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印刷術發(fā)明者畢昇主要成就簡介

2017-03-14 15:30:5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畢昇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膠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中國印刷術發(fā)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是對中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經(jīng)驗的科學總結,對中國和世界各國

畢昇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膠泥活字、木活字排版,是中國印刷術發(fā)展中的一個根本性的改革,是對中國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經(jīng)驗的科學總結,對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作出偉大貢獻。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費力又耗料耗時,不僅存放不便,有錯字又不易更正。畢昇發(fā)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簡單靈活,又方便輕巧。

其制作程序為:先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guī)格統(tǒng)一的單字,用火燒硬,使其成為膠泥活字,然后把它們分類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備用幾個至幾十個,以備排版之需。排版時,用一塊帶框的鐵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層用松脂、蠟、紙灰混合制成的藥劑,然后把需要的膠泥活字一個個從備用的木格里揀出來,排進框內(nèi),排滿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烤。等藥劑稍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待藥劑冷卻凝固后,就成為版型。印刷時,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紙,加上一定壓力,就行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藥劑烤化,輕輕一抖,膠泥活字便從鐵板上脫落下來,下次又可再用。

方法: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guī)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象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nèi)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為便于揀字,把膠泥活字按韻分類放在木格子里,貼上紙條標明。排字后把需要的膠泥活字揀出來一個個排進框內(nèi)。排滿一框就成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藥劑稍微熔化,用一塊平板把字面壓平,藥劑冷卻凝固后,就成為版型。印刷的時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紙,加一定的壓力就行了。

為了可以連續(xù)印刷,就用兩塊鐵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兩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藥劑烤化,用手輕輕一抖,活字就可以從鐵板上脫落下來,再按韻放回原來木格里,以備下次再用。畢昇還試驗過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紋理疏密不勻,刻制困難,木活字沾水后變形,以及和藥劑粘在一起不容易分開等原因,所以畢昇沒有采用。

畢昇的膠泥活字首先傳到朝鮮,稱為“陶活字”。唐代,刻板印刷在中國已非常盛行活字印刷術行,并先后傳至朝鮮、日本、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十五世紀,活字板傳到歐洲。公元1456年,德國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經(jīng)》,這是歐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國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術經(jīng)過德國而聲速傳到其他的十多個國家,促使文藝復興運動的到來。十六世紀,活字印刷術傳到非洲、美洲、俄國的莫斯科,十九世紀傳入澳洲。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