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瓷器的魔力 歐洲君主為何癡迷中國瓷器

2017-02-27 14:20:5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瓷器在歐洲被稱得上是“白色黃金”,它精美絕倫,耐久性強,發(fā)源于中國。然而歐洲人為何會如此癡迷于瓷器呢? 據(jù)說,首件歐洲瓷器是出自一

瓷器在歐洲被稱得上是“白色黃金”,它精美絕倫,耐久性強,發(fā)源于中國。然而歐洲人為何會如此癡迷于瓷器呢?

據(jù)說,首件歐洲瓷器是出自一位名叫波特格的德國人之手。波特格是位煉金術(shù)士,自稱知道將鉛變成黃金的訣竅。14世紀,旅行家馬克·波羅首次將瓷器從中國帶回歐洲。那是一個精致小巧的茶壺,表面帶著灰綠兩色文理。除瓷器之外,他還帶回了綢緞、香料和散著麝香氣味的小香爐等。

直到16世紀,歐洲葡萄牙和荷蘭才開辟商道,正式與遠東通商,引得大批東方制品流入,市場一片繁榮景象。在這些制品中,瓷器獨由中國出產(chǎn)。當時,只要描述好樣式,下了訂單,就能期待中國優(yōu)質(zhì)的瓷器進入西方。

一碟清式瓷盤,中部繪制著耶穌受洗禮的場景,背景是郁郁蔥蔥的木蘭樹,邊緣上繪制著幾個跳舞的天使。一只鑲著金邊的瓷壺,表面勾勒出喬治·華盛頓的面孔,栩栩如生,這把壺制造于18世紀到20世紀間。直到今天,西方人仍在驚嘆瓷器的精美和技藝的繁復。

燒制

倘若歐洲人能在本土制成瓷器,價格將更為便宜,購買也更為容易,同時也會減少裝運時的破損和差錯。但在長達500多年時間,歐洲人對瓷器的制造束手無策。

馬克·波羅對制作工藝的顯然無法找到要領,“瓷器由沙土或黏土制成,土從地下挖出,堆成土丘,露天放置30到40天,接受風吹、雨淋及日光照射,由此,土得到提純,加工制成的瓷器也呈現(xiàn)更明亮的色澤。”

1550年,又有人認為,“瓷器由地下某種液體加工制成,這種液體為東方獨有”,1557年有人提出了更加似是而非的假設,“將蛋殼或魚鱗研磨至粉狀,與清水攪拌,放入模具中,埋入地底。一百年后,再將其取出,成形后的制品便是瓷器?!?/p>

這些說法均不準確。瓷器最核心的成分其實是高嶺土和瓷石。直到18世紀初,傳教士昂特雷科萊以信件方式描述了中國瓷器的制作工藝,中國的瓷器之謎才開始在歐洲揭開面紗。

埃德蒙在作品《白瓷之路》中,記述了瓷器出現(xiàn)和傳播的歷史。瓷器誕生于景德鎮(zhèn),之后,德國煉金術(shù)士波特格便宣布自己制成了瓷器,瓷器傳到了德國麥森,歐洲首家瓷器工廠得以建立。

后來,英國信徒WilliamCookworthy也制成瓷器,隨后英國工藝公司W(wǎng)edgwood誕生了。如今,Wedgwood已成為全球最具英國傳統(tǒng)的陶瓷藝術(shù)象征,成為英國皇室的御用瓷器提供商。

瓷器制作過程中,耐心和技術(shù)兩者缺一不可。哪怕水多一點,就可能改變瓷器的質(zhì)地。瓷器厚度也必須均勻,否則瓷器在冷卻環(huán)節(jié)時,會出現(xiàn)裂縫?!捌渌破?,或許薄厚不均沒大的影響,但瓷器卻不然。制作中任何差錯都會導致制作失敗”,埃德蒙寫道。

雖然失敗的可能性很大,但這絲毫不能掩蓋成功后制品的價值。瓷器薄厚均勻,富有光澤,又強勁穩(wěn)固,以湯勺敲擊,聲音清亮,充滿令人驚異的美感和力感。唐代有詩這樣描述瓷器:“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p>

