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建文帝下落究竟如何?成八十老僧被迎回皇宮

2017-02-28 11:59:22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倘若能夠證實建文帝確實在建文四年自焚而死,那么《致身錄》與《從亡隨筆》毫無疑問是偽書。但是,迄今為止難以證實這一點,就連錢謙益自己

倘若能夠證實建文帝確實在建文四年自焚而死,那么《致身錄》與《從亡隨筆》毫無疑問是偽書。但是,迄今為止難以證實這一點,就連錢謙益自己寫的《建文年譜序》,也不認為建文帝自焚而死。

《致身錄》與《從亡隨筆》記載建文帝逃亡生涯,是第一手的野史資料。關于它們的真?zhèn)危瑲v來有爭議,而“偽書”說頗占上風,卻難以服人。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發(fā)動軍事政變的燕王朱棣進入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說自焚而死,有的說出宮逃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作為利益攸關方的朱棣,公開宣稱,建文帝已經自焚而死,否則的話,他的取而代之就缺乏合法性。其實他內心深處并不相信建文帝自焚而死,懷疑他出宮逃亡,暗中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濙,以尋訪張邋遢(張三豐)為幌子,四出偵查建文帝蹤跡,前后達四十年之久。張岱《石匱書·胡濙列傳》寫道:“時傳建文崩,或云遜去,諸舊臣多從建文去者。文皇(即明成祖朱棣)益疑,遣胡濙巡天下,名訪張邋遢,又名搜書,遍行郡縣察人心。又傳建文在滇南,濙以故在楚湖南久。(永樂)二十一年還朝。會文皇駐宣府,濙馳夜上謁。文皇已就寢,聞濙至,披衣急起召入,勞濙賜坐與語,濙言不足慮也。先,濙未至,傳言建文蹈海去,文皇分遣內臣鄭和輩浮海下西洋。至是,文皇疑始釋。”朱棣如果真的相信建文帝自焚而死,又何必如此興師動眾呢?明清史專家孟森《建文遜國考》說:“果如橫云所言,成祖命中使(宦官)出其尸于火,驗明的系建文,始以禮葬,則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濙、鄭和輩海內海外,遍行大索二十余年之久?”邏輯嚴謹?shù)姆磫栔贝讨扉刃纳钐?,公開宣稱建文帝自焚而死是為了奪取帝位,暗中偵查他的下落是為了防止他東山再起。

即使建文帝的子孫后代也不相信建文帝自焚而死,明神宗朱翊鈞就是一例。萬歷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向內閣首輔張居正提出了思慮已久的問題:“聞建文帝當時逃逸,果否?”張居正如實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發(fā)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至正統(tǒng)間,忽于云南郵壁題詩一首,有‘淪落江湖數(shù)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覺其有異,召而問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歸骨故園?!蓑炛獮榻ㄎ囊病S芬月?,遂驛召來京,入宮驗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終。”具有反諷意味的是,這段文字見于作為國史的《明神宗實錄》。明神宗要張居正把建文帝在云南驛站墻壁上的題詩抄寫出來,全文如下:“淪落江湖四十秋,歸來白發(fā)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建文帝逃亡之事,朝廷始終避諱,《明成祖實錄》故意抹去了這段歷史,所以張居正說“國史不載此事”,那么“先朝故老相傳”的信息又是從何而來的呢?當然來自民間野史,首當其沖的就是《致身錄》與《從亡隨筆》。建文帝的幾首題壁詩都出于《從亡隨筆》,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據。

明末清初文壇盟主錢謙益不知出于何種考慮,斬釘截鐵地斷定,《致身錄》與《從亡隨筆》是“偽書”。他在《致身錄考》中說:“萬歷中,吳中盛傳《致身錄》,稱建文元年,彬(指史仲彬、史彬)以明經征入翰林為侍書。壬午(建文四年)之事,從亡者三十二人(引者案:應為二十二人),而彬與焉。彬后數(shù)訪帝于滇于楚于蜀于浪穹,帝亦間行數(shù)至彬家。諸從亡者氏名蹤跡皆可考證?!彪S后他舉出十條理由,“斷其必無”,結論是:《致身錄》是一部偽書。他的意見獲得了一部分學者的支持,潘檉章《國史考異》說:“(建文)遜國諸書真贗雜出,蓋作俑者王詔之《奇秘錄》,而效尤者史彬之《致身錄》也。二書皆淺陋不經,而《致身錄》以緣飾從亡事,尤為流俗所歆艷?!?/p>

