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孔融因為反對曹操禁酒而遭滅族?孔融怎么死的

2016-08-09 11:30:1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孔融是在建安元年之末離開北海去朝中任職的。來到許都,他先是做將作大匠,后遷九卿之一的少府。起初他與曹操的關(guān)系還算不錯,曾有詩贊操“

孔融是在建安元年之末離開北海去朝中任職的。來到許都,他先是做將作大匠,后遷九卿之一的少府。起初他與曹操的關(guān)系還算不錯,曾有詩贊操“從洛到許巍巍,曹公輔國無私”。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孔融發(fā)現(xiàn)曹操已將獻(xiàn)帝架空,特別是建安五年那場宮廷血案之后,兩人的關(guān)系便急遽惡化。最令曹操不能容忍的,也許是關(guān)于“酒禁”的爭論。最終,“曹操殺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

三番五次嘲諷曹操孔融曹操關(guān)系惡化

孔融與曹操關(guān)系惡化的表現(xiàn),比如孔融曾上過一篇《宜準(zhǔn)古王畿(jī)之制》的表文,主張“千里寰內(nèi),不以封建諸侯”,意即京都周圍,千里以內(nèi)的地方須歸朝廷直接管轄。其目的非常清楚,那便是尊崇獻(xiàn)帝,擴(kuò)大漢室實權(quán),限制曹操勢力之膨脹。須知曹操當(dāng)時正封著“吳平侯”,而武平屬陳郡,距許都僅三百里左右。曹操讀過這份表文一定會想:孔融豈不是要我徙封搬家,到邊遠(yuǎn)地方去享受食邑嗎?……

建安九年八月,曹操決漳河之水攻克鄴城。冀州秩序尚未安定,其大公子曹丕便急不可耐地闖進(jìn)袁氏內(nèi)宅,對袁熙的美妻甄氏動手動腳。曹操聽到消息不僅不予以阻止,反倒親派車仗為丕迎娶甄氏。此事傳揚(yáng)開來,士大夫多所詬病,但都敢怒而不敢言。而唯獨孔融,按捺不住怒火,竟給曹操寫去一信。信中有句“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說得沒頭沒腦,曹操莫解其意。待數(shù)日后,操與融路上相遇,遂借機(jī)請教:“武王以妲己賜周公之句,未知出何經(jīng)典?”孔融便呵呵一笑:“以今度之,想當(dāng)然耳!”曹操這才曉得孔融是用自造的“典故”嘲諷了自己。

還有一次,曹操親率大軍北征烏桓,凱旋途中“東臨碣石,以觀滄?!?,寫出了千古不朽的詩篇。是時文武百僚遠(yuǎn)出接駕,能賦善詩者更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而唯獨孔融,此刻卻給曹丞相呈上一函。曹操原以為這也是歌功頌德的詩賦呢,豈料展開一看,卻寫著:“大將軍遠(yuǎn)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供楛(hù)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并案也?!辈懿佼?dāng)然明白信里的意思,無非諷刺他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就像古代肅慎氏不向周武王貢獻(xiàn)楛木箭、蘇武在北海邊牧羊時丁零國民偷竊他的牛羊似的。(此等草芥小事,怎值得大動干戈!)

糧食短缺,曹操禁酒遭到孔融反對

據(jù)《后漢書·孔融傳》說:建安年間,因天災(zāi)和戰(zhàn)爭造成糧食短缺,曹操“表制酒禁”,而孔融反對禁酒,“頻書爭之”。這里說的“書爭”,就是用書信的方式展開辯論。且請看孔融傳世的《與曹丞相論酒禁書》:

“夫酒之為德久矣。故先哲王,類帝禋(yīn)宗,和神定人,以齊萬國,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堯不千鐘,無以建太平;孔非百斛,無以堪上圣。樊噲解卮鴻門,非豚肩鐘酒,無以奮其怒;趙之廝養(yǎng)、東迎其王,非飲卮酒,無以激其氣。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景帝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興;袁盎非醇醪之力,無以脫其命;定國不酣飲一斛,無以決其法。故酈生以高陽酒徒,著功于漢。屈原不酺(pú)醩(zāo)歠(chuò)醴(lǐ),取困于楚。由是觀之,酒何負(fù)于政哉!”

