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東漢著名將領(lǐng)耿恭有什么成就?歷史評價如何

2017-05-27 17:33:0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耿恭是東漢著名的將領(lǐng),他為東漢王朝作出了杰出貢獻。以下就是關(guān)于耿恭的簡介。 耿恭,字伯宗,扶風茂陵人氏,是東漢的開國將領(lǐng)耿廣的兒子

耿恭是東漢著名的將領(lǐng),他為東漢王朝作出了杰出貢獻。以下就是關(guān)于耿恭的簡介。

耿恭,字伯宗,扶風茂陵人氏,是東漢的開國將領(lǐng)耿廣的兒子,耿弇的弟弟。從小耿恭就聰慧伶俐足智多謀,具有天生的將才氣勢。

由于出生將門,加上耿廣很早就去世了,耿廣和他的哥哥就開始為朝廷服務,成為了一名軍事指揮將領(lǐng)。公元74年,也就是東漢永平17年,耿恭被任命司馬,和奉車都尉竇固以及自己的堂弟駙馬耿秉一起出兵車世國,并且使得車世國投降。這一戰(zhàn)開啟了耿恭的軍事生涯時代。正是在這一戰(zhàn)之后,東漢開始在在西域地區(qū)設立了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耿恭被任命戊己校尉。

第二年,北匈奴單于率領(lǐng)兩萬人攻打車師,匈奴的戰(zhàn)斗力十分強悍。耿恭一開始派了三百人去救援車師,但被匈奴全殲。北匈奴攻勢勢如破竹,很快打到了金蒲城。在這情形危機之下,耿恭親自上陣,用硬箭向北匈奴進攻。在暴雨的幫助下,耿恭擊敗了北匈奴大軍。之后,耿恭就班師回朝,在京城就任騎都尉。

公元77年,耿恭升至水校尉,繼續(xù)為東漢王朝掃清匈奴殘余勢力。在接下來的日子里,耿恭攻打沒有投降的羌人部落,致使最終所有的羌人部落全部投降。

但是耿恭的結(jié)局并不是那么美好,后來,耿恭因為向朝廷上書冒犯了馬防,被彈劾入獄,并被送往原籍。最終,耿恭在老家病死,走完了一生。

耿恭的成就

耿恭的成就,主要來說是在軍事方面的。耿恭為東漢王朝政權(quán)的鞏固作出了巨大貢獻。

東漢王朝在建立之初,遭受到了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騷擾。尤其是北匈奴和羌人。這兩個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讓中原民族倍感煩惱。耿恭作為將門之后,天生擁有著對軍事的敏感。因此,在那個戰(zhàn)亂紛飛的年代里。耿恭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第一次出征,耿恭便打敗了車師,取得了人生之中的第一次勝利,還當了戊己校尉,可以說是一個開門紅。

耿恭最大的成就,莫過于抵抗匈奴和攻打羌人了。一個是被動抵抗,一個是主動出擊。這兩次不同的征戰(zhàn),讓耿恭走上了軍事生涯最輝煌的時刻。尤其是抵抗匈奴這一戰(zhàn),讓耿恭成為了英雄。面對北匈奴的包圍,耿恭并不慌張,而是親自出馬,沉重應戰(zhàn)。來勢洶洶的匈奴大軍,對于車師有著很大的野心。在這種境遇下,耿恭用硬弓向北匈奴進行反攻?;蛘呤巧咸鞈z憫,下起了暴雨,為耿恭的脫困提供了機會。最終,北匈奴鎩羽而歸,并沒有完成預先的戰(zhàn)略任務。

耿恭的第二個成就,就是為后世樹立了一個忠義的形象。耿恭的義節(jié),被后世不斷提及,并成為了一種精神?!爸伊铱喙?jié)”的評價,為耿恭在以后的歷史的形象奠定了基礎(chǔ)。

耿恭的成就,為東漢王朝的發(fā)展奠基了外部穩(wěn)定的基礎(chǔ),他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

耿恭的評價

在歷史上,對于耿恭的評價,基本上都是以贊美為主。

耿恭的十三勇士

漢朝的鄭義評價他“恭之節(jié)義,古今未有”。這說明耿恭是一個極為重視義節(jié)的人,這一點不僅是鄭義所評價。鮑昱也曾說,耿恭的節(jié)義,跟蘇武是一樣聞名的。

除了節(jié)義以外,耿恭的軍事指揮才能也讓后世贊嘆不已。杜牧曾評價,像耿恭這樣一類人物,“策先定於內(nèi),功后成於外”,是永遠會被歷史所銘記。明末學者黃道周,曾經(jīng)在其書《廣名將傳》公開評論耿恭,認為他“忠烈苦節(jié),真不可為”。

這些著名歷史學者的評價,將耿恭捧上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這不僅僅跟他自己有關(guān),也跟他的家世有關(guān)。一般出生在開國名門家庭,并且繼承父業(yè)的將軍,骨子里也有一股特殊的血液:桀驁不馴、忠肝義膽。對他們來說,戰(zhàn)功或許不是最重要的,門楣和榮耀,才是耿恭等一大批軍事將領(lǐng)所考慮的。在耿恭的軍事生涯中,他最多考慮的就是如何將父親和哥哥的榮譽通過自己繼續(xù)延續(xù)下來。因為出生將門,對于朝廷的忠誠是他一生所追求的。這雖然對東漢王朝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對耿恭自己,卻并不是那么簡單。正因為他對榮譽朝廷的重視,才為自己后來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他只是一個軍事家,卻不是一個政治家。他有忠心,卻沒有政治斗爭經(jīng)驗,最終被小人所誣陷,歸鄉(xiāng)憂郁而死。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