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隋唐最知名猛將 門神尉遲敬德和官二代程咬金

2016-12-02 10:48:2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作為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尉遲敬德墓是昭陵陵園發(fā)掘所得墓志中最大的一合(墓志志石與墓志蓋稱為一合)。其墓志蓋上的"飛白體"是目前全國出土

作為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尉遲敬德墓是昭陵陵園發(fā)掘所得墓志中最大的一合(墓志志石與墓志蓋稱為一合)。其墓志蓋上的"飛白體"是目前全國出土的唯一用飛白體書寫的墓志,乃昭陵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但近日有媒體報道,昭陵博物館工作人員私自拓印尉遲敬德和另一名將程咬金的墓志,并以高價向游客出售,一時引發(fā)大家關(guān)注。

隋唐英雄最知名猛將:

作為凌煙閣開國功臣中的兩位超級明星,尉遲敬德是"門神"的原型之一,千百年來受到百姓的祭祀和崇拜;而另一位,從"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程咬金的三板斧"這兩句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乃渍Z中,也可見其在民間的知名度。

為李世民擒隋煬帝御馬

李世民和尉遲敬德,可謂英主和猛將的配合。在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里,尉遲敬德排名在第七,乃武將之首。雖然不乏有人將尉遲敬德稱為大唐第一猛將,但從純軍事的角度,會有些軍迷表示不服,而若從智勇雙全這個角度來評價,他是配得上這個位置的。

就尉遲這個姓氏來說,尉遲敬德祖上可能是中亞胡人的一個分支,即后世的"于闐人"。史載,他名恭,字敬德,朔州善陽即今山西朔縣人。他年輕時便以"勇武"著稱,隋大業(yè)末期被劉武周招入麾下,與宋金剛并列為劉手下兩大悍將。武德三年(620年),劉武周派宋金剛、尉遲敬德南下進(jìn)攻李唐,與李世民指揮的唐軍交戰(zhàn),宋金剛大敗,投奔突厥。此時的李世民正求賢若渴,早就聽聞尉遲敬德是那種"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猛將,便派人招降,而尉遲也發(fā)現(xiàn)了李世民具有"明日之星"的潛質(zhì),雙方互相欣賞,于是尉遲便投奔了秦王李世民。

可是剛招降不久,考驗就來了。武德四年,尉遲敬德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戰(zhàn)局進(jìn)入艱難時刻,"世上英雄本無主",原來劉武周部下的一些高級將領(lǐng)紛紛從李世民的手下逃跑。為防不測,李世民手下的將領(lǐng)把尉遲敬德囚禁了起來,并向李世民進(jìn)言,說這位猛人叛逃也是遲早的事兒,為將來減少一個強勁對手,干脆提早殺掉算了。這時的李世民展現(xiàn)了他的高明之處,說:"我跟你們看法不同。他是那一批投誠人員中最有能力叛逃之人。他要是想叛,怎么還會等到現(xiàn)在呢?馬上放人。"

雖然尉遲敬德被釋放了,但這樣的無端懷疑會不會傷了尉遲的心呢?深諳撫人之道的李世民硬是把壞事變成了好事,他把尉遲敬德召到自己臥室內(nèi),拿出一大包金銀財寶對他說:"丈夫以意氣相期,勿以小疑見意。我絕不會聽信讒言殺害忠良。如果您真想離開,今以此物相資,以表我們一時共事之情。"

這番肺腑之語就此使尉遲成為李世民的死忠黨。恰巧就在當(dāng)天下午,李世民與一幫人在榆窠打獵,忽遇王世充手下驍將單雄信率步騎兵數(shù)萬來襲,兩軍剛一交鋒,單就單騎直取李世民,就在其危急時刻,尉遲敬德及時殺到,一槊就將單雄信刺于馬下。他保護(hù)著李世民殺出重圍之后,又率一隊騎兵生擒大將一名,獲排槊兵六千多人。尉遲這一次的救主行為,既報了知遇之恩,也使秦王部下相信了尉遲的忠誠。李世民也不禁慨言:"何相報之速也!"此后,尉遲敬德一直追隨在李世民身邊,并三次在危急時刻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更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尉遲能征善戰(zhàn),武藝高強,他有一個絕招:善于"解避槊",即奪取敵槊反刺對方。所以當(dāng)天救李世民出入重圍,尉遲并沒有受傷。齊王李元吉不信,與尉遲恭比試,結(jié)果"俄頃三奪其槊"。一次,唐軍攻打王世充的洛陽城,背后竇建德的救兵數(shù)萬前來救援夾擊。王世充的侄子王琬當(dāng)時出使于竇建德營內(nèi),胯下騎著當(dāng)初隋煬帝的親乘御馬,在兩軍陣間來回奔馳,夸耀于軍。李世民乃識馬愛馬之人,用鞭指著王琬的乘馬,說"這真是匹無雙的良馬。"尉遲敬德聽聞后,馬上請命說要過去奪馬。李世民連忙阻止,"怎能以匹馬之故而喪勇將!"尉遲恭只說了聲"無妨",便沖入敵陣,輕而易舉地活捉了王琬,引馬而歸,竇軍雖眾,但卻無人敢擋,其驍勇可見一斑。