埃德蒙這樣描述瓷器制作:“用拇指和食指捏著核桃大小的土塊,直到它變得稀薄如紙,直到它表面有你的指紋顯現(xiàn)。繼續(xù)小心捏薄,那過程似乎永無止境。你感到它越來越薄,直到變得像一片金色葉子,仿佛輕得要飄在空中。你感到它潔凈無瑕,連你的手也干凈清爽。那種感覺是純白色的”。埃德蒙的文字,讓人感到他對瓷器的迷戀。

為什么有人會花半輩子時間研究瓷器工藝?為什么國王那么渴望、需要瓷器?畢竟這種層次的物質(zhì)早就脫離了必需品的范疇?!皣鮽兿硎鼙蝗思刀?、令人恐懼的感受,享受搜羅奇珍異寶的樂趣,并且貪婪地想要更多?!?/p>

疑云

其實,歐洲瓷器的創(chuàng)始者并非是德國煉金術(shù)士波特格。事實上,最有可能解密瓷器的人是契恩豪斯,他是位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

當時薩克森王兼波蘭國王是奧古斯特二世,他指派波特格,輔助契恩豪斯完成瓷器制造的試驗。兩人一同工作了足足5年,研究始終由契恩豪斯主導。之后,兩人完成了首個瓷器的雛形,即一個“半透明、奶白色的”罐子,不久,契恩豪斯去世了。波特格在契恩豪斯的數(shù)據(jù)基礎上,最終完善了制造瓷器的工序。

奧古斯特二世是位購物狂,尤其迷戀瓷器。他在一份信中寫道:“一個人喜歡瓷器和喜歡橙子沒什么兩樣,一旦他迷戀某件東西,他就永不會滿足,想要得到更多?!?733年,奧古斯特二世逝世,留下了陷入財政緊缺的國家,9個孩子,還有35798件精美的瓷器。

直到18世紀中葉,英國人也開始生產(chǎn)瓷器。歐洲瓷器產(chǎn)業(yè)空前興盛,瓷器不再只是貴族的地位象征,中產(chǎn)階級也能夠購買瓷器,或留著自己欣賞,或作為禮品贈送他人。

瓷器還受到了領導人的鐘愛,勒·科布西耶在《當代裝飾藝術(shù)》中收錄了列寧用白色瓷杯喝咖啡的照片,那只瓷杯有著圓頂蓋,杯口平滑潔白。1972年,尼克松訪華時,也帶來新澤西州特倫頓制作的兩只瓷天鵝,送給了毛澤東。

埃德蒙認為瓷器“潔白、光滑、完美”,蘊含著權(quán)力、美麗、命運、愛情。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王妃建成了一座瓷質(zhì)亭子,亭子內(nèi),他和王妃睡在一張中式的床上,上方天花板上繪制著中國的鳥兒,美輪美奐。瓷器仿佛有著讓人脫離現(xiàn)實的魔力。

潔白

瓷器最有象征性的特點,便是它潔白的顏色。正如赫爾曼·梅爾維爾在《白鯨》中描述的那樣,白色確實能夠為美麗增色,眾多白色的事物,仿佛都被大自然注入了美好的特質(zhì),如白色的大理石、白色的山茶花和白色的珍珠。

在中國,白色還有另一種含義,代表著死亡、生命的流逝。景德鎮(zhèn)檔案中,記載著清王朝末代皇帝溥儀關于采買瓷器的詔命。1909年,溥儀5歲,有大臣代其執(zhí)筆皇詔,要求景德鎮(zhèn)進獻1個白瓷瓶、1只白瓷碗,12碟白瓷碟,這些物品將置于慈禧太后遺像前,作禮儀之用。

瓷器曾一度是統(tǒng)治階級的專享,在古代曾象征著權(quán)力與優(yōu)待。然而伴隨著這最后一筆瓷器訂單,中國上千年的皇家瓷器史也就從此終結(jié)。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