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桓溫北伐的故事 桓溫為什么要北伐結果又怎樣

2016-12-28 22:17:26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桓溫最近很著急,眼看著洛陽淪陷西晉滅亡快過去40年了,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一代北方南下士族(簡稱“北一代”)如王導、庾亮們相繼去世,北二

桓溫最近很著急,眼看著洛陽淪陷西晉滅亡快過去40年了,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一代北方南下士族(簡稱“北一代”)如王導、庾亮們相繼去世,北二代、北三代相繼主政,他們對北方的印象越來越模糊,那時候不像現(xiàn)在通訊發(fā)達,很多北三代對洛陽是個什么概念都不清楚了,大部分人除了寄情山水、清談闊論、優(yōu)游處世外,誰還能提起精神來去收復故土?

就在這時,北方傳來一個利好消息,那里大亂了,后趙國主石虎病死后,內(nèi)部發(fā)生政變,后趙大將冉閔稱帝,建立了魏國,鮮卑族貴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滅了冉魏。氏族貴族苻健也乘機占領了關中,建立了前秦。

北方的情況給了東晉一個很好的機會,此時不征更待何時?桓溫就上書晉穆帝請求出征。

要不要北伐,要不要派桓溫北伐,這是個問題。對桓溫的請求,朝廷出于兩個顧慮,沒答應他。一是祖逖、庾亮他們都北伐過,最后都不了了之,他們不想再折騰了,小朝廷就小朝廷吧,好歹也是個安樂窩。二是擔心桓溫功勛日盛,難保心生異心,北伐只能更加增加他的軍事資本和政治資本,這一點不得不防。

朝廷總體上是不支持北伐的。那個王導的侄兒、書法家王羲之,就是極力反對北伐的官員之一。他反對的理由主要是:一是北伐當求萬全,以占得實地,獲得人口等實際利益為主,你桓溫直搗河洛的主張沒多少意義;二是運輸?shù)睦щy,十萬之兵,通常須三倍人力的物資后勤,以吳越兩州,難以支持長久的補給線;三是東晉的本土兵力不如北方,其將官多為士族襲承,戰(zhàn)斗力孱弱,難以取勝。

不過這次機會難得,最后,朝廷來個折中,答應北伐,但不是派你桓溫,而是派一直與桓溫明爭暗斗的殷浩領軍北上,晉穆帝企圖殷浩凱旋,以封大功,既從北伐中收復一片故土,又好制衡和削弱桓溫的勢力。

遺憾的是,殷浩是個只有虛名、沒有軍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陽,被羌族人打得大敗,死傷了一萬多人馬,連糧草武器也丟光了。朝野上下,對殷浩的質(zhì)疑與不滿因此陡然增多?;笢爻脽岽蜩F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職辦罪。晉穆帝沒辦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職,同意桓溫帶兵北伐。

于是,本是打擊桓溫的一場陰謀,反而打擊了晉穆帝自己。

祖逖北伐是受到后方牽制沒成功,庾亮北伐因為對方太強大沒成功,殷浩北伐是因為不懂軍事沒成功,那么桓溫呢?能不能成功?在大家的一片質(zhì)疑聲中,桓溫開始了他的三次北伐之旅。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354年,桓溫統(tǒng)率四萬晉軍,從江陵出發(fā),攻打前秦。前秦的開國君主符健也派出五萬雄兵奮力抵抗,結果被桓溫的雄師打得只剩六千老弱。苻健只得退守長安,一面挖溝筑壕,嚴防死守,一面轉(zhuǎn)移人口物資,搶收麥田。晉軍乘勝追擊,進駐霸上,見到晉軍,關中民眾前往勞軍,許多老人更是疼哭失聲:“沒想過今天還能看到官軍!”桓溫本已將長安團團圍住,只需假以時日便可成功,無奈軍糧不濟,只得抱恨而歸?;笢乇黄柔汴P中三千多戶百姓一同撤返江陵。