策劃玄武門之變

尉遲敬德一生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唐朝建立后,因其驍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都想收買他。太子李建成曾給他寫了一封密信,表示要和尉遲結(jié)為生死之交,并送了一車的金銀器物。尉遲敬德對太子派來的人說:"若私許殿下,便是二心。徇私忘忠,殿下亦何所用?"并將滿車的寶物退回。對方見收買不成,便派人暗殺,已聞到風(fēng)聲的尉遲敬德真是藝高人膽大,睡覺時干脆重門洞開,刺客多次都已悄入庭院之中,但見這陣勢一個個都嚇跑了。

作為一員武將,尉遲敬德絕對不是大老粗,堪稱智勇雙全。他是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者和實施者。在玄武門之變前,當(dāng)李世民和李建成雙方斗爭進(jìn)入關(guān)鍵時刻,李世民念及兄弟之情,猶豫不決,尉遲敬德一再勸其早下決心,先發(fā)制人,不要"存仁愛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計"。玄武門之變中,尉遲敬德又拈弓搭箭,射殺李元吉。為穩(wěn)定局勢,尉遲敬德奉李世民之命帶甲入宮向正泛舟海池的高祖李淵報告,并敦促李淵下詔,令諸軍悉受秦王節(jié)制。李世民從此登上大位,開始他的貞觀之治。

在整個政變的過程中,尉遲敬德表現(xiàn)英勇,臨危不亂,為李世民奪取最后的勝利立下了大功。所以,后來論功行賞的時候,他功居第一。

據(jù)說,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后,夜間經(jīng)常做噩夢,夢見被自己殺死的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變?yōu)閻汗砬皝碜魉睢K肫疬@兄弟倆生前最怕的人是尉遲敬德和秦叔寶,為了驅(qū)趕惡鬼,他決定把二位猛將的畫像貼到門上。于是,尉遲敬德成了右門神,秦叔寶成了左門神。千百年來,這個風(fēng)習(xí)一直流傳至今。

晚年的官場轉(zhuǎn)身

但是,立過大功的尉遲敬德也難免會任性起來。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在李世民舉行的一次宴會上,尉遲敬德見宇文士及的座位次序居然排在他的上方,于是便對其叫囂:"汝有何功?合坐我上!"坐于其下的李世民堂弟李道宗好心起身解勸,沒想到敬德不僅不給面子,反而回手一記老拳,把這位親王幾乎打瞎。事情鬧大了,李世民很不高興,宴會在不愉快的氣氛中提前結(jié)束了。

這要是遇到別的君主,尉遲敬德可能也難得善終,幸運的是,他遇到的是李世民,他找尉遲敬德作了一次很嚴(yán)厲的談話,對他說:"朕覽漢史,見劉邦手下功臣沒幾個有好下場的,對此常常怪罪這位漢高祖。自從朕當(dāng)皇帝以來,一直想保全功臣,但你卻屢犯法度,這次在國宴上當(dāng)著朕面又來這個,我才知道韓信和彭越被殺,也不盡是漢高祖的過錯。國家大事,唯賞與罰,非分之恩,不可數(shù)行,希望你好好反省,以免有后悔之時。"說尉遲敬德活得明白,是因有如此"明智"的皇帝。就是從這個時候起,這個大半生縱橫沙場的猛將一改過去的粗獷和豪放,為人變得謹(jǐn)小慎微,事事唯恐越雷池半步。貞觀十七年(643年),五十九歲的尉遲敬德就不斷上疏"乞骸骨"(請求退休),隨后便以開府儀同三司的榮譽銜致仕。在總共16年的退休生活中,尉遲敬德斷絕了所有的人情往來,一方面是搞一些神仙方術(shù)的東西,服藥煉丹;另一方面是享受生活,大搞亭臺樓閣、錦衣美食、歌舞娛樂。尉遲敬德去世后,唐高宗給他追授司徒兼并州都督的贈官,謚忠武,賜陪葬唐太宗的昭陵。