這封“書”氣勢恢宏,言詞激烈。起題即提出“酒之為德”,隨之對準(zhǔn)曹操所持有的“酒之為禍”的觀點,進(jìn)行了有理有據(jù)的辯駁。他說:天上有“酒星”,地下有“酒泉”,人間有“旨酒”,可見酒于天、地、人,皆重要無比不可或缺。且讓我們看看歷史上那些偉大的人物吧:如果堯帝沒有飲過千鐘酒,那他就不可能建立太平社會;如果孔子不能飲百斛酒,那他就不可以被稱作圣人的。再說樊噲,如果沒有豚肩和酒,他就不會在鴻門宴上奮起舞劍;義士們私養(yǎng)“趙氏孤兒”,后來讓他坐上王位,全仗那一卮酒所激起的雄氣。而漢高祖若不醉酒,就沒法斬殺白蛇開創(chuàng)一代帝業(yè);漢景帝若不醉“幸”唐姬,也就談不上什么中興;再說袁盎(即爰盎)呢,若沒有醇酒的力量,他肯定不能逃脫性命;于定國若沒有一斛的酒量,大概也無法清醒正確地斷案執(zhí)法。所以說,高陽酒徒酈食其著功漢朝,全都是他能飲酒的緣故;相反的,屈原不能飲酒,方使他在楚國遭遇窘困。由此看來,酒啊,它是不可以為政治上的錯誤擔(dān)負(fù)罪名的呢!……

曹操收到這封“論酒禁書”,當(dāng)然要予以回答。今天我們已無緣一睹曹操的回信,但卻能有幸讀到孔融的“再答”。在“再答”中孔融說道:

“昨承訓(xùn)答。陳二代之禍,及眾人之?dāng)?,以酒亡者,實如來誨。雖然,徐偃王行仁義而亡,今令不絕仁義;燕噲以讓失社稷,今令不禁謙退;魯因儒而損,今令不棄文學(xué);夏商亦以婦人失天下,今令不斷婚姻。而將酒獨急者,疑但惜谷耳。非以亡王為戒也。”

如果說孔融的第一封書信,其文字還能讓曹操當(dāng)“花槍”來欣賞的話,《再答》的文字卻如蘸了毒液的利劍,一下子就刺中了曹操的命門。且看:“而將酒獨急著,疑但惜谷耳?!闭f得沒錯,曹操之所以禁酒,就是為節(jié)約糧食,用于戰(zhàn)爭。但這話誰都不能講,因為嚴(yán)格說來,這似乎牽扯到了“軍事機(jī)密”。若干年后,楊修也正是因“雞肋”為口令而猜到了曹操的意圖,結(jié)果被曹操斬首示眾的。于是曹操先讓御史大夫郗慮向孔融發(fā)難,“以微法奏免融官”。

過了一年多,孔融復(fù)拜太中大夫。其雖處“閑職”,卻未收斂鋒芒,而是高調(diào)處世,讓“賓客日盈其門”;并且他還沾沾自喜曰:“座上客恒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這分明就是向曹操的挑戰(zhàn)。更有甚者,興之所至,他總要想起被王允砍了腦殼的蔡邕(即蔡文姬之父)。鑒于斯人已去,無法再生,他竟別出機(jī)杼,找了一個與蔡邕面目酷肖的“虎賁士”(即衛(wèi)士),讓其穿上蔡邕生前常穿的衣服,然后入席參加酒會……如此怪譎之舉讓曹操愈加不快,從而下定了除掉他的決心。

于是在《后漢書·孝賢帝紀(jì)》里,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建安十三年八月壬子,曹操殺太中大夫孔融,夷其族?!?/p>

關(guān)于孔融之死,《后漢書·孔融傳》還說:融有一子一女,“女年七歲,男年九歲,以其幼弱得全,寄他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左右曰:‘父執(zhí)而不起,何也?’答曰:‘安得巢毀而卵不破乎!’”但故事到此并未結(jié)束?!逗鬂h書》接著說:在孔融的孩子們寄居的那戶人家,主人有吃剩的肉汁,男孩因又急又渴,很想飲一點肉汁,卻不料女孩,就是他的妹妹,竟呵斥道:“你知道我們還能活多久?難道你還想嘗嘗肉的滋味嗎?”于是那男孩不得已“號泣而止”。沒過多久,就有人將孔融子女的事情報告曹操。操頗感震驚。震驚之余,他決定斬草除根,不留后患。遂將只殺孔融一人,改變?yōu)椤皽缙渥濉薄?/p>

