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揭秘:歷史上哪位皇帝因兩字而杖擊200多名重臣

2016-11-23 09:00:1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在明、清時期,天安門至午門之間還是“廷杖”“獻俘”的地方。“廷杖”是對朝中大臣實行的一種懲罰。那時,皇帝明面上也倡導(dǎo)文武百官以至平

在明、清時期,天安門至午門之間還是“廷杖”“獻俘”的地方?!巴⒄取笔菍Τ写蟪紝嵭械囊环N懲罰。那時,皇帝明面上也倡導(dǎo)文武百官以至平民百姓上書“進諫”。但是,敢于直言批評皇帝的少,歌功頌德、拍馬屁者甚多。因為封建獨裁者大多喜歡聽頌揚,“勸諫”批評皇帝是要冒風險的。雖然皇帝標榜納諫,但大臣在進諫時稍有不慎,龍顏大怒,就要在午門前罰跪、打棍子,這叫作“廷杖”。有些大臣罰跪幾天,再被杖責幾十大棍,輕的皮開肉綻,重的就一命嗚呼。

據(jù)《明史》記載,“正德十六年,為諫止南巡,廷杖舒芬、黃鞏等百四十六人,死者十一人”。據(jù)《明史》說,明朝皇帝武宗當年要巡游江南,有大臣107人諫阻,觸怒皇帝,這些人在午門前被罰跪5天,后又杖責30到50杖,有的人甚至被活活打死。明嘉靖三年(1524年),由旁系坐上皇位的朱厚熜一心想使自己成為正統(tǒng)的皇帝,硬是要把他母親的尊號“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中的“本生”二字去掉。此舉在百官中引起軒然大波,眾官不斷上書阻止,甚至集合在大左順門前哭諫。朱厚熜對此大怒,幾次下令將勸阻的大臣們關(guān)入牢房,200多名重臣遭到“廷杖”,嚴刑致死者達17人,那些僥幸熬過“廷杖”的人,也受到了停俸、除官、充軍的處分。

民間傳說和小說戲曲中常有“推出午門斬首”的說法。實際上,紫禁城之內(nèi)從不斬人,午門之外并非刑場。但在明代,大臣如果觸怒皇帝,常受“廷杖”的刑罰。封建社會開明“納諫”的皇帝并不多見,這也是其皇座“短命”的原因之一?!矮I俘”始于清代。凱旋的軍隊將士為顯示戰(zhàn)果,要在午門前舉行“獻俘禮”。獻俘是把抓住的俘虜押解到北京,在午門前向皇帝報功,兵部再把俘虜交給刑部,判罪或處死。儀式前一天,被俘的戰(zhàn)俘,頸系白帶,反剪雙手,由兵部官員牽引,自長安右門入內(nèi),押至太廟、社稷壇祭祀,表示是祖宗的護佑和國家的福分。此舉被稱為“獻俘”。皇史宬內(nèi)存有《午門獻俘圖》。

次日,皇帝登午門樓受俘。門樓正中設(shè)御座,檐下張黃蓋。各種儀仗、法駕、鹵簿陳設(shè)在闕門左右,輦輅、仗馬、護朝寶象、大樂排列停當。當日清晨,眾王公大臣,身穿朝服云集午門前,俘虜們此刻也被押至此地。身穿袞龍服的皇帝在鼓樂聲起、三呼“萬歲”聲中,至午門城樓御位上降旨,對俘虜進行發(fā)落,若恩赦不誅,則宣旨釋俘,眾戰(zhàn)俘叩頭謝恩。此景稱為“受俘”。乾隆皇帝曾于1755年御制《午門受俘》詩一首:雷霆申宿令,閭闔受新俘。詎乃恩全背,安能誅競捕?白練陣班末,雙頑肆市衢??烨缣煲忭?,大禮眾情愉。益切欽心鏡,永懷鞏帝國。該詩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當時受俘禮乾隆皇帝的愜意心情和期望皇朝永固的思想。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