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落榜不是末日 盤點古代科舉落榜生的遭遇和發(fā)展

2017-06-24 13:41:3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以光緒九年應會試考生1 6萬多人來看,只“賜陳冕等三百八十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其錄取率約為1 9%,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98%的

以光緒九年應會試考生1.6萬多人來看,只“賜陳冕等三百八十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其錄取率約為1.9%,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98%的科舉考生都成落榜生。那么,清代如此眾多的落榜生除了繼續(xù)攻讀再考外,還有哪些出路呢?科舉考試,應試者如過江之鯽,然而中榜者寥寥。以光緒九年應會試考生1.6萬多人來看,只“賜陳冕等三百八十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其錄取率約為1.9%,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98%的科舉考生都成落榜生。那么,清代如此眾多的落榜生除了繼續(xù)攻讀再考外,還有哪些出路呢?

第一種是“半工半讀”,這是清代科舉落第者所通行的方式。一邊工作養(yǎng)家糊口,一邊繼續(xù)攻讀,以待下屆再考。譬如清朝官至左副都御史的吳大澂,早年經(jīng)歷鄉(xiāng)試、會試兩級考試落第之后,都有一段邊教書邊準備考試的時光。他34歲那年才中榜,繼而成為大臣、著名金石考古家。

第二種是走捐納之途。道光九年(1829年),34歲的魏源在連續(xù)參加會試落第之后,按例捐資得了個“內閣中書舍人候補”的職務。而后,他因職位之便得以系統(tǒng)閱讀了內閣所藏的清朝開國以來的大量史事檔案,開筆寫《圣武記》,這是探索清朝盛衰的第一部史書。后來,懷抱憂國情懷的魏源還寫成了《海國圖志》五十卷。走捐納之途的魏源,雖然落榜,但依然用所學為國家做出了貢獻??婆e落榜生捐納為官,這在清代尤其在晚清是很普遍的一件事,而這也是晚清吏治腐敗萎靡的一個病灶所在。

第三種是落榜生放棄應試之路,改弦更張,從軍從政。晚清中興名臣左宗棠即是科舉失意、投筆從戎的一個著名例子。左宗棠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21歲中舉后,“會試三次不第,即棄舉業(yè)而專治經(jīng)世之學,知交群推,有名于時”,而后,他憑著真才實學成了晚清重臣。另一個例子是近代名流梁啟超,他17歲中舉后,“屢應會試未捷”,但“以言論稱雄,仍為政治活動”,而且自視極高,公然聲稱:除卻做國務大臣外,終生決不做一官也。

第四種出路是所謂的“大挑”?!按筇簟笔乔逭o會試落榜生設計的一個出路,是清代的創(chuàng)新。“清制,舉人應會試三科不中后得赴大挑,亦入仕之一途也?!泵字烁哒侦阋酝喂镉吓e人應光緒庚辰大挑,被任為教職,后歷官宜川訓導、榆林教授。他在《閑談筆記》中記載:“國朝定制,會試三次后,特設大挑一科。不試文藝,專看相貌。”

有意思的是,晚清還有個名臣叫閻敬銘的,會試落第后曾經(jīng)想弄個教職干干算了,于是去應試“大挑”。令人沮喪的是,他才上場就被刷下來了,原因是他“狀貌短小,二目一高一低,恂恂如鄉(xiāng)老”。具有喜劇效果的是,“大挑”落選者閻敬銘此后發(fā)憤“補習”,竟然高中進士。與曾國藩齊名的胡林翼曾向朝廷夸贊他“閻敬銘其貌不揚,而心雄萬夫”,并說他是國家少有的賢才,如做法官將會“弄律有準”,如做理財官則“必無欺偽”,典型的一專多能。歷史上的閻敬銘的確為官清廉耿介,有“救時宰相”之稱。清代的“大挑”看似給了落榜考生一個希望,但是以貌取人,實在是有失偏頗。此外,有些落榜生對于科舉失望改而從事商業(yè)。譬如咸豐八年(1858年),16歲的鄭觀應童子試未中,即棄學從商,后成為有名的愛國實業(yè)家、教育家、文學家、慈善家。

