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七國之亂爆發(fā)原因過程及結(jié)果 西漢七國之亂簡介

2016-12-23 20:44:1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七國之亂是發(fā)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

七國之亂是發(fā)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參與叛亂的是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王: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故又稱七王之亂。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御史大夫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quán)。漢景帝采用晁錯的建議,于次年冬天下詔削奪吳、楚等諸侯王的封地。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于不滿朝廷削減他們的權(quán)力,以“清君側(cè)”為名聯(lián)兵反叛,后因戰(zhàn)略失當,被漢朝和梁國聯(lián)手平定,七大功臣為:漢朝方面周亞夫、竇嬰、欒布、酈寄,梁國方面劉武、張羽、韓安國。

七國之亂的根源是強大的諸侯王勢力與專制皇權(quán)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標志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quán)進一步得到加強。

1、背景——郡國并行

高祖時期

楚漢相爭階段,劉邦迫于形勢,分封了異姓王。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稱帝后,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國的政治地位遠遠高于郡,諸侯國疆域廣大,人口眾多并位于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諸侯王的地位僅次于皇帝,在封國內(nèi)獨攬大權(quán)。諸侯國擁有強大的武裝,由諸侯王隨意調(diào)遣。此外,還自行征收賦稅、鑄造錢幣,成為實際上的獨立王國,最終成為中央集權(quán)的最大障礙。

漢初共有異姓王七人,劉邦在總結(jié)秦亡的歷史教訓(xùn)時,認為秦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因此,他一面消滅異姓諸侯王,一面又陸續(xù)分封了九個劉氏宗室子弟為諸侯王(同姓九王),并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 漢初的同姓諸侯國,土地遼闊,戶口眾多,但由于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tǒng)親近,效忠漢朝,起著拱衛(wèi)中央的作用,所以干弱枝強的問題這時并不突出。

呂后時期

高祖死后,當權(quán)的呂后違背誓約,立諸呂為王。呂后對于受封為王的高祖諸子,控制很嚴。齊王劉肥是高祖長子,地位尊貴,呂后對他早有猜疑,劉肥主動調(diào)整同呂后的關(guān)系,得以相安無事。

呂后專權(quán)以及分封諸呂為王,激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呂后死,諸呂聚兵,準備發(fā)動政變。齊王劉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暗約野心勃勃的兄長齊哀王劉襄領(lǐng)兵入關(guān),共滅諸呂,由劉襄繼承帝位。劉襄應(yīng)約起兵,殺死了反對他起兵的齊相召平,詐奪瑯琊王劉澤兵,兼并瑯琊國壯大實力,又進攻故濟南郡(時為濟川國)。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屯兵于滎陽防備,待機共伐諸呂。此時,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協(xié)力消滅了諸呂勢力。群臣為防止類似外戚事件發(fā)生,立代王劉恒為帝,即漢文帝。劉襄失去起兵的口實,在漢朝安撫下只好退兵。

文帝時期

文帝以高祖庶子繼統(tǒng),地位本來不很鞏固,而漢初所封諸侯王,已經(jīng)歷了兩三代的更迭,與文帝的血統(tǒng)關(guān)系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因而一再發(fā)生叛亂。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雖有反呂之功,但他們曾有擁戴齊王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對他們沒有以大國作為封賞,只是讓他們各自分割齊國一郡,受封為城陽王和濟北王。城陽王劉章不久死去。濟北王劉興居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親自擊匈奴的機會,發(fā)兵叛亂,欲襲滎陽,事敗自殺,濟北國被除。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劉長謀反,事發(fā)被貶至蜀地,死于道中。這些事件預(yù)示著王國與中央政權(quán)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亂的先兆。

文帝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絳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勢,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諸皇子為王,皇子劉武是景帝的同母弟,先封為代王,于梁王劉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國是擁有四十余城的大國,地理上居于牽制東方諸國、屏蔽朝廷的關(guān)鍵位置。其三是采用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國析為幾個小國,例如析齊國為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以已故的齊王劉肥的諸子為王。這樣,齊國舊地雖仍在齊王肥諸子之手,但是每個王國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縮小,而且難于一致行動。

奕棋事件

吳國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吳王劉濞是高祖劉邦的兄長劉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反叛之時,高祖劉邦親自率軍。沛侯劉濞當時年僅二十,以騎將的身份跟隨劉邦在蘄縣之西一舉擊破英布的軍隊。英布逃掉了,但荊王劉賈被英布所殺,沒有繼承人。高祖認為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非猛壯的藩王難以統(tǒng)治,而此時劉邦自己的兒子還都年幼,承擔不起這個重任,于是就立劉濞為吳王,統(tǒng)轄三郡五十三城。

在惠帝、高后時期,天下初定,郡國的諸侯各自安撫轄區(qū)內(nèi)的老百姓。吳地豫章郡產(chǎn)銅,這吳王劉濞利用手握資源,招致天下眾多的亡命之徒,盜鑄銅錢。同時,吳地濱海地區(qū)產(chǎn)鹽,吳王又煮海水為鹽,販賣到全國各地,獲利頗豐。吳國所鑄錢流通于整個西漢境內(nèi)。吳國由于經(jīng)濟富足,實力和資本日漸強大,境內(nèi)不征賦錢,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漢文帝時,吳王的太子劉賢入宮朝見皇上,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劉啟(日后漢景帝)飲酒玩樂。吳王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戲的時候,吳王太子在棋桌上爭勝,態(tài)度不恭,太子劉啟憤而拿起棋盤重砸吳世子頭顱,當場將他砸死。漢文帝敕命尸體送回去埋葬,到了吳國,吳王劉濞大怒,說道:“天下都是劉家的,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送回吳國埋葬!”遂又把尸體送回長安埋葬。

