老人越老越快樂的5大秘訣
老人越老越快樂的5大秘訣
體質的下降、退休的失落、子女不能陪在身邊……年老后的諸多困擾都讓晚年生活顯得不那么完美。但如果能對生活進行適度調整,晚年生活也可以變得很幸福。
學點新東西。學習是保持大腦活力和身體機能的最佳方式之一。每天固定時間學習不僅能讓自己有所收獲,還能達到防病抗病的目的。學習外語可以使阿爾茨海默癥的發(fā)病延緩4年,如果在老年時學習,預防效果更明顯。如果從小養(yǎng)成讀書寫字的習慣,并一直保持到老年,患上阿爾茨海默癥的幾率會下降三成以上。此外,學習新事物,打破固有生活習慣也對大腦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強烈使命感,可以促進大腦分泌某種化學物質,保護大腦神經(jīng)組織。
從心理上說,學習新事物還能填補老人退休后在事業(yè)上的空虛感,學習過程中認識的同齡伙伴,可以減輕老人的寂寞感,重新規(guī)劃晚年生活更是重新認識自己的過程。建議老人可以學學外語、攝影、樂器演奏等。
多花時間和家人朋友一起。退休后與同事聯(lián)系減少,孩子們又大都因為工作原因在外奔波,很多老人都會變得空虛寂寞。建議老人自己多創(chuàng)造機會結識朋友,主動與子女家人加強聯(lián)系,以有效改善心態(tài),緩解負面情緒。一些老人雖然很想多跟子女待在一起,但礙于子女忙碌的生活工作,以及不同生活方式可能引發(fā)的矛盾,對與子女同住存有心理障礙。
建議老人在保持健康的前提下,盡可能多與子女溝通,跟他們一起吃飯,節(jié)假日一同外出,將對孩子們的關愛和思念表達出來,就能起到強化親情,提升情緒的作用。
發(fā)揮余熱,服務社會。曾經(jīng)的單位骨干,退休后只能在家?guī)O子;曾經(jīng)的技術高工,晚年卻空有本領“報國無門”。老人的這種“賦閑”,除了會讓自己覺得不習慣,更是社會財富的一種浪費。2011年,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每天花更多時間在社區(qū)活動的老人相對更幸福,也更少有壓力。
建議有能力的老人退休后多參加社區(qū)活動,發(fā)揮余熱。如之前在單位是當領導的,可以多組織社區(qū)老人一起做社區(qū)服務工作;如果退休前是技術骨干,不妨將自己技術中的實用部分傳授給其他老人;退休前是文藝骨干的,可以組織社區(qū)老人唱歌跳舞,豐富晚年生活。
給自己存點錢。在日漸完善的養(yǎng)老體系下,存錢養(yǎng)老的作用似乎正在變弱。但給自己存點錢,能讓晚年生活顯得更游刃有余。比如,退休后有了更多時間,老人正好可以把它利用起來,完成年輕時未完成的目標,如學彈鋼琴、去向往已久的地方旅游。所有這些愿望的完成,都需要有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作保證。此外,年紀大了,不代表就不能追求美了,看到自己喜歡的衣服、首飾、小物件,也需要有點閑錢供自己自由支配。為自己存點錢,不讓自己為“小錢”而困擾,才能讓生活更加自如。
給自己找樂,讓自己多笑。退休后,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難免滋生,如果不能正確疏導,就可能造成嚴重后果。所以老人一定要學會調節(jié)心情,盡可能讓自己在面對各種變動時,保持一顆平常心。比如,對于角色上的轉變,對于生活節(jié)奏的變化,對于人際關系的調整,都需要用平和的心態(tài)理性面對。平和心態(tài)還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無論抑郁或暴怒情緒,都會增加罹患心臟病和腦卒中的風險。
建議老人多笑,給自己找樂。比如多看有意思的書、搞笑的電視節(jié)目、喜劇影視劇等。研究證實,僅僅觀看20分鐘的搞笑視頻,就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記憶力、降低應激激素水平、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
只有理性看待自己的年齡,才能找到有效的應對之法,并從中獲得幸福和快樂。衰老不可抗拒,要正視自己的年齡變化,60歲的人肯定不可能像20歲時那樣擁有青春活力,但老年人也不必因此背上心理負擔,正確的方法是做到認老而不服老。
老年人沒有年輕人的精力和體力,但閱歷和經(jīng)驗讓老人對世界有著更透徹和深刻的認識;面對危機和困難時,老人的判斷更準確。老人應該努力去學習和適應時下的生活環(huán)境,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在晚輩面臨困惑時給出意見和建議。
不服老不是一味逞強,凡事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實際條件適可而止,具有冒險性質或挑戰(zhàn)性過強的活動,老年人最好不要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