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為何說阿斗扶不起?阿斗真的扶不起嗎

2017-02-22 20:40:3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劉禪,劉備的兒子,劉備建立蜀漢的時候被立為太子,在劉備去世后繼承了父親的皇位,成為了蜀漢的第二個皇帝。劉禪在公元223年繼位,到公元2

劉禪,劉備的兒子,劉備建立蜀漢的時候被立為太子,在劉備去世后繼承了父親的皇位,成為了蜀漢的第二個皇帝。劉禪在公元223年繼位,到公元263年投降于曹魏,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劉禪在公元223年5月成為了蜀漢的皇帝,改年號為“建興”。劉禪繼承皇位的時候才十七歲,沒有什么作為,主要的政權(quán)全部在諸葛亮的手上,依靠諸葛亮來治理國家。幾次派兵北征去攻打魏國都以失敗告終。在諸葛亮死后,他又讓蔣琬和費祎來輔佐他,他們遵循諸葛亮生前所制定好的方針,對內(nèi)團結(jié),對外也不輕易動兵,這樣的方法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讓蜀國維持著平定的局面。之后,姜維執(zhí)政,多次出兵攻打魏國都是無功而返,但卻消耗了蜀國的兵力。

劉禪在位的后期,宦官黃皓開始干預朝政,私自勾結(jié)黨羽,肆無忌憚地在朝廷上作威作福,連姜維也因為害怕受牽連而自請離開京城到沓中去種脈來躲避禍害。于是,蜀國的基業(yè)也開始動搖了。公元263年,魏國的軍隊兵分三路決定進宮蜀國,劉禪派諸葛瞻去抵抗魏軍,諸葛瞻在戰(zhàn)場上戰(zhàn)死,魏軍逐漸逼近成都。劉禪一聽魏軍逼近,十分慌張,召集大臣進行商議。有人建議讓劉禪逃跑,但是情況復雜,能否站穩(wěn)并不一定。譙周極力建議劉禪選擇投降,劉禪竟然采取了譙周的建議,選擇投降于魏國。最終蜀國徹底地滅亡了。

劉備在入蜀之后,立劉禪為太子,在公元233年繼承了皇位,在位四十一年。后來投降曹魏,蜀漢滅亡。有很多認為劉禪是弱智,主要表現(xiàn)在親信小人、不戰(zhàn)而降和沒心沒肺,但是事實上劉禪并不傻,而是一位被歷史扭曲的大氣君主。

劉備在臨終前特意囑咐劉禪要聽從諸葛亮的意見,代諸葛亮像父親一樣。劉禪也做到了,雖然諸葛亮大權(quán)獨攬,但是劉禪還是做到了謙讓,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他。按照常規(guī),諸葛亮應該把政權(quán)還給劉禪,但是他卻沒有那么做,他依舊把二十多歲的劉禪當作小孩,還要教劉禪像教小孩一樣,告誡他要親近賢臣,遠離小人,成年的劉禪為了大局著想,于是委曲求全。諸葛亮違背了劉備讓起輔政的囑托,進而選擇了代政并且長期讓自己的軍隊在外面,這是君臣的大忌。盡管劉禪跟諸葛亮存在著一些不和諧,但是劉禪為了大局著想還是盡量地克制自己。諸葛亮在錯用人之后非常自責,劉禪便安慰他,諸葛亮選擇自貶。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權(quán)威,在他打了勝仗之后,就恢復了他原來的職務。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來的時候,劉禪竟然哭倒在了龍床上,等到靈柩運回來的時候,劉禪率領文武百官在城外二十里的地方進行迎接。劉禪的行事,既得到了民心,也順從了民意,也使得蜀國的政權(quán)的穩(wěn)定得到了保障。如此年輕的皇帝能從長遠的角度出發(fā),地體地處理君臣之間的關系,是自古以來都未曾有過的事情。

劉禪,蜀漢后主,劉備的兒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幼年的時候多災多難,幸虧有大將軍趙云的相救才得以幸存,劉備在平定益州之后入蜀,在建立蜀國之后立劉禪為太子。劉備去世后,繼承了皇位,在位時間長達41年。后魏伐蜀,劉禪投降。蜀國滅亡之后,劉禪被魏國封為安樂公,后來在洛陽病逝。在歷史一向被認為是弱智的劉禪,在自己在位期間里確實是沒有什么建樹。劉禪把朝政和軍事的權(quán)力全部交給了諸葛亮,自己只留下祭祀祖宗的權(quán)力。所以。在劉禪當政的時候,事實上并沒有行使多大的權(quán)力,而是一直由諸葛亮主權(quán)。

作為皇帝,知道自己沒有什么用,甘愿放棄自己手里的大權(quán),這何嘗不是一個“大事不糊涂”的舉動呢?歷史上有多少皇帝自己明明什么都不懂,還要仗著自己的權(quán)力一意孤行,結(jié)果就是禍國殃民,自己的性命不保,還要弄的全面人心惶惶。但是,劉禪卻不一樣,他不與諸葛亮爭辯,也不跟他斗,凡是都是順從諸葛亮的意思,多少免去了內(nèi)耗。此外,劉禪舉國投降的舉動,也是一件挺理智的事情。因為從軍事的實力上看,蜀國根本沒法跟魏國比。如果投奔其他的地方魏國也會進攻,所以,劉禪根據(jù)目前的形勢選擇了投降,這樣就能夠保全百姓的性命,至少能夠保住蜀國人的后代,或許之后還有復國的可能,因此,劉禪的做法現(xiàn)在來看還是挺明智的。

有個典故叫“扶不起的阿斗”,說的就是劉備的兒子劉禪的故事,說他軟弱不能,不思進取,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即使有諸葛亮的輔佐也沒有用,最后江山也落到了別人的手中。到現(xiàn)在,人們也常常將那些不思進取,沒有進取心的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于是,從古到今,劉禪在人們心中昏庸的形象日漸深刻,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外貌從劉禪的個性特點來進行分析。在處理君臣之間的關系上,劉禪體現(xiàn)出大度和忍讓。首先,劉禪在繼位的時候才十七歲,劉備在臨終前叮囑他要凡是都跟丞相進行商量,都要聽從丞相。于是乎,所有的事情劉禪都是按照丞相的意思辦,對于掌管大權(quán)的諸葛亮,劉禪也做到了謙讓。其次,劉禪對于諸葛亮的治國策略都予以支持,盡管有所不和諧,但是劉禪還是選擇相信諸葛亮的行事方法。諸葛亮發(fā)動勞民傷財?shù)谋狈?zhàn)爭,劉禪并不是很同意,但是考慮到蜀國的穩(wěn)定,劉禪還是選擇了支持諸葛亮北伐。再次,劉禪不僅對諸葛亮百般忍讓,對于其他大臣也是如此。比如魏延因為叛亂被殺,劉禪沒有對魏延進行否定,而是說既然已經(jīng)獲罪,仍然念及之前的功勞,賜予棺材安葬他。這一點能看出劉禪對臣子的寬容,不會因為叛亂而把之前的功勞全部抹掉。最后,劉禪因為生活開始腐化,受到了大臣的勸諫,劉禪也沒有因此大怒而殺掉他們。從這方面可以看出,劉禪采取不輕易用武,而是選擇將事情化小的態(tài)度。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