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揭秘常遇春為何英年早逝 是謀殺還是累死

2017-02-14 14:35:2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關于常遇春民族之爭,有兩個說法,一是說,常遇春為漢族人,一是說常遇春為回族人。北方回族認為常遇春是回族人,并且將他的英雄事跡編入到

關于常遇春民族之爭,有兩個說法,一是說,常遇春為漢族人,一是說常遇春為回族人。北方回族認為常遇春是回族人,并且將他的英雄事跡編入到了回族英雄譜中。為何會出現(xiàn)這一說法,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常遇春屬于穆斯林后代,在當?shù)丶易V中,有相關的證明說常遇春家人為回族系。

這只是他們的一個說法,后來根據(jù)考察,常遇春后代遍布山西、陜西、云南、四川等地,根據(jù)調查,他們大多數(shù)都不信奉伊斯蘭教,所以,常遇春是回族人這一說法還有待商榷。

常遇春是漢族人這一觀點的呼聲較高,根據(jù)常遇春和祖籍和出生地進行推測得出,常遇春生活的這兩個地方都是漢族人聚集地,所以常遇春為漢族人。根據(jù)《明史》記載,常遇春的生活習慣和日常作風,都與漢族人相同,完全看不出有回族的印記,在《明史》中記錄了常遇春的故事,明史講述的是漢族人的故事,如果常遇春是回族人的話,就會給予標志說明,所以這也為證明常遇春是漢族人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jù)。常遇春的妻子藍氏為漢族人,如果常遇春是回族人的話,通婚這一觀點在當時還不被人所接受。除此之外,常遇春去世后,他的葬禮是按漢族的喪葬習俗來舉行的。如果常遇春信仰回族,那么他的葬禮應該會遵從回族的風俗而舉辦。

種種證據(jù)表明,常遇春是漢族人的可能性會更大一些。

常遇春為何英年早逝

常遇春生于安徽農(nóng)村,自幼習武,體貌魁梧,二十五歲參加朱元璋的義軍隊伍,隨朱元璋東征北伐。四十歲時,在北征途中逝世,享年也才四十歲。為什么常遇春會英年早逝?一種說法是被朱元璋謀殺,另一種說法是被累死的。

回顧常遇春的一生,第二種可信度更高。眾所周知,常遇春嗜好出征,在戰(zhàn)場上更是帶頭沖鋒陷陣,以大將的身份與敵軍的小兵廝殺,給手下的士兵極大的鼓舞,這也是為什么常遇春戰(zhàn)無不勝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洪武二年五月,元軍將也率兵侵擾通州,常遇春與另外幾名大將北上討伐,在近兩月的對戰(zhàn)中,明軍不斷傳出捷報。洪武二年七月,元軍退至開元,明軍俘獲“元軍萬人、車萬輛、馬三千、牛五萬”。討伐勝利了,但對于常遇春來說,他的精力也被消耗待盡。常遇春自開平啟程搬師回京,大軍行至柳河川,常遇春突然發(fā)病,召喚郎中過來看后,便說是得了“卸甲風”。不久后,就暴病身亡。其實,從常遇春的生活軌跡來說,得“卸甲風”是可想而知的事。常遇春常年南征北戰(zhàn),中原人去北元那樣的地方征戰(zhàn),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加之北方白天艷陽高照,廝殺在戰(zhàn)場的戰(zhàn)士又要身穿盔甲,奮力迎敵,免不了一身的熱汗。到了晚上,北風凄凄,軍隊隨處安營扎寨,卸下盔甲,免不了貪享那一抹涼風,這樣一熱一冷,加之戰(zhàn)后的疲憊,再強壯的身體,哪經(jīng)受得住這樣長年累月的摧殘,出問題是很自然了。

常遇春后代

說起中國古代名將,不得不提常遇春。常遇春跟隨朱元璋南征北伐,立下戰(zhàn)功無數(shù),是大明王朝的開國功臣。雖說常遇春戎馬一生,但卻英年早逝,其子女卻也未得善終,常遇春后代的下落也成為歷史的一個謎團。

據(jù)史料記載,常遇春育有三男三女。分別是長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長女常氏史稱元妃。明王朝建國后,常遇春的長子常茂沾了老爸的光,被封了鄭國公,馳騁沙場,繼續(xù)為朱元璋效力。有一次,常茂跟隨大將軍馮征討伐納哈出,常茂平時驕傲稚氣,不聽馮征的管束,因而馮征與常茂有了間隙。后納哈出請求投降,雙方言談過程中失和,常茂察覺到納哈出策劃逃跑的計劃,當機立斷,欲擒住納哈出,激起兵變。馮征狀告皇上常茂的魯莽行徑?;噬蠜]收了馮征的兵印,同時將常茂流放龍州。四年后,常茂卒,無子。但據(jù)坊間傳言,常茂當時是“炸死”,實際上是藏匿于廣西一帶,與馮氏夫人(馮勝女)曾有三個兒子,與李氏夫人也有四個兒子,全部隱姓埋名。次子常升在生前曾被封開國公,加太子太保。但正史對其死因卻從未提及。坊間傳言,朱棣“靖難”之時,常升作為建文帝的國舅爺,奉命阻擊朱棣,死于戰(zhàn)場。永樂年間,常升的兒子繼祖與母親被流放至云南。明孝宗時期,常升的子孫被召回當人南京擔任世襲職位。三子常森的故事也是有多種傳聞。朱棣“靖難”,南京城被圍,眼下境況堪憂。常森便帶領自己的妻女逃去今陜西一帶,定居陜西米脂縣陳家岔村。傳聞今米脂縣忠武堂常氏家族便是常森的后代。

常遇春墓

常遇春的墓位于六朝古都南京,具體位置在太平門外紫金山之陰白馬村,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chǎn),常遇春墓占地約2500平方米,高2.4米,墓基周長約29米,在墓的周邊設有一根石柱、兩個石馬、兩個石羊、兩個石虎以及兩個武將。

史載,常遇春墓原址六朝古剎草堂寺。常遇春生平戰(zhàn)無不勝,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于四十虛歲時死于歸途。失去一個能臣忠將,朱元璋傷心不已,常遇春對于朱元璋來說,或已成為出生入死的兄弟。常遇春英年早逝,朱元璋理當厚葬,所以,朱元璋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賜葬鐘山,配享太廟。提及今天的鐘山,大家常常光顧的可能是明孝陵或中山陵,常遇春墓相對來說人煙稀少。這與它的位置閉塞難找也有一定關系。近年來,眾多愛好明史的學者、常遇春的忠實粉絲,都會慕名去常遇春的陵墓拜上一拜,但要找到這個墓的具體位置,卻是要下一番功夫,也有很多人找不到,遺憾離去。當年驍勇善戰(zhàn),馳騁沙場的一代名將,如今卻也是落個無人問津的蕭條景象,讓人不禁感嘆世態(tài)炎涼。不過話又說回來,勇士常遇春已然活在了一些人的心中,陵墓人煙稀少,也給當年的戰(zhàn)士留下了一片清靜的土地。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