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明長城多為修復加固 主要格局為北齊時期構建

2016-12-21 13:35:57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前不久,懷柔一段1300米長的明前殘長城,被專家初步推斷為北齊時期的長城遺址。近年來頻頻發(fā)現的遺跡,正在填補北京古長城歷史的空白。可以

前不久,懷柔一段1300米長的明前殘長城,被專家初步推斷為北齊時期的長城遺址。近年來頻頻發(fā)現的遺跡,正在填補北京古長城歷史的空白??梢猿醪脚袛?,這條古長城由東靈山進入現今的北京市界,一路逶迤向東,穿過門頭溝,連接昌平,向北拐入延慶,再向東進入懷柔、密云。學術界比較集中的看法是,北京早期石長城絕大多數是北齊時期建設的,明長城很多都是疊壓在早期長城上修建的。

全長629公里的明代北京長城,隨崇山峻嶺、溝壑山川綿延起伏,建設有墻臺、敵臺、戰(zhàn)臺827座,關口、城堡71座。以地勢險、走向曲、防線長、關隘多、城墻固聞名于世,是明代帝都的堅固屏障。

明朝270多年的歷史,幾乎無時不在修筑長城,徐達、譚綸、戚繼光、于謙等軍事家、建筑學家及勞動人民,都為修筑明北京長城付出了智慧和血汗。

而北齊,作為1500年前的偏居一隅的小國,存在歷史僅僅27年,又怎能在崇山峻嶺間修建了如此浩大的工程?主持修建長城的是誰?其修筑方法又有哪些奇特之處呢?

北京頻現長城遺跡

“指捺紋”驗證“北齊造”

明代北京長城,從山海關蜿蜒向西,在平谷縣的將軍關進入北京市界。東西橫跨密云、懷柔、昌平、門頭溝等六個區(qū)縣,沿燕山和軍都山內側山脊,呈環(huán)抱北京、拱衛(wèi)京師之勢。

近10年來,延慶、通州、昌平、密云等地屢屢發(fā)現明前長城遺址。其中,昌平區(qū)發(fā)現的19公里的古長城遺址,與八達嶺一線遙相呼應,但建造風格與明長城明顯不同。在2007年-2011年全國長城普查中,門頭溝區(qū)境內可以確認的明前長城共有5段,總長度約7000米。

各種古籍中,有關北京地區(qū)明前長城的記述并不少見?!恫街葜尽?、《通州志》等志書描述了本地明前長城的概況。文人墨客在游記中也不吝筆墨,描述了自己眼見的長城遺跡。清顧炎武在《昌平山水記》中記載溫榆河南有長城遺跡;明萬歷年間,王嘉謨到北京西北山區(qū)游歷,在今昌平區(qū)高崖口西北見到了早期的長城;更早的北宋沈括甚至在《夢溪筆談》中都曾記述在今天的望京東北10余里有古長城的存在。

北京明前古長城究竟是哪個朝代建立?文獻資料表明,北齊年間北京開始大規(guī)模修筑長城?!侗笔贰R本記》、《資治通鑒》等都有相同的記載,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發(fā)夫一百八十萬人筑起長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今山西大同)九百余里”。其中,北齊年間的幽州夏口即今天的昌平居庸關南口一帶。

史書中的寥寥幾筆,并不能完全證明長城遺址的年代。北大學者岳升陽在《北齊長城調查小記》一文中認為,“指捺紋”是判定長城年代的一個有力證據?!爸皋嗉y”瓦片是一種有手指按壓痕跡的瓦片,指印是在沒燒制前故意按上去的,算是一種裝飾。這種有指印紋飾的瓦片,北京地區(qū)頗為少見,但在北齊都城鄴南城大量出土,發(fā)掘者稱之為“指捺紋”。因此,可通過“指捺紋”瓦片推定其年代為北齊時期。

岳升陽帶領的考察小組根據古文獻記載,在昌平了思臺和門頭溝大村一代進行了考察,對戍所遺址散落的瓦礫進行分類對比表明,瓦沿上裝飾確屬“指捺紋”??疾煨〗M又在十里外的門頭溝大村的南面山上,再次發(fā)現散落著大量瓦礫的戍所遺址,瓦礫上同樣裝飾有“指捺紋”圖案。而兩處戍所相隔的距離,也符合古文獻上北齊長城十里設一戍的記載。

此后,岳升陽循著這一重要線索,又相繼在門頭溝至密云的多個地方發(fā)現北齊長城的戍所,并推斷出北齊長城由東靈山入現今的北京市界,一路逶迤向東,穿過門頭溝,連接昌平,向北拐入延慶,再向東進入懷柔、密云。

斬山筑城、斷谷起障 斛律金父子領銜修長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蒼涼雄勁的《敕勒歌》,出自北齊大將斛律金之手。不太為人所知的是,斛律金受命督修長城時,已是66歲高齡的老人。

