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漢初三杰”為何僅韓信慘死?是韓信居功自傲嗎

2017-02-21 14:34:3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劉邦即位后在洛陽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jié)了自己戰(zhàn)勝項羽、奪取天下的原因:“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

劉邦即位后在洛陽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jié)了自己戰(zhàn)勝項羽、奪取天下的原因:“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方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蕭何、韓信、張良是“漢初三杰”,劉邦戰(zhàn)勝項羽逐鹿中原,這三個人的功勞最大。但為什么這三個人中,只有韓信慘死,其余兩個人都得到了善終?其中道理不能不讓人深思。

眾所周知,韓信用兵如神,被后人奉為“兵仙”、“戰(zhàn)神”,是漢初軍事上的“一哥”。也正是因為他功高震主,劉邦才對他有很大的猜忌之心。但是話又說回來,劉邦對張良和蕭何的猜忌,一點都不必對韓信的猜忌小。但二人之所以得以善終,是因為都懂得急流勇退。應該說張良是三人當中最聰明的一個,也是劉邦最放心的一個人。張良精通黃老之學,深知“不伐其功,不矜其能”,功成身退的道理,所以劉邦論功行賞時,張良拒絕了劉邦對自己“自擇其三萬戶”的封賞,只要了“留”這個地方。因為張良沒有根基且淡泊名利,所以劉邦對張良最為放心,張良也因此得以善終。

相比于張良,蕭何在關(guān)中似乎“根深蒂固”,這一點也引來了劉邦的猜忌。據(jù)說劉邦曾三次試探蕭何,看他有沒有貳心。但蕭何三次都將劉邦的疑心和顧慮打消了,從而化險為夷、幸免于難。蕭何是怎么做的呢?前兩次蕭何通過派族中青壯年奔赴前線和捐獻家產(chǎn)打消了劉邦的顧慮。第三次遭到劉邦懷疑時,蕭何在關(guān)中已深得民心,成了劉邦猜忌的重要對象。此時,蕭何聽從他人建議,做了些“強購民田民宅、放高利貸”之類的事情,通過“自污”的方式敗壞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好名聲,從而讓劉邦安心,最后得以善終。

韓信卻不同,他不但不懂得功成身退,反而犯了主動邀功的致命錯誤,最終被蕭何和呂后設計殺害。區(qū)別于蕭何和張良兩位文臣,韓信作為武將本就容易招致懷疑,但他最終被殺還有以下幾個原因:韓信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太高調(diào)。韓信是千古難得的帥才和將才,能夠把弱小的軍事力量的潛能發(fā)揮到極致,最后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將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徹底擊敗,讓項羽自刎烏江,奠定了建立漢王朝的基礎。但他太高調(diào)了,不知謙虛為何物。劉邦曾經(jīng)隨便和韓信討論各位將領(lǐng)的才能。劉邦問道:“像我自己,能帶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人。”劉邦說:“那對你來說呢?”韓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便來自于此。韓信對劉邦說的這番話自然容易遭到劉邦的猜忌。

韓信在打下齊魯之地后,手握重兵??梢哉f成了劉邦和項羽爭霸的砝碼。這時候他居然向劉邦伸手要官,以功要封,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殊不知,他的做法犯了帝王大忌。帝王們對手握重兵的將帥一向最為忌憚,韓信作為一個手握兵權(quán)、用兵如神的軍事統(tǒng)帥不知避嫌也就算了,竟然還主動邀功,這就是作死的節(jié)奏。想想劉邦最然暫時忍下這口氣,但是當他當上皇帝后,就不會想起這事嗎?這就是韓信,做事沒有長遠眼光。而且,當不當齊王,這不過是個虛名,為何要為了虛名而得罪自己所效力的主公呢?

韓信攻下齊國的時候,手握重兵。他的謀士蒯通一而再再而三的向韓信表明,劉、項的命運就決定在韓信手里,向著項羽,項羽勝利;向著劉邦,劉邦勝利。不過在誰手下,都不如自己自立山頭來得實在。不過韓信還是沒有采用蒯通的話,大概是覺得不靠譜,或者人為劉邦能拜自己為大將不容易,因此死心塌地輔佐劉邦,從此蒯通只好另辟蹊徑,走自己的路去了??梢哉f,這個時候,韓信如果自立為王,楚漢之爭的結(jié)果尚未可知。但是韓信沒有這么做。后來天下大定,劉邦因為猜忌奪了韓信的兵權(quán),降為淮陰侯,這時候韓信覺得難以忍受,起兵造反??梢哉f,這時候形勢和當時已然不同,沒有合適的時機和有利條件。這時候韓信最應該做的是接受現(xiàn)實,守愚保身,他反而騎兵謀反,只會有兵敗身死結(jié)果。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