孔融“罪狀”被說成不忠不孝

說到這里,孔融的故事應(yīng)該徹底結(jié)束了吧?但很遺憾,仍沒有。因為孔融的“死因”是一個很大的謎團(tuán),這牽扯到犯人的“罪狀”問題。史書上閃閃爍爍,似藏又露,令人費解。有論者認(rèn)為,孔融是因為反對禁酒而被滅族的,但有意思的是,“罪狀”里卻壓根沒提一個“酒”字。在《后漢書·孔融傳》里,倒是有著這樣的記載:曹操既積嫌忌,而郗慮復(fù)構(gòu)成其罪,遂令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召合徒眾,預(yù)規(guī)不軌,云:‘我大圣之后,而見滅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于孫權(quán)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宮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云‘父之于子,當(dāng)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fā)耳。子之于母,亦復(fù)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立矣’。既而與衡更相贊揚(yáng),衡謂容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fù)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這就是說,由路粹(這也是大文人,但論“文名”不及孔融,亦不在“建安七子”之列)整理的罪狀,所列舉的孔融之罪共有四條,其中最重的是一、四兩條。其一:孔融在北海任職期間,曾經(jīng)有“召合徒眾”謀反漢朝的言行。其所謂的“卯金刀”,指的就是“卯金刀”所組成的繁體漢字“劉”(劉)。該條“罪狀”的意思是,“孔融認(rèn)為他乃孔圣之后,天意欲令孔氏取代劉家天下”云云。但這話一聽就叫人發(fā)哂,因為它絕對不像孔文舉所說的話,倒頗像“黃巾賊”的口吻。其四,單就“子之于母”、“父之于子”的關(guān)系,在哲學(xué)的意義上講孔融和禰衡都沒有錯。曹操自然也讀過幾本古書,他不會不曉得孔、禰之論僅只是“理論”上的探討而已。王充在《論衡》里就曾說過類似的話:“夫婦合氣,非當(dāng)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比欢懿僖欢ㄒ獙⑵淞袨樽餇?,原因無它,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魏、晉以孝治天下”,而孝,有時看得比忠都重要??兹趯嶋H上就是魏國創(chuàng)建者曹操以“孝”殺人的第一例。于是荒謬而滑稽的事情發(fā)生了:一個罪犯,不是在其生前被告知他觸犯了哪條律法,而是在死后“接”到了如上那份“罪狀”。其實這“罪狀”壓根就不是為孔融寫的,說到家,它無非是安撫那些為孔融抱不平的人罷了。

這一次曹操做得相當(dāng)老道。他首先授意路粹寫了一封檢舉信——就是上面的“書奏”。該“書奏”中所列之孔融四罪,不僅無一字與曹操或禁酒相關(guān),而且樁樁件件都涉及到了“忠”、“孝”二字。須知古人特別是士大夫階層最為重視的便是忠孝,而國家法律以最重刑罰所捍衛(wèi)的亦是忠孝。抓住了犯人的不忠不孝,那就是擊中了蛇的“七寸”。所以這份新版的檢舉信應(yīng)該說相當(dāng)精彩。

但“精彩”者不唯如此,還有后來的“宣判書”,即以國家名義向全國軍民所頒發(fā)的“文告”。且看《魏書.崔琰傳》注引的《魏氏春秋》:“融有高名清才,世多哀之。太祖(曹操)懼遠(yuǎn)近之議也,乃令曰:‘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虛名,少于核實……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禮,雖肆市朝,猶恨其晚。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諸軍將校椽屬,皆使聞見?!贝恕拔母妗敝档米⒁獾挠袃牲c:一是孔融之罪乃“違反天道,敗倫亂禮”;二是所頒發(fā)的范圍重在軍隊(“諸軍將校椽屬”),而非郡縣??磥聿懿僦皯帧?,主要在乎軍人。

然而,縱使曹操苦心孤詣,在殺掉孔融后作了一系列補(bǔ)救性措施,而他也自認(rèn)為這些措施天衣無縫,會將他的罪惡包藏得嚴(yán)嚴(yán)實實;但這毫無作用。事實上在他所建立的魏國滅亡不久,敢說話的史家就開始懷疑,孔融之死該是他得罪了曹操的緣故。而社會發(fā)展到宋代,有一位氣質(zhì)秉性與孔融差不多的大文豪,就是蘇軾,對于孔融之悲劇痛心疾首,對曹操之卑劣則恨得咬牙切齒。他寫過一首《孔北海贊》:“文舉在天,雖亡不死。我宗若人,尚友千祀。視公如龍,視操如鬼?!?《東坡集》卷三十)

魯迅先生在《而已集》中對孔融事件亦有很長一段評論。先生在揭露了曹操殺孔融是因其“專喜和曹操搗亂”之后,再以他特有的幽默說道:“倘若曹操在世,我們可以問他,當(dāng)初求才時就說不忠不孝也不要緊,為何又以不孝之名殺人呢?然而事實上縱使曹操再生,也沒人敢問他,我們倘若去問他,恐怕他把我們也殺了!”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