傳說最多的大唐猛將

另一大唐名將程咬金也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位列第十九。傳說中他出身卑微,販過私鹽,蹲過監(jiān)獄,后在夢中經(jīng)高人傳授,但后來只記住了前三招,即所謂的"三板斧",這三招常人就很難抵擋,但若挺過去的話,他就沒啥辦法了。在傳說中,他本事不大,是個大老粗,但運氣卻好,是名"福將",所以屢建奇功。后來活到一百多歲才去世。

其實這與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相差甚遠(yuǎn)。首先,據(jù)程的墓志記載,從他的曾祖父開始直到其父,都是北齊的官員。尤其其父程婁,是北齊濟(jì)州大中正,"大中正"這個位置相當(dāng)于今天的組織部,負(fù)責(zé)官員的選拔和考察,這個職務(wù)歷來是給地方豪族留著的。由此可見,程咬金是一個標(biāo)準(zhǔn)的"官二代"。不過,貴族子弟出身的他為啥又取了"咬金"這么個俗氣的名字呢?有人猜測,咬金可能是他的乳名,可能考慮這個帶點痞氣的名字更容易和手下打成一片吧,后來,他成了帶兵大將,就改成"程知節(jié)"這樣高大上的名字了。

史載,程咬金使用的武器并非板斧,而是長槍,"少驍勇,善用馬矟。"在隋末亂世,他聚數(shù)百徒眾,捍衛(wèi)鄉(xiāng)里,后投奔瓦崗軍李密部,以勇猛著稱。一次,李密派他和另一大將裴行儼去支援被王世充包圍的單雄信。裴行儼率先沖向敵陣,結(jié)果中流矢墜馬。程咬金前去營救,力殺數(shù)人,王世充軍稍退,他乘機(jī)抱起裴行儼撤退。由于載了兩個人,戰(zhàn)馬負(fù)擔(dān)過重,被王世充軍追上。程咬金不忍將裴行儼丟下,結(jié)果被一槊刺中,"刺槊洞過",程咬金回身生生將其槊折斷,并把執(zhí)槊之?dāng)硵赜隈R下,敵軍一看都嚇傻了,于是不敢追趕,最終兩人平安歸營。

俗話說,"良禽擇木而棲",在瓦崗軍失敗后,程咬金先與很多將領(lǐng)一樣都投降了王世充,但程看人很準(zhǔn),認(rèn)為王這個人心胸狹窄,不是成大氣候之人。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與唐軍交戰(zhàn)于九曲(今河南宜陽西北)。戰(zhàn)中,程咬金、秦叔寶等在陣前突然下馬向200米之外的王世充行禮,說道:"蒙您厚待,極欲報恩。但您性多猜疑,身邊又多小人,不敢在您身邊久留,今謹(jǐn)奉辭!"言畢,與左右數(shù)十人躍馬而奔唐軍。王世充身后數(shù)萬兵馬,因懼怕其勇武,竟眼睜睜地看著他投奔唐軍。

在李淵的安排下,降唐后的程咬金被安排在李世民手下。知人善任的李世民任命程為秦王府左三統(tǒng)軍。李世民在全軍中挑選千余精銳騎兵,皆著黑衣皂甲,分左右隊,由程咬金、秦叔寶、尉遲敬德等驍將統(tǒng)領(lǐng),號稱玄甲隊。程咬金每次交戰(zhàn)都身先士卒,因戰(zhàn)功卓著,被封為宿國公。

在玄武門事變中,程咬金也發(fā)揮了重大作用,他與李世民等在玄武門內(nèi)伏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兵變后,程咬金拜授太子右衛(wèi)率,升任右武衛(wèi)大將軍。

貞觀年間,程咬金歷任瀘州都督,左領(lǐng)軍大將軍,與長孫無忌等人世襲刺史,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高宗時期被拜為左衛(wèi)大將軍。但后在征討突厥阿史那賀魯時,因聽信假傳圣旨的王文度的話而被免官。不久,高宗皇帝念其有功,又任命他為岐州刺史。此時的程咬金已經(jīng)身心疲憊,向朝廷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得到批準(zhǔn),從此在家頤養(yǎng)天年。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朝廷追贈他為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于唐太宗的昭陵。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