兒子被太子劉啟誤殺后,吳王從此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jié),稱病不朝。朝廷以為他是因為失去兒子的緣故,但經(jīng)過查實,確證吳王并沒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吳國使者。吳王惶恐不安,開始起了反叛之心。后來,吳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覲,皇帝又問起吳王,使者回答說:“吳王實際上并沒有生病,只是因為朝廷禁錮了好幾個吳國使者,吳王害怕,所以才假裝生病。請陛下捐棄前嫌,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庇谑菨h文帝就赦免了吳國使者,又賜給吳王幾案和手杖,體諒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覲,朝廷的軟弱讓吳王愈發(fā)驕橫了。

2、起因

漢景帝即位后,中央專制皇權(quán)和地方王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再次陳述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上疏《削藩策》。

景帝三年(前154年)冬,楚王來朝,晁錯借機說楚王劉戊為薄太后服喪時,偷偷淫亂,請求誅殺他,景帝下詔赦免死罪,改為削減東??ぷ鳛閼土P;兩年前趙王劉遂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昂因為售賣爵位時舞弊,削減其六個縣;隨之景帝又與群臣商議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事宜。

景帝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吳王劉濞擔心削地沒完沒了,就想進行謀反,遂親自出使膠西,與膠西王劉昂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 劉昂同意謀反,并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劉濞同時還派人前往楚、趙、淮南諸國,通謀相約起兵。

不久,景帝降詔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詔令傳到吳國,吳王劉濞立即謀殺了吳國境內(nèi)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聯(lián)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國的諸侯王公開反叛。劉濞征募了封國內(nèi)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眾30余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jié),以 “請誅晁錯,以清君側(cè)” 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3、經(jīng)過

誅晁錯

景帝三年(前154年),吳王劉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置糧倉于淮南的東陽,向西渡過淮河,與楚兵會合,并派遣間諜和游軍深入肴澠地區(qū)活動。吳楚聯(lián)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劉將閭據(jù)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lián)兵犯漢。由于劉濞早有預(yù)謀,所以七國軍隊在叛亂之初進展順利。

景帝聞知消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曾當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cè)”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景帝采納了袁盎之計,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袁盎獻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lián)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準了這道奏章,腰斬晁錯于東市。

晁錯已死,七國聯(lián)軍并未因此撤兵,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于是劉濞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quán)分庭抗禮,拒見袁盎。景帝這才下決心武力鎮(zhèn)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抵御吳楚聯(lián)軍,派曲周侯酈寄領(lǐng)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并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jiān)視齊、趙的動向。

滅吳楚

吳楚聯(lián)軍東進,行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吳楚聯(lián)軍并力攻城,攻下梁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劉武向朝廷告急,周亞夫認為吳楚聯(lián)軍勢大,正面決戰(zhàn)難以取勝,獻策用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然后伺機擊潰叛軍,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于是周亞夫繞道進軍,走藍田、出武關(guān),迅速到達了雒陽。

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梁王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屯兵于梁國以北的昌邑(在今山東巨野西南),堅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還是不發(fā)救兵。最后梁王寫信給景帝,景帝又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周亞夫還是不為所動,梁王于是任命韓安國與張羽為將軍,拼死抵御,與吳楚聯(lián)軍僵持。

梁國城池防守嚴密,吳兵無法西進,轉(zhuǎn)而奔向周亞夫的軍隊。周亞夫堅守壁壘,不肯與戰(zhàn),私下卻趁機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軍斷糧,士兵饑餓,幾次挑戰(zhàn)未果,于是夜里襲擊周亞夫軍營,佯攻東南面,周亞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備。吳兵果然從西北強攻,未能攻破,吳兵大敗,士兵多半餓死或投降走散,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lián)軍。

吳王與其麾下壯士數(shù)千人乘夜逃走,渡過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退守東越,并派人招集殘兵。漢廷派人以利引誘東越,東越騙吳王出去慰勞軍隊,用矛戟刺死吳王,獻其頭于漢朝。吳王死后,吳軍潰散,楚王劉戊自殺而死。七國之亂的主力吳楚聯(lián)軍被平定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漢朝與梁國所殺傷和擄掠的敵軍、物資大約相等。 由于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下首功,梁孝王在七國之亂后實力反而更加壯大,直接威脅了漢朝,埋下了梁孝王謀奪儲君之位,刺殺袁盎等多位朝廷大臣的后患。

平叛亂

在齊地,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圍攻臨淄,三月不下。漢將欒布率軍進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國。膠西王回國后,其子劉德建議襲擊漢軍,不成則逃到海上,膠西王不聽。到漢營請罪,韓頹當斥責他陰謀叛亂,宣讀詔書,膠西王自殺而死。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都伏法被誅。

在趙地,酈寄領(lǐng)兵進攻趙國,趙王劉遂堅守邯鄲,酈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吳楚兵敗,也不肯入出兵相助。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后,還軍與酈寄會師,水淹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劉遂自殺。

濟北王劉志被脅迫參與叛亂,后堅守不發(fā)兵,所以赦而未殺。

齊王劉將閭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后來還參預(yù)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于漢,被迫自殺。

4、結(jié)果

叛亂從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開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六國(除楚國外)被廢除。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