公元550年,高洋建立北齊,北齊占據了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等省,戶三百余萬,人口兩千余萬。當時,為防止北方突厥、柔然、契丹等少數民族的威脅,以及西面北周的虎視眈眈,北齊存在的27年間,共六次修筑長城。其中第二次修筑的規(guī)模最大,投入的人力最多,并開始修入北京地界。

公元564年9月,突厥進犯幽州,入長城大掠而還。北齊調斛律金之子斛律羨為幽州刺史,斛律羨主持了對北京段長城的修建?!侗饼R書·斛律金傳附子羨傳》中記載:其間二百里中,凡有險要,或斬山筑城,或斷谷起障,并置立戍邏五十余所。

通過記載可以看出,北齊長城材質與前代不同,建筑方法是奇特的。在我國幾千年的長城修筑歷史上,土長城為我國早期所筑的長城,即燕、秦、漢、晉長城,石條城磚砌筑長城是明長城,石壘長城則包括北齊、北周、隋長城。應當說,石壘長城是北齊長城的首創(chuàng)。

北齊長城的建筑方法獨一無二,在修筑北京門頭溝、密云等地二百余里的長城時,有的甚至削掉山坡變成邊墻,有的用木頭做扦子壘起石墻,并建筑軍事?lián)c五十余處。

門頭溝區(qū)境內目前發(fā)現的北齊長城現存僅7000米,但可以看到這兩種明顯的特征。

“斬山筑城”的建筑方式減省了人工搬運量。清水鎮(zhèn)江水河村東靈山長城的東南段和雁翅鎮(zhèn)房梁村長城,這兩段墻體原來是兩段自然山脊,用人工砍鑿削劈后得到的山石進行壘砌,以巨大的山巖進行連接。實地調查發(fā)現,那些如今已經坍塌的墻體,全部是由大小基本相同的山石構成,遠遠看去,好像是一道山脊被刀斧切成碎豆腐一般。東靈山長城墻長約1500米的山脊被分成9段,那些墻體的塊石一看就不是從別處運來的,而是山脊原來所有。

“斷谷起障”的建筑方式則增加了人工搬運石塊與夯筑壘砌的工序。“斷谷起障”通過人工壘砌墻體橫斷山谷形成屏障。通過實地考察,這種方式形成的墻體,做工要比“斬山筑城”的墻體形制精細些。一般先要夯平墻基,接著用碎石和土為墻芯,外面包以塊石進行壘砌。

凡斷谷起障均采用黃櫨木為城桿,其木材采自山西黃櫨嶺。宋末濟南人周密寫的《癸辛雜識》對此贊嘆道:“長城之房居人以積雨后,或得堅木于城土中,識者謂名黃櫨木,乃當時用以為城桿者,性極堅勁,不畏水濕而耐久,至今一兩千年,猶有如楹(柱)者,以之為城桿最佳,蓋筑城無以為桿不可。”

始建古北口、司馬臺長城 北齊修長城投入規(guī)模超秦朝

北齊長城給明長城北京段的修建打下了基礎。

北齊王朝雖然是個短命王朝,而修筑長城的里數之長,動員的人力之眾,修筑的次數之多,為歷代所罕見。

史料記載,北齊長城所用人力物力,大大超過之前各個朝代。秦始皇修筑出中國歷史上名頭最響的秦長城,不過派大將蒙恬率30萬人。北齊疆土、人口尚不及秦朝一半,派出的人數卻是秦朝的6倍,一下子派去這么多人修長城,相當于全國總人口的10%左右,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大大超過以往各朝代。

當時,北京地界修筑長城,都以夏口(今南口)為節(jié)點,有其軍事防御的深遠意義。今天的居庸關,是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北齊長城遺址上督造而成。

密云司馬臺長城也是北齊長城的重要關口。明萬歷年間重修時將大部分北齊長城疊壓在明長城底下,現仍存一段偏離明長城的北齊長城,斷斷續(xù)續(xù)約六七里,起于司馬臺關門西山腳下,沿山脊在后川口與明代金山嶺長城連接。

古北口長城也是北齊年間出現的。羅哲文先生的《長城》一文中說, 古北口在早期并沒有長城,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的長城是從古北口以北很遠的地方經過的。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所修自西河(今陜西榆林河)至山海關兩千多里的長城從這里經過,古北口這一帶才有了長城。但是北齊長城比較低小,為土石所筑,現在遺跡已經不多了。羅哲文先生認為,北齊修建的古北口長城規(guī)模還比較小,古北口真正成為雄關,還是在明長城修建之后。

長城不僅是北齊的軍事屏障,還是北齊王朝斂財的手段之一。居庸關是最早實行納稅的關口,以至一度改名為“納款關”。無論從中原運往塞外的鐵器、綢緞等,還是從塞外運進中原的皮毛、馬匹等,統(tǒng)統(tǒng)都要納稅。

從高洋第一次修長城到高湛最后一次修長城,北齊王朝存在的27年間,幾乎有一多半的時間都在修長城。北齊的高氏帝王們,希望用高墻圈住一個永久的帝王夢,然而,北齊王朝還是很快覆滅了。長達數千里的長城,并不能確保高氏江山天長地久。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