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斧聲燭影疑云重重 宋太祖英年暴斃的原因

2017-02-24 15:41:2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開寶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朔風(fēng)凜冽,大雪飛揚。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趕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朔風(fēng)凜冽,大雪飛揚。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趕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宮女遠遠看見殿內(nèi)燭火搖晃不定,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么。不久,便聽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同時大聲喊道:“好為之,好為之。”兄弟二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告辭兄長出去后,宋太祖才解衣就寢。

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開創(chuàng)者太祖忽然離奇駕崩,年僅五十歲。這是歷史上稱為“斧聲燭光”的其中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出自宋代文瑩的山林老僧名為《湘山野錄》的書里。事實上,在官修的宋史上,關(guān)于趙匡胤之死,都是語焉不詳?shù)?。《宋史·太祖本紀》中只有兩句簡單的記載。一句是“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傳位于太宗”。

官修宋史語焉不詳?shù)脑蛑挥幸粋€,那就是自宋太宗趙匡義以后的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一支人繼承有關(guān)。這些人既不愿說清事實,又不好胡編歷史,最妙的辦法就是繞過去。那么,開寶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趙匡胤真正的死因是什么?首先,我們看《湘山野錄》里的第一句“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這顯然就出現(xiàn)了一個疑問,為什么宋太祖突然召趙光義入宮?而且時間是深夜。有什么重要的秘事非要這時候談?

再看后一句,“趙光義趕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边@里也有兩個疑問,一是二人深夜見面,難道就僅僅是為了喝酒?二是,即便是只為了飲酒,為什么要屏退左右侍從?只有一個答案,就是有重要秘事要談,到底是什么事呢?接著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什么是“柱斧”?并不是用來砍人的斧頭,而是一種可以把玩于手中的文具類用品,形狀似一支輕巧的如意。由玉或水晶制成。君主一般用這東西在圖紙上勾畫,拿在手中正合適。

宋太祖不是長臂猿,他要拿“柱斧”這玩意兒戳地,就得蹲下身來。這就更奇異了?兩個人喝著酒,怎么就忽然拿“柱斧”戳地呢,還發(fā)出清晰的“嚓嚓”聲?一邊戳還一邊喊“好為之,好為之”。關(guān)于這句話,有的解釋是“好做”,有的解釋是“好好干”。做什么?干什么呢?

由于這些諸多疑點,便有了趙光義毒死兄長一說。尤其是“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么?!焙苋菀鬃屓寺?lián)想到這樣一幕——趙光義在酒里下了毒,趙匡胤喝下,毒性發(fā)作,他順手抓起“柱斧”戳向趙光義,但已經(jīng)沒有足夠的力氣,于是身子一軟蹲下,也可能是倒下或趴下,手里還拿著“柱斧”在地上痛苦地戳著,口中喊道:“好為之,好為之。”而趙光義驚慌離席起身,本能地躲避。

如果是這樣一種情形,趙匡胤在說“好為之”這句話的前面,篤定有一段趙氏兄弟間的談話。談話內(nèi)容會是什么呢?應(yīng)當是趙光義請求趙匡胤死后將皇位傳給自己,當然,這請求中帶著威逼。趙匡胤猶豫憤怒間,毒性發(fā)作,這一刻他感覺生命走到了盡頭,萬般悲憫無奈地說:你當繼位吧,你好好做,好好干。

我要說的是,這一幕并非是空穴來風(fēng)的主觀臆想。從“斧聲燭影”事件前后,就可以得到一些依據(jù)。首先說說趙光義,他在開封府擔任府尹,長達16年。在這之中他培養(yǎng)了自己的大批黨羽,在他的旗下,有精通吏術(shù)的宋琪、有能言善辯的程羽、有文武雙全的賈琰??梢哉f是人才濟濟。而且趙光義本人禮賢下士,善于交友,情商和智商都很高。所以他的勢力不僅大,而且在朝中是根深蒂固。

到了開寶九年,公元976年3月的時候,朝中的群臣爆發(fā)了“遷都之爭”。趙匡胤認為以開封作為國都,地理位置雖然不錯,然而地勢不險,不易防守,容易四面受敵。于是有意遷都洛陽。雖然兩地各有利弊,但在趙匡胤看來,遷都洛陽是利大于弊。

大臣們對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譬如鐵騎左右?guī)贾笓]使李懷忠就認為:開封得運河漕運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從江淮運來百萬斛米供給京師數(shù)十萬軍隊。而且東京根基已固,不能動搖。趙匡胤卻不聽從,他認為開封城中所需物資全仗水路由外地運送,萬一開封被圍,后果難以想象。

看起來,趙匡胤已經(jīng)下了決心遷都。而這時候,也反對遷都的趙光義說了一句微言大義的話:“在德不在險?!苯腥艘庀氩坏降氖?,趙匡胤聽了這句以后,默然無語。等到晉王趙光義出殿后,他居然對左右大臣說:“晉王的話不錯,然而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盡敝?!庇谑牵w都計劃沒有成行。

趙光義一句話就能說動趙匡胤,是他在趙匡胤心目中的地位極重極高,還是這句話本身就含義深刻,合情合理呢?兩方面原因都有。我們來看看“在德不在險”這句話的出處——此語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為戰(zhàn)國時著名軍事家吳起的重要觀點。據(jù)《史記》載:有一次,魏武侯攜吳起乘船渡河。行至中流,魏武侯一邊欣賞著兩岸險峻山峰一邊說:“多么堅固美好的山河呀!這不正是魏國得以鞏固的根本嗎!”

吳起立即回答說:“國家政權(quán)鞏固與否,其根本原因在于施德政而不在于天險屏障。古代的三苗王國左洞庭(洞庭湖)右彭蠡(鄱陽湖),但因為他不修德義,而被夏禹所滅;夏桀的都城左河濟(河指黃河,濟指濟水),右泰華,伊闕(春秋時周的關(guān)塞,地勢險要,在今河南洛陽南)在其南,羊腸(羊腸坂,在山西境內(nèi))在其北,可謂固若金湯,但由于他實行暴政,被商湯所取代;殷紂王所居的國都左孟門(孟門山,在太行山東),右太行(太行山),常山(恒山在山東境內(nèi))在其北,大河(黃河)經(jīng)其南,但因為他為政殘暴,而被周武王所殺。

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人們都會成為您的敵人?!蔽何浜盥犃藚瞧鸬囊环?,十分感嘆。由此可見,趙光義的“在德不在險”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他說出這樣一句話,倒不是為趙匡胤著想,而是出于自己的憂慮。

因為一旦遷都,他的勢力肯定就會被削弱。不管趙匡胤遷都是否有這個目的和深意,他都會對此憂慮。他要保持住自己的勢力,這說明他有繼位當皇帝的野心。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事實上,在“遷都之爭”6個月后,這位趙光義就由晉王變成了皇帝。這就要說到“斧聲燭影”事件之后的發(fā)生的事情.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