這里有個小插曲,桓溫駐軍灞上時,王猛(后來成為前秦宰相)聽到這個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徑投桓溫大營求見?;笢卣埻趺驼務剬r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廣眾之中,一面捉掐虱子,一面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笢匾姶饲榫埃闹邪蛋捣Q奇,脫口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統(tǒng)率十萬精兵仗義討伐逆賊,為百姓除害,而關中豪杰卻無人到我這里來效勞,這是什么緣故呢?”王猛直言不諱地回答:“您不遠千里深入寇境,長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拿下,大家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來?!被笢卮_實有私心,:自己恢復關中,只能得個虛名,而地盤卻要落于朝廷;與其消耗實力,失去與朝廷較量的優(yōu)勢,為他人做嫁衣裳,不如留敵自重。一語觸及了桓溫的心病,過了好半天,桓溫才抬起頭來慢慢說道:“江東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臨行前,他賜給王猛華車良馬,又授予高級官職都護,請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在士族盤踞的東晉朝廷里,自己很難有所作為,于是拒絕了。

兩年后,桓溫第二次北伐,當時羌族首領姚襄入據(jù)許昌,隨后又進攻洛陽?;笢爻鰩熣饔懸ο?。當途徑金城時,桓溫看到當年他任瑯琊太守時栽種的柳樹已經(jīng)長大,無限感慨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并攀撫著柳枝,潸然淚下?;笢卣媸莻€軍事天才,幾戰(zhàn)下來,大敗姚襄,并收復了洛陽及其周圍大片地區(qū)?;笢剡M駐洛陽,經(jīng)過草草修繕,便上表皇帝,他勸晉穆帝還都洛陽,可朝廷一方面偏安久居,貪圖安逸,另一方面擔心桓溫“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沒有同意。桓溫上書十幾次,晉穆帝始終沒有答應。最后,桓溫只得揮師還晉,光復之地及洛陽重又落入北方胡族之手。

桓溫兩次北伐都功虧一簣,他心有不甘,便在公元369年第三次北伐,率五萬晉軍討伐前燕政權,一路打到枋頭(今河南??h西南),因前燕慕容垂切斷晉軍軍糧,桓溫不得不撤退,中途被慕容垂八千鐵騎打敗,晉軍損失三萬余人?;笢卦俅魏薅?,深感恥辱。

桓溫之敗,固然有其軍事指揮方面的失誤以及軍需供給不足的問題,但東晉朝廷執(zhí)政的士族大家不予支持,對北伐成敗甚至幸災樂禍的態(tài)度,不能不是失敗的重要因素。

事不過三,桓溫徹底放棄了北伐的夢想,讓后人再來完成這個使命吧。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后來的南宋也一樣,北伐成了一代人的夢想。

桓溫是個歷史爭議人物。后人指責桓溫的北伐主要是搞政績、提高自己的聲威,并無真心實意北伐。對于這種說法,我不這么看,北伐取得一定的成效這是不爭的事實,促進了民族的融合,激發(fā)了一代人的光榮夢想,為什么非得人家是大公無私的才是理想的狀態(tài)?為什么非得給利己利人利國家的行為披上一件有色的外衣?岳飛北伐,難道就沒有個人的成分?實現(xiàn)抱負不也是私欲嗎?難道因為桓溫后來的行為才去否定他先前的做法?如果這樣,那絕對是不客觀也不公正的。

不管如何,北伐一直是東晉人的夢想,桓溫大膽去做了,值得贊一個。

北伐的赫赫戰(zhàn)功,使桓溫成為享譽四海的英雄人物,但桓溫認為自己才能過人,大權在握,卻未能光復中原、成就萬世功名,實足以抱憾終身。隨著權力不斷增加,桓溫的野心也就越來越大,于是逐漸有了篡位自立的想法。卻最終因勢力不敵而未成,不久便病死了。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