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王獻之簡介 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之子王獻之生平

2016-11-21 10:20:5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王獻之,字子敬,漢族,東晉瑯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祖籍山東臨沂,生于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死時四十三歲。以行書和草書

王獻之,字子敬,漢族,東晉瑯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祖籍山東臨沂,生于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死時四十三歲。以行書和草書聞名后世。王獻之幼年隨父羲之學(xué)書法,兼學(xué)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于創(chuàng)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圣”,與其父并稱為“二王”。

王獻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由于其書藝超群,歷來與王羲之并稱“二王”,或尊稱為“小圣”。官至中書令,人稱中書令。王獻之曾經(jīng)擔(dān)任過州主簿、秘書郎、秘書丞、長史、吳興太守等官職;成為簡文帝駙馬后,又升任中書令(相當(dāng)于宰相)。但政績一般,遠(yuǎn)不如他的書名顯赫。

王獻之生于這樣的家庭,父親是大名鼎鼎的"書圣",母親及叔、祖輩、眾兄弟都是書法大家,從小的習(xí)是在所難免的。而他較之他人又更為勤勉,在學(xué)習(xí)書法時更為下力、專注、其性情也頗具乃父之風(fēng)。

王獻之的書法藝術(shù),主要是繼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guī),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xué)的承傳及自己另辟蹊徑的蹤跡。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筆,從"內(nèi)拓"轉(zhuǎn)為"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里對此帖推崇備至,認(rèn)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他還創(chuàng)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shù)字,由于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

王獻之是以一生精力研習(xí)書法的。他很有頭腦,曾經(jīng)對父親說:“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體。”(張懷瓘《書斷》)他不滿意于一切都和別人一樣,所以自創(chuàng)新體。張懷瓘《書議》說:“子敬才高識遠(yuǎn),行草之外,更開一門。夫行書,非草非真,離方偱圓,在乎季孟之間。兼真者,謂之真行;帶草者,謂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開張于行,草又處其中間......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fēng)流者也。”他的非草非行的新書體,被稱為“破體”,又叫“一筆書”。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