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流口水讓媽媽們頭疼 寶寶流口水的中醫(yī)治療
寶寶總是流口水讓媽媽們很頭疼,甚至有的都形成了疹子,又不知道怎么護理?還有媽媽說,就因為寶寶流口水,準備了10多條口水巾,一天就用的差不多了。今天360常識網(wǎng)就來聊聊寶寶流口水的那些事情!
找出流口水的原因
對大多數(shù)嬰兒來說流口水是正?,F(xiàn)象。
嬰兒出生后只吃母乳或配方奶,而這些食品對唾液腺的刺激不大,所以分泌的唾液就很少,此時寶寶一般很少有口水流出。3~4個月時唾液分泌開始增加。
6月齡開始吃米粉等含淀粉的輔食,刺激唾液淀粉酶的分泌,再加上此時有的小寶寶還喜歡吮吸手指等,更加重了唾液腺的分泌。而寶寶的口腔小而淺,吞咽功能又不健全,不會把流出來的口水咽下去,所以口水就流出來特別多。
寶寶在正常的長牙階段也會流口水。長牙會刺激唾液腺的分泌,導(dǎo)致口水增多;長牙容易出現(xiàn)牙齦腫脹的現(xiàn)象,并且會出現(xiàn)微癢的情況,會讓寶寶感覺到口腔不舒服,從而會出現(xiàn)流口水的現(xiàn)象,這種情況屬于正?,F(xiàn)象,可以讓寶寶吃些磨牙棒,或使用牙咬膠,能緩解牙齦癢的情況。
1、口腔內(nèi)疾病:咽喉或口腔病毒感染、咽喉鏈球菌感染、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等都可能造成寶寶流口水。如果寶寶出現(xiàn)流口水的情況,并且伴有哭鬧的現(xiàn)象,父母需要觀察寶寶的口腔健康狀況。如果發(fā)現(xiàn)寶寶口腔內(nèi)有潰瘍、發(fā)紅充血,或者食欲減退,需要盡早到醫(yī)院接受檢查治療。
2、窒息:如果孩子突然流口水,不能說話,唿吸困難,可能是被食物或異物卡住了,需要及時撥打急救電話。在等待救護車到來的時候,要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不希望用到,但作為家長必須要學(xué))去做。
3、吞咽功能障礙:常常伴隨著語言發(fā)育遲緩,這個時候就需要到專業(yè)機構(gòu)做吞咽功能以及語言能力的訓(xùn)練。
寶寶流口水怎么辦?
如果是病理性的流口水,要及時帶寶寶到醫(yī)院就診。如果是生理性流口水,可采用下面的方法進行護理。
1、保持口周皮膚清潔干燥
媽媽平時可以給寶寶戴上小圍嘴,當(dāng)有口水流出時,要用質(zhì)地柔軟、吸水強的棉質(zhì)手帕去擦拭。如果流口水比較嚴重,一定要勤擦拭,并在口周抹上隔離油狀物來保護寶寶皮膚。
如果口水流到衣服、枕巾、被子等處,還要注意勤換洗,防止細菌滋生。寶寶用過的小毛巾要經(jīng)常洗燙,并放在陽光下晾曬以殺菌。
一旦寶寶的口周皮膚被口水長時間浸泡后,就很容易出現(xiàn)口水疹,嚴重的甚至還會出現(xiàn)破潰、流水的情況。這里有三點需要注意:
不要用濕巾擦拭寶寶的口水,濕巾中可能含有消毒劑成分,會再次刺激寶寶嬌嫩的皮膚,影響口水疹的恢復(fù)。
對于隔離用的油狀物選擇。因為是涂在寶寶的口周,很容易被寶寶舔進嘴里,所以需要遵循安全可食用、不易過敏、不含藥物的原則,比如可以用橄欖油、醫(yī)用石蠟油等。
對于涂抹油狀物的時間。由于寶寶白天活動量大,小手一蹭很容易將涂好的油擦掉,所以媽媽可以采用白天及時蘸干寶寶口水、晚上睡覺時再為寶寶涂抹。
通常,輕微的口水疹通過以上方式的皮膚護理,很快就會有所好轉(zhuǎn)。當(dāng)然,如果經(jīng)過護理,寶寶的口水疹仍舊沒有明顯改善,或者局部皮膚出現(xiàn)了破潰的現(xiàn)象,那么就要帶寶寶到皮膚科就診,請醫(yī)生進行檢查和治療。
2、鍛煉寶寶的口腔協(xié)調(diào)能力
寶寶在添加輔食的時候,遵從泥—沫—碎的順序。在寶寶添加 “泥”的階段時,還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手指食物,教寶寶咀嚼。寶寶稍大點,還可以給他喂食雞蛋餅、小餅干等食物。
讓寶寶模仿爸爸媽媽吞咽口水的動作,父母在做吞咽動作時,可以夸張一些,讓寶寶學(xué)習(xí)。
3、不要常捏寶寶臉頰
在寶寶流口水的階段,跟寶寶嬉戲玩耍時不要總是捏寶寶兩邊胖乎乎的臉頰,那樣會刺激唾液腺的分泌,加重寶寶流口水情況。
4、勤換勤曬
寶寶一流口水,會把衣服、枕頭、被褥等弄濕。所以寶寶的衣服要經(jīng)常換,防止細菌滋長。枕頭、被褥等也要勤洗勤曬,在太陽下晾曬殺菌。
通過這些方式來增加寶寶的吞咽功能,唾液腺的分泌需和吞咽及口腔協(xié)調(diào)能力保持平衡,減少寶寶流口水。
只要不是病理性的流口水,唾液對于寶寶來說還是有很多好處的。添加固體食物,唾液可以起到軟化和濕潤食物的作用;清除殘留食物,保護牙齒;唾液中的抗酸劑會中和胃酸促進消化。生理性流涎,家長就不用焦慮,按照上述護理方法操作即可。
寶寶流口水的中醫(yī)治療
中醫(yī)對小兒流涎癥有獨到的經(jīng)驗和見解,認為主要是“脾失調(diào)攝”所致,可分寒熱兩種情況。屬熱者流出的口水粘稠,口角潮紅糜爛,多兼有口氣臭穢、小便短赤等癥;屬寒者,流出的口水清稀,口角雖然糜爛,但局部灰白不紅,常伴有腹部脹滿、食欲不振、四肢不溫、大便溏薄等表現(xiàn)。下面介紹幾則簡便驗方。
1、青果10克,石斛15克,燈心草2克,生地15克,加清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再與雪梨汁50毫升混合,每日服1次,可連用7-10天。適用于偏于熱證者。
2、兒茶5克,冰糖適量(以甜為度),煎湯代茶飲服,連服5天。適用于熱邪壅滯者。
3、炒白術(shù)12克,益智仁8克,共研細末,分成12包。每日2次,每次1包,用溫開水調(diào)服或加入飲食中食之均可,適用于寒證流涎。也可每天用白術(shù)粉10克加食糖適量,一起蒸食,堅持服用,療效理想。
此外,無明顯寒熱者,還可選擇外治方法:
用天南星30克,研末醋調(diào),晚間敷涌泉穴,以布條纏扎,每次敷12小時,一般2-4次可愈。
用白礬30克,加清水煎沸,倒入盆內(nèi),待溫后浸泡雙腳,每次30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3-5次即可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