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晚清名臣曾國藩給自己相面:一輩子當(dāng)不了皇帝

2016-06-27 14:47:5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咸豐皇帝的突然駕崩,讓駐扎在安慶英王府的曾國藩驚恐不已。他清楚地知道,一場更大的戰(zhàn)爭廝殺,已經(jīng)撲面而來。為了那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一場

咸豐皇帝的突然駕崩,讓駐扎在安慶英王府的曾國藩驚恐不已。他清楚地知道,一場更大的戰(zhàn)爭廝殺,已經(jīng)撲面而來。為了那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一場血雨腥風(fēng)的戰(zhàn)斗,已經(jīng)不可能避免。

不管朝廷局勢如何變化,該盡的臣子禮儀還是要盡到的。所以曾國藩下令,湘軍暫時延緩進攻,所有大軍披麻戴孝,并在主營內(nèi)設(shè)置大行皇帝的牌位,所有文武百官對其三跪九拜,并且放聲大哭。

正當(dāng)文武百官天天哭得一塌糊涂的時候,胡林翼從湖北姍姍而來。他自然也要對著咸豐皇帝的牌位大哭一場。放聲痛哭后,曾國藩為其置辦酒宴,為這位好友接風(fēng)洗塵。在酒足飯飽后,這兩人就開始了秉燭長談,就當(dāng)前的局勢交換了各自的意見。

他們兩人的這段對話,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詭異的對話。因為這段對話的內(nèi)容,相當(dāng)“勁爆”,一旦傳出去,曾國藩肯定必死無疑。但是這些對話的內(nèi)容,卻被記錄在了《曾國藩家書》中。這實在是讓人無法想象。

在這次對話中,曾、胡除了對咸豐皇帝壯年駕崩惋惜外,他們談的最多的就是當(dāng)朝權(quán)力的重新分配。曾、胡認(rèn)為,咸豐皇帝在臨終前,寧可指派八個顧命大臣管理朝政,也要把自己的親弟弟恭親王排除在外,如此冷落這位德才兼?zhèn)涞挠H弟,肯定會給大清留下一個深深的隱患。

因為這個原因,曾國藩和胡林翼一致認(rèn)為,由于新皇年幼,今后的大清政權(quán),一定會出現(xiàn)太后、恭親王、八大輔政大臣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國家的事情就難辦了,湘軍的事情就更難辦了。

如今的湘軍因為攻陷了安慶,已經(jīng)威震天下,但是曾國藩深知“樹大招風(fēng)”的道理。雖然湘軍名噪一時,但是如果不找到一條歸路,湘軍一定難逃“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命運。所以此時此刻,一定要從這三股勢力中找到一個安穩(wěn)的靠山,這甚至比和太平軍戰(zhàn)斗都要重要。

話雖如此,但是沒有人知道朝廷的三足中誰能最終獲勝,更沒有人能知道誰將掌握這最高的權(quán)力,因此曾國藩心里根本就沒底,他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在不知不覺之中,天色已經(jīng)暗了下來,他們談話的屋子已經(jīng)變成了黑漆漆的一片。這種沒有絲毫光明的黑暗,正好呼應(yīng)了曾國藩此時此刻的心情,他為大清的前途擔(dān)憂不已,更為湘軍的何去何從困惑不已。

到了最后,煩惱無邊的曾國藩站了起來,他在屋里來回地踱步。內(nèi)憂外患、國君年少、宗廟不和、女人執(zhí)政,這種種壞事充滿了曾國藩的腦袋。他已經(jīng)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大清即將迎來一場驚天巨變,而在這場大戰(zhàn)前,自己必須未雨綢繆,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就在曾國藩思索是投靠太后,還是投靠恭親王,還是與八大輔政大臣交好的時候,胡林翼給曾國藩指了另外一條“明路”,一條讓曾國藩完全不知所措、震驚不已的“大路”。

“來安慶前,左宗棠讓我捎來一封信?!闭f完,胡林翼就從自己的懷里掏出了一個信匣。

聽見這句話后,曾國藩立刻把燈點燃。他接過信匣,抽出信紙,然后仔細(xì)地端詳起來。只見信上面寫了一副對聯(lián):

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這四句話,讓曾國藩觸目驚心,震驚不已呀。特別是最后兩個字,那就是要謀朝篡位,教唆我造反呀。因為“鼎”,就是問鼎中原、問鼎天下的意思。左宗棠和胡林翼的意思很明白:怎么樣,老大?天下大勢已明,眼見太平軍撐不了多久了,我們應(yīng)該有更長遠(yuǎn)的目標(biāo)。而這個目標(biāo),就是奪取天下!

