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傳統(tǒng)文化 > 正文

納西族“白沙細樂”有著怎樣神秘的說法

2016-06-05 20:37:3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這一說法相似的亦有清末的《麗江縣志》的記載:“現(xiàn)實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樂相傳有胡琴、箏、笛、諸器,其調有《南北曲》、《叨叨令》、《

這一說法相似的亦有清末的《麗江縣志》的記載:“現(xiàn)實元太弟革囊渡江,其音樂相傳有胡琴、箏、笛、諸器,其調有《南北曲》、《叨叨令》、《一封書》、《寄生草》等名。及奠期,主人請樂工奏曲靈側,名曰‘細樂’,纏綿悱惻,哀傷動人。其發(fā)引也,亦以送之?!?/p>

由此可見,白沙細樂至少在清代已經作為哀樂使用。另據(jù)《云南叢書·一笑先生詩人鈔·巨甸居人》稱:“究竟此曲,創(chuàng)自民間。木氏盛時,永寧夷率眾來襲,木氏設伏北沙以待之,殲夷殆盡。民間造此曲吊之,古云‘北沙細樂’?!毨妗撸殬芬病弊髡咭恍ο壬?1827~1887)系麗江人氏,顯然與上述二志書的說法不同。

第二類為民間傳說。這類說法也較多,主要有兩種。其一相傳白沙細樂是當年忽必烈贈送給納西族首領阿良(一說為木天王)的禮物之一。南宋理宗寶元年(1253)蒙古憲古憲宗命令其弟,也就是后來的元世祖忽必烈親征大理,納西首領阿良在剌巴江迎接蒙古大兵執(zhí)禮甚恭。不久,忽必烈攻破大理,在揮師北還之際,為感謝阿良,封他為“茶罕章管民管”,并且還賜予阿良大量禮物。

其中,就包括半隊樂工和一半樂譜。忽必烈南征的這段故事,在明代納西宗譜牒《木氏宦譜》中有明確記載。但在關于禮物的記載中,并沒有提及音樂。其二是為龍女公主而作。

相傳木天王想吞并西番國,便把女兒龍女公主嫁給西番王子。龍女得知這一消息后便寫封信,將信掛在狗脖子上帶到西番國去。西番王子知道這一陰謀后,便率兵來攻打麗江;但被木天王打敗。

木天王旋即將公主囚禁于玉龍湖中的玉龍亭。公主死后,人們?yōu)榧o念她而創(chuàng)作白沙細樂。所以白沙細樂有一種月寒風輕冷雨霜魂般的凄楚情調,常常有聞此樂后感慨紅塵苦難而悲從中來、失聲慟哭者。這是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還將白沙細樂的名曲《一封書》、《公主哭》、《赤腳舞》、《阿麗哩格吉拍》等揉進了故事情節(jié)之中。

第三類為當代學者的研究。諸如北京學者毛繼增先生,他曾于1962年赴麗江進行過實地考察。根據(jù)調查資料,他認為白沙細樂可能是元代蒙古族軍隊入滇時傳入麗江。由于一部分蒙古士兵長期留守而定居麗江,這音樂也就伴隨著他們而流傳至今。

其依據(jù)除了上述兩部志書的記載外,還有如下幾點:一、一部分蒙古士兵留駐麗江是事實。如今當?shù)赜幸淮遄拥拿Q漢譯即為“蒙古人居住的村子”,亦有部分當?shù)剡€稱自己為蒙古族的后裔。二、演奏白沙細樂時樂工作蒙古族裝束,而其他民間表演藝術均無此習俗。

三、在白沙細樂的樂隊中有一種叫“蘇古篤”,其形制與元史中記載的“火不思”基本相同,麗江的鄰近地區(qū)和云南其他地方亦無此樂器。

此外,云南學者黃鎮(zhèn)方先生則認為白沙細樂不僅是“元人遺音”,而且具體來說是約于明代中葉傳入云南麗江的昆曲。其基本形式是南北合套。黃先生主要從曲牌名稱、音樂形態(tài)和伴奏特點的比較以及結合其他史料分析等方面進行了考證。

比如白沙細樂中有與南北曲同名或相似的《南北曲》、《叨叨令》、《寄生草》、《一枝花》等曲牌;在旋律上白沙細樂與昆曲唱腔有許多共同特征;在結構方式上白沙細樂的組套法則與昆曲的曲牌聯(lián)套多方面吻合等等。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