但是明末清初不少著名學者并不認為《致身錄》是“偽書”,陳繼儒、胡汝亨、文震孟等都為它寫序,便是明證。陳繼儒的《致身錄序》說:“金川門獻降,或云帝赴火,或云出亡,疑信參半是也。今得先朝史彬《致身錄》,而革除君臣生死之際了然矣?!焙旰唷吨律礓浶颉氛f:“是編也,請?zhí)肥县绞罩?,以徵文獻焉。百世而下,為之涕泆而不能已也。”文震孟的《致身錄序》說:“是錄復出,得照耀人間,使懦夫立志?!彪y道只有錢謙益火眼金睛,一眼看穿是“偽書”,而陳、胡、文諸公有眼無珠,真假莫辨?看來“偽書”說值得懷疑。

清初的張岱就認為它是信史,他在《石匱書》中寫到建文本紀時,明確地說:“建文帝出奔事,見史仲彬《致身錄》及程濟《從亡隨筆》。”又說:“建文革除事,傳疑久,一似耿耿人心者。茲《致身錄》出自從亡手,含荼茹苦,自爾真功,其文質而信,怨而不傷,獨史氏書也哉,足以傳矣。”提到建文帝出宮逃亡之事,大量引用《致身錄》的文字,寫道:“《致身錄》曰:大內火起,帝從鬼門關遁去,時六月十三日未時也。帝知金川(門)失守,長吁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亡去?!俦O(jiān)王鉞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曰:臨大難當發(fā),謹收藏奉先殿之左?!撼箭R言急出之。俄而舁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灌鐵(引者案:據《從亡隨筆》:‘閉以二鎖,鎖以鑄鐵灌’)。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大內。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鞋帽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于神樂觀之西房。帝曰:‘數(shù)也。’程濟即為帝祝發(fā)。吳王教授楊應能愿祝發(fā)隨亡,監(jiān)察御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賢無疑?!嘧0l(fā)。各易衣備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帝曰:‘多人不能無生疑,有等著名勢必究詰,有等妻兒在任心必牽掛,宜各從便。’”此后大部分篇幅是關于建文帝流亡生涯的記敘。

崇禎六年至九年擔任內閣大學士的錢士升,對此書是深信不疑的,崇禎四年寫了《史翰林致身錄敘》,表達了“且驚且喜”的讀后感,并于崇禎十七年編輯《遜國逸書四種》,收錄了《致身錄》,題簽是:“東吳史仲彬自敘”。據曹參芳《遜國正氣紀》卷二記載,宣德九年,建文帝在程濟等陪同下,來到吳江縣的史府,其時史仲彬已死,“臨終書有《致身錄》,囑其子晟曰:‘存之以俟百世知我君臣艱苦也?!苯ㄎ牡邸伴啞吨律礓洝菲唬骸虿焕⑺拐Z矣?!笨梢娊ㄎ牡劭匆娺^《致身錄》的手稿。該書篇末有史仲彬之子史晟的跋文:“正統(tǒng)戊午(三年)五月望,不肖男晟謹識?!庇纱丝梢酝茢啵吨律礓洝吩谡y(tǒng)三年已經刊刻成書。

由于史仲彬宣德三年去世,建文帝此后的流亡生涯的見證人程濟所寫的《從亡隨筆》,顯得尤為珍貴。然而錢謙益認為《從亡隨筆》(他稱為《從亡日記》)也是“偽書”,專門寫了《書致身錄考后》,說:“余作《致身錄考》,客又持程濟《從亡日記》示余,余掩口曰:陋哉!此又妄庸小人,踵《致身錄》之偽而為之者也?!边€說:“(程)濟之從亡,僅見于野史,其曾有私記,出何典故?”“《日記》出而《致身錄》之偽愈不可掩矣甚矣作偽者之愚而可笑也。大抵革除事跡,既無《實錄》可考,而野史真贗雜出,莫可辨證。”僅僅以“僅見于野史”、“無《實錄》可考”,就斷定為“偽書”,似乎過于武斷。如前所說,明神宗詢問張居正建文帝“逃逸”之事,張居正也說“國史(即《實錄》)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老相傳”云云,說的就是野史,他是相信的。錢士升寫的《從亡隨筆敘》也是相信的:“從亡二十二人,惟程編修與能賢朝夕隨侍,始終周旋,所記歲月往返,歷歷在目,與《致身》、《附膝》二錄間有矛盾,而要之不離隨筆者近是,故紀中多取準焉?!?/p>

