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樂毅伐齊勢如破竹 為何攻不下最后的兩座城?

2017-02-20 23:40:03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在戰(zhàn)國時期,齊國和楚國、秦國并成為三大強國。不過,在吞并宋國后,齊國一下子成為了眾矢之的。公元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聯(lián)合秦

在戰(zhàn)國時期,齊國和楚國、秦國并成為三大強國。不過,在吞并宋國后,齊國一下子成為了眾矢之的。公元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聯(lián)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在濟西擊敗了齊軍主力后。樂毅一鼓作氣,連續(xù)攻克了齊國七十二座城池,并占領了齊國的都城臨淄。但是,對于齊國剩下的莒、即墨這兩座城池,樂毅圍攻了三年,依然打不下來,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在筆者看來,如同二戰(zhàn)時德國的閃電戰(zhàn),國力弱小的燕國之所以可以吞并強大的齊國七十二座城池,靠的也是以快打慢。但是,攻城容易,守城難。對于齊國的老百姓來說,你們燕國趕跑昏庸的齊王還是可以接受。不過,你們燕國要統(tǒng)治我們齊國的百姓,那絕對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最后的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齊國百姓眾志成城,奮力抵抗燕國軍隊,畢竟,這已經是處在亡國的邊緣了。而對于燕國來說,本來人口和軍隊就不多,再加上長途奔襲,后勤給養(yǎng)都是個大問題。

其次,樂毅伐齊,也是戰(zhàn)國七雄博弈地的結局。一方面,燕國如果真的徹底消滅了齊國,自己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另一方面,既然燕國不能有效占據齊國的資源,那么誰來占領呢?韓國和魏國在戰(zhàn)國中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而靠近齊國的趙國和楚國,極有可能成為樂毅滅齊的最大得利者。進一步來說,趙國和楚國地壯大,秦國自然很不高興了。所以,樂毅如果真的徹底吞并了齊國,秦國肯定就不愿意了,很有可能來出兵幫助齊國復國,促使齊國能夠繼續(xù)牽制趙國和楚國。在這一點上,想必燕昭王和樂毅都應該了然于心。

再者,對于樂毅來說,正處在一個十分尷尬地位置。盡管燕昭王對于樂毅非常信任和重用,但是,老邁的燕昭王一旦去世的話,擁兵在外的樂毅,無疑成為新任國君的巨大威脅。在此背景下,樂毅自己也是處在矛盾中,再打下去,很可能功高震主,在新任國君心中留下陰影。由此,前有田單,后有一個不確定性的燕國王室,樂毅當時的選擇,或許就是象征性攻打下殘齊,避免自己引起燕國王室地清算。

最后,還有一點就是,對于齊國最后的莒、即墨這兩座城池,是齊國從春秋時期就開始經營的重鎮(zhèn),也是齊國的經濟、軍事中心之一。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雖然莒、即墨不是齊國的都城,但是其地位和現在的南京、廣州差不多,儲備了強大的兵力和物質基礎,而這也是田單復國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在樂毅終于在猜忌下被撤職后,田單用火牛陣打敗燕國軍隊趁勢復國,而樂毅則擔心被殺,于是投奔了趙國。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