面對這個部下的意見,手捧著這封“逼反”的信件,曾國藩的心里一陣發(fā)冷。他的手掌已經(jīng)布滿了汗水,而他更是一句話也不敢說。

而曾國藩對面的胡林翼,也是呆呆地看著曾國藩,也一句話不敢說。

幾乎同一時間,這兩個人都沉默了,空氣也凝重了起來,周圍更是像死一般的寂靜。

沉默呀,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此時此刻,曾國藩只要一句話,他麾下的10萬湘軍就會改變中國的歷史,曾國藩也會將那個腐朽無比的大清王朝、搖搖欲墜的太平天國全部踩在腳下!但是這句話,曾國藩始終沒有說出來。

對曾國藩來說,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在他腦海里根深蒂固,他沒有突破這個束縛的能力,更沒有突破這個束縛的決心。有四個因素一直左右著他的行動,讓曾國藩一直苦苦支撐著那片天,報答那所謂的“皇恩”。

第一個因素:曾國藩不會造反。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雖然左宗棠、胡林翼他們支持自己造反,但是李鴻章、彭玉麟這些人會支持嗎?他們憑什么要上這條賊船?只要朝廷略施小計,賦予這些人更大的官職,給予他們更大的權(quán)力,那么這些人肯定會為大清賣命,而曾國藩的湘軍也會在瞬間被瓦解。一支完全被分化瓦解,各自為戰(zhàn)的湘軍,拿什么去造反?

第二個因素:曾國藩不能造反。

咱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曾國藩真的造反了,那么曾國藩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與哪些人為友,與哪些人為敵,還有自己旗號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會讓曾國藩困惑不已,甚至無計可施。

與什么人為友,是之前被自己揍得半死的太平軍嗎?還是之前的主子清朝呢?還是那些只會看戲的洋人呢?與哪些人為敵,是繼續(xù)攻擊的太平軍嗎?還是清軍?還是那些外國侵略者?

連敵、友的關(guān)系都搞不明白,用什么旗號去造反?一支沒有旗號的部隊,如何招攬四方英杰,進而收買人心?

綜上所述,如果曾國藩真的造反了,那么他只會把局面變成一個“夾心餅干”,而他的湘軍則是“夾心”的那部分,最后只能被所有人群起而攻之,完全覆滅。

第三個因素:曾國藩不愿造反。

咱們都知道,曾國藩非常精通相面之術(shù),他還為此寫過一本叫《冰鑒》的相面書。據(jù)說這本書現(xiàn)在還賣得很火。

在這本書中,曾國藩看透了自己的面相,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根本沒有帝王之相。雖然曾國藩常常說自己是“蟒龍轉(zhuǎn)世”,但是蟒龍終究不是龍,它就是一條蟒蛇。如果蟒蛇想變成真龍,那根本就是一個癡人說夢的故事,更是一個荒誕可笑的傳說。

第四個因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曾國藩不想造反。

從出生到現(xiàn)在,曾國藩一直是一個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人。雖然他靠戰(zhàn)功獲得了無上的榮耀,但是他的骨子里,還是流淌著讀書人的血。

曾國藩從六歲開始讀書,一直到現(xiàn)在建功立業(yè)為止,曾國藩一直接受著儒家學(xué)說的思想教育。因為他一直學(xué)習(xí)忠君愛國的儒學(xué)思想,所以曾國藩一直恪守儒家的仁、義、智、禮、信,并且一直恪守如一,多年來不敢越雷池一步。

如果現(xiàn)在曾國藩選擇了造反,那么在儒學(xué)里,這就叫“不忠”,如果造反失敗,曾國藩一定會豬狗不如,身敗名裂,遺臭萬年;即使僥幸成功了,曾國藩也要背負(fù)亂臣賊子的罵名。他一生的抱負(fù)和名節(jié)都將不復(fù)存在,而且他的下半輩子,一定會活在道德淪陷的煎熬中,更不會誕生那位“一代完人”。

綜上所述,因為不能、不愿、不會、不想這四個因素,曾國藩誓死不背叛大清,他誓要與這個無藥可救、腐敗到底的王朝共存亡。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