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暴君不聽忠言失王權(quán) 慘淡病死在荒蠻之地

2016-11-11 11:39:4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在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里,陳列著商周時代分量最重的一件青銅器,叫“害夫”(應(yīng)是一個字,讀音為胡,是周厲王的名字)簋,其造型凝重大方,

在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里,陳列著商周時代分量最重的一件青銅器,叫“害夫”(應(yīng)是一個字,讀音為胡,是周厲王的名字)簋,其造型凝重大方,裝飾美觀生動,做工精良考究,乃周厲王為自我標(biāo)榜而鑄造的重器。這件器物上鑄滿了往自己臉上貼金的銘文,說什么他自己嚴(yán)守古訓(xùn),擁護先王的既定方針,晝夜不敢安享歡樂,親率官民祭祀祖廟,云云,真是極盡自吹自擂之能事。

事實上,周厲王(前878~前841年在位)是中國古代一個有名的暴君。據(jù)記載,公元前858年,周厲王為了壟斷天下的財貨,上臺不久即頒布法令,嚴(yán)禁老百姓進山采集山材,下河捕捉魚蟹,否則,必須交納高額稅金。而老百姓為了謀取生計,又不得不進山下河,此公則伙同其下屬乘機敲詐勒索,大發(fā)橫財,老百姓被盤剝得苦不堪言。

這時,大夫芮良夫站出來規(guī)勸道:“財利,賴天地之所賜,為山川之所生,是供天下蒼生享用的,誰要獨占它,危害就大了——哪能一個人獨占呢?……如今,君王您竟專擅其利,那是把天下作為對立面,冒犯很多人,這怎么行呢?如果是普通人這么做,尚且被人稱之為強盜,如今您也這樣做,今后誰還能服從您呢?您這不是給周朝敗亡埋下禍根嗎?”但是,周厲王把這位臣子的忠言當(dāng)成耳旁風(fēng),仍執(zhí)意把這項法令推行下去。這樣,老百姓一下子被斷了生路,活不下去了,以至于天下擾攘,民怨沸騰,周王朝處于風(fēng)雨飄搖之中?!对娊?jīng)》有一首《桑柔》的詩,就是描述當(dāng)時的老百姓的不滿情緒和社會狀況。詩中把周朝比喻成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桑樹,批評這個獨裁者將它摧殘成了一株枝殘葉凋的枯桑。詩中尖銳指出, “亂生不夷,靡國不泯”(政策不對頭,把社會搞亂了,舉國人心惶惶)。究其原因,是官逼民反,“民之回遹,職竟用力”(老百姓造反,因為強權(quán)逼迫);老百姓被逼急了,是要拼命的,“民之貪亂,寧為荼毒”(老百姓既然造反,就不怕死)。于是,詩中嚴(yán)厲警告說:“於乎有哀,國步斯頻。”(太可悲了,國家就要滅亡了)

在這國運維艱的時候,有頭腦的大臣們心里卻如明鏡一般,都為國家的前途擔(dān)憂。召公憂心忡忡地苦諫道:“民不堪命矣!”就是說,老百姓再也活不下去了,要造反了。周厲王不但不聽,還認(rèn)為這位老臣在謊報軍情,竟然一怒之下,把衛(wèi)國的巫師(應(yīng)該是一個團隊)召來,對國人實行特務(wù)統(tǒng)治,密切監(jiān)視,嚴(yán)加控制,有誰口頭上發(fā)幾句牢騷,只要是被認(rèn)為不利于當(dāng)局,就立即抓起來,隨意殺掉。在這種白色恐怖的氣氛中,人們連大氣都不敢出,哪里還能口吐怨言?頂多是熟人相見于途,相互間遞個眼神而已,即所謂“道路以目”。

這大概就是周厲王想要看到的“大好形勢”了,于是,他得意洋洋地對召公說:“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自以為有天大的本事,老百姓都屈服其淫威,不敢再亂發(fā)議論了。

召公可不這么看,一聽這話便表情嚴(yán)肅地說::“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本褪钦f,這是在堵眾人的嘴。要知道,堵老百姓的嘴,比堵河水還要難。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很多人,管理老百姓同治理河道是同樣的道理。

接著,召公談古論今,說前代君王在處理政事時,總是讓公卿和各級官吏獻詩,樂師進獻樂曲,史官進獻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少師誦讀箴言,盲人或吟詠詩篇,或誦讀諷諫之言,掌管營建事務(wù)的官員大膽進諫,平民也將自己的意見轉(zhuǎn)達給君王,近侍之臣盡規(guī)勸之責(zé),君王的內(nèi)親外戚也來發(fā)言,補其過失,察其是非,樂師和史官以歌曲、史實加以開導(dǎo),年長的師傅再進一步修飾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有司執(zhí)行。這樣,國家的政策法令就能得到正確實施而不違背民意。

召公誠懇地說:“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產(chǎn)財用衣食者也?!?/p>

最后,召公明確指出:“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為民者宣之使言?!彼?,人們心中所想通過嘴巴表達出來,朝廷以為行得通的就照著實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即所謂“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然而,此時的周厲王竟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油鹽不進,亂政繼續(xù)實行。這個暴君哪里知道,天下盡管是萬馬齊喑,但是,老百姓的怒火卻在暗中聚集,在地下燃燒,僅過去三年時間,老百姓終于忍無可忍,“邦人”(都城的市民)、“正人”(手工業(yè)者)、“師氏人”(都城的駐軍),紛紛聯(lián)合起來,高舉造反的旗幟沖向王宮,宮廷衛(wèi)隊一觸即潰。厲王只好倉皇出逃,渡過黃河,一直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這才喘了一口氣,雖然保住了性命,卻永遠失去了王權(quán)。周共和十四年,即公元前828年,周厲王最終病死在這個荒僻之地。

這無疑是一個深刻的歷史教訓(xùn),但歷代統(tǒng)治者對此卻置若罔聞,不但沒有廣開言路,讓老百姓說話,反而殺史官,禁偶語,設(shè)腹誹罪,開文字獄,變本加厲,這種事幾乎代有所聞,“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大概有感于斯人斯事,不無感慨地說:“語稱‘救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脩身,療暑莫如親冰’,信矣哉!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