盤點那些歷史上著名的落榜生

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科場如戰(zhàn)場,有人春風得意馬蹄疾,自然也有人愁云慘淡萬里凝。多位歷史名人都曾三度名落孫山。

韓愈:接連應考霉運多

被蘇軾評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的韓愈,從20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一連三次,當他那字字珠璣的答卷到了考官手里,卻如同廢紙一張。公元787年,韓愈在取得鄉(xiāng)貢資格后,再次前往長安,應禮部進士試,但這次考試失敗了。接著,他又考了兩次,均名落孫山,這對韓愈打擊很大,他感到愧對祖先、愧對家人。韓愈把前人寫的文章都吃透了,但他的寫作方法不討主考官的喜歡,譬如第三次考進士,出的試題為“不遷怒不貳過”,大意是“若自己不高興,不要轉移到別人身上,不犯兩次同樣的錯誤”。韓愈看后,立即有了主題,他沒有用駢體,而是用古文體揮筆而就,寫得很順利,但主考官看了以后,卻把試卷放在一邊。

公元792年,韓愈再次來到長安,第四次參加進士考試。這一次,主考官是宰相陸贄,試題和上年的差不多,韓愈沒有猶豫,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舊作寫在卷面上,很快交卷了。陸贄看后,感到此卷似曾相識,反復看了幾遍,自語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風格,沒有半點駢體文的味道,去年怎么沒有錄?。坎铧c埋沒人才了!”就這樣,韓愈考中了進士。其實,韓愈這次考上進士,也與其他考官梁肅、王礎有關,梁、王這次輔助主考官陸贄,兩人都愛好古文,都欣賞韓愈,都有提攜韓愈之意。所以,韓愈25歲考上進士,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既∵M士并不等于有官可做,這只是入途的第一步。禮部只管進士,派官還要經(jīng)過吏部的“守選”考試,其考試名目多,普通的是“書判拔萃”,入高官的是“博學宏辭”。韓愈心想自己滿腹經(jīng)綸,考“博學宏辭”不會有什么問題。誰知,與當年考進士的命運一樣,連續(xù)三年,均一敗涂地。

無奈,他只得另辟蹊徑。兩個月內給當朝宰相寫出三封情真意切、辭藻華麗的陳述書。他陳述自己“遑遑乎四海無所歸,恤恤乎饑不得食”,請求垂憐一官半職。結果石沉大海,杳無音訊。于是,他不得已而求其次,投奔地方軍閥??芍桓闪藘赡甓?,幕主便死了;之后又投奔了一個軍閥,可還沒上任,幕主又死去了。韓愈真是霉運多多,可謂“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幸而后來《進學解》被當時的宰相看到,驚嘆不已,很同情他的遭遇,也欣賞他的才干。于是任命韓愈為五品刑部比部郎中兼任史館修撰,從此韓愈進入高官階層。

李時珍:落榜后改學醫(yī)

從6歲開始讀書后,李時珍顯露出聰明才智,1532年剛剛14歲的李時珍中了秀才,這給父親李言聞帶來了莫大的期盼。然而在當時的社會,中舉人何等之難,李時珍連續(xù)參加了三次科舉考試,第二次還由于過度的用功和勞累得了骨蒸病,連續(xù)高燒不退,險些丟了性命。兩次落榜后,李時珍依然在科舉路上艱難跋涉,集中一切精力希望能順利通過科舉考試。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23歲的李時珍第三次落榜,李時珍的舉人夢和李家的舉人夢徹底破碎。科舉考試三度落榜以后,李時珍父子都對科舉制度心灰意冷,李時珍無奈拋下了八股文,轉而學醫(yī)。