《從亡隨筆》收入錢士升編輯的《遜國逸書四種》,題簽是:“朝邑程濟著,魏塘錢士升訂《從亡隨筆》(壬午迄庚申共三十九年)”。壬午即建文四年(1402年),庚申即正統(tǒng)五年(1440年),連頭帶尾恰好三十九年。前面提到建文帝的那首題壁詩,《從亡隨筆》這樣寫道:“庚申夏四月,師(指建文帝)題寺壁詩,有‘長樂宮中云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之句?!本驮谶@一年,建文帝把逃亡事情告訴了一名御史,御史上報皇帝,皇帝派曾經服侍過建文帝的老太監(jiān)吳亮來驗明真假,程濟記錄了當時目睹的情況:“(吳)亮至不能辨,師語疇昔宮中事數(shù)條,亮乃大慟,伏地不能仰視。密以聞,遂命迎入,稱老佛,養(yǎng)大內中?!背虧瓿闪穗S侍護駕的任務,回到云南,焚毀先前居住的茅屋,寫完了這本《從亡隨筆》。言之鑿鑿,令人不能不信。

錢謙益所說“萬歷中,吳中盛傳《致身錄》”云云,似乎以為這是萬歷中葉冒出來的野史傳聞。但是,祝允明寫于正德年間的《野記》也有類似內容,又作何解?祝允明寫道:“建庶人(指建文帝)國破時,削發(fā)披緇騎而逸,其后在湖湘間某寺中……至正統(tǒng)時,八十余歲。一日,聞巡按御史行部,乃至察院,言欲入陳牒,門者不知誰何,亦不敢阻。既入,從中道行,至堂下坐于地。御史問:‘汝何人,訟何事?’不對,命與紙筆,即書云:‘告狀人某姓,太祖高皇帝長孫,懿文太子長子’以對。

左右持上,御史謂曰:‘老和尚事真?zhèn)尾豢芍凑嬉?,吾與汝無君臣分,不得行此禮。雖然,汝老為此,欲復出何為乎?’曰:‘吾老也,無能為矣,所以出者,吾此一把骨付之何地耶?不過欲歸體父母側爾,幸為達之?!吩S諾,命有司守護,飛章以聞,上令送京師?!弊T拭饕灿涗浟私ㄎ牡鄣脑娋洹伴L樂宮中云氣收,朝元閣上雨聲愁”。這些信息從何而來?

鄭曉寫于嘉靖年間的《吾學編》,其中的《建文遜國記》也有類似《致身錄》與《從亡隨筆》的記載:“帝發(fā)火宮中,即削發(fā)為僧人入蜀。或曰,去蜀未幾,入滇南,常往來廣西、貴州諸寺中……帝嘗賦詩曰:‘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華發(fā)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收。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渴两癃q能道之?!边@些信息又從何而來?

倘若能夠證實建文帝確實在建文四年自焚而死,那么《致身錄》與《從亡隨筆》毫無疑問是偽書。但是,迄今為止難以證實這一點,就連錢謙益自己寫的《建文年譜序》,也不認為建文帝自焚而死,他寫道:“以文皇帝之神圣,明知孺子(指建文帝)之不焚也,明知亡人之在外也,明知其朝于黔而夕于楚也,胡濙之訪張邋遢,舍人而求諸仙,迂其詞以寬之也;鄭和之下西洋,舍近而求諸遠,廣其涂以安之也?!奔热蝗绱?,斷言記載他流亡生涯的《致身錄》與《從亡隨筆》是“偽書”,顯然是蒼白無力的。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