經(jīng)過不到4年的時間,李時珍已經(jīng)成為一名有獨立行醫(yī)能力的醫(yī)生,而且名聲越來越大,成為名聲傳遍全國的名醫(yī)了。1556年,湖北楚王的世子突然得了暴厥癥,俗稱抽風,找了很多醫(yī)生都沒有治好,楚王很著急,慕名請來李時珍,誰料一付藥后,竟神奇般地藥到病除。為了報答李時珍,楚王委任李時珍主管王府里的祭祖,官居七品。3年后,皇帝突然招攬?zhí)煜旅t(yī),楚王應招,將李時珍推薦入太醫(yī)院。公元1552年,李時珍斷然決定不再以開業(yè)行醫(yī)為主,而要集中主要精力,完成重修本草的偉大理想。李時珍用18年的時間進行野外考察,又用10年的時間三易其稿,終于完成了自己重修本草的心愿。

金圣嘆:試卷連寫39個“動心”

明末清初文壇奇才金圣嘆,也曾三次名落孫山。第一次試題為:“吾豈匏瓜也哉,焉能擊而不食?!彼痤}時在試卷上繪了一個光頭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問他這是什么緣故,他回答說:“此亦匏瓜之意形也。”主考官大怒,其結果可想而知。第二次參加科考的題目為“吾四十而不動心”。金圣嘆在試卷上連寫了39個“動心”。主考官追問原因,他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孟子曰四十不動心,則三十九歲之前必動心矣?!庇忠虼吮怀5谌?,有“西子”題目,金圣嘆提筆寫道:“出其東門,西子不來;出其南門,西子不來;出其北門,西子不來;出其西門,西子來乎?西子來乎?”結果,金圣嘆再次名落孫山。金圣嘆失敗在了與生俱來的幽默與玩世不恭上。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落榜生當屬唐代詩人張繼。他僅僅因一首落榜詩而名聲大振。相傳,張繼落榜后,想著同窗好友個個金榜題名,自己卻名落孫山,心情非??鄲?,便前往蘇州散心。詩人投宿在寒山寺旁的客船里。從傍晚到夜里,張繼一直站在船頭望著蘇州城的夜色,心境亦如那晚風一般凄清寒冷,于是他隨口吟出《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贝嗽姴坏尯剿鲁隽嗣疫€使后人知道了有位懷才不遇的大詩人張繼。

明代散文家歸有光落榜了8次。歸有光自幼十分聰明,9歲能作文,10歲時就寫出了千余字的《乞醯論》。歸有光從小奮發(fā)攻讀,矢志奮斗??煽婆e考試,他考一次落榜一次。在他第8次落第之后,便徙居嘉定(今屬上海市),開始讀書談道,招徒講學。歸有光的散文平實簡樸、感人至深。他的名篇《項脊軒志》收入高中的語文課文。歸有光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造詣很深,著有《震川文集》40卷,被后人稱贊其散文為“明文第一”。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同樣難逃落榜厄運。蒲松齡19歲時考童子試,成績名列前茅。后來考舉人、進士時他卻屢試不中。但這樣的打擊并沒有讓他一蹶不振、潦倒終生,反而促使他更加苦讀詩書,常常深入民間采集素材,寫出了鴻篇巨制《聊齋志異》?!坝兄菊撸戮钩?,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边@便是蒲松齡的座右銘。吳敬梓也是落榜生。他因落榜而懷疑科舉制度,最終不再去參加科舉考試,而是花了近20年的時間創(chuàng)作出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古代有名的落榜生,遠遠不止這些。再比如詩仙李白、詩圣杜甫、風流才子唐寅,還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和著名的苦吟派詩人賈島等等都是落榜生。在封建閉塞的古代,落榜生也能成就一番事業(yè),那么身處文明開放的現(xiàn)代社會,一次中考或高考的落榜又算得了什么呢?其實,落榜的只是一次考試,而不是你的人生!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