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出師未捷身先死 揭露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

2017-02-26 16:50:5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諸葛亮六次北伐為何全都無功而返呢?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

諸葛亮六次北伐為何全都無功而返呢?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未果,常使英雄扼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北伐不能成功呢?

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南征易、北伐難的現(xiàn)象。從古至今,南征成功的案例無數(shù),但北伐成功大約只有兩次:一次是朱元璋對蒙元勢力的北伐,一次是國民政府的北伐。

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不成功,從《三國演義》上看,各次有各次的具體原因。第一次是因為馬謖失街亭,被司馬懿抄了后路;第二次是因為軍糧接濟不上;第三次是因為聽到張苞去世,諸葛亮因傷悲而生病,不得已撤軍;第四次是魏國使用反間計,茍安散布謠言,后主劉禪下詔回兵;第五次是李嚴因運糧出現(xiàn)問題,矯詔班師。第六次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由楊儀代理統(tǒng)帥,撤回西川。

《三國演義》寫得很精彩,每次北伐失敗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但事實上,蜀漢每次北伐面臨的困難幾乎都是相同的。蜀軍的困難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個是運糧問題。蜀道艱險,運輸困難,蜀軍因此打不起持久戰(zhàn),且容易被對方截斷糧道。打到最后,戰(zhàn)爭基本上就演變成了劫糧戰(zhàn)。

另一個是敵軍堅守不戰(zhàn)。開始魏軍還存在一定的主動出擊和盲目追擊行為,到后來司馬懿堅守不戰(zhàn),蜀軍幾乎沒有機會在野戰(zhàn)中殲敵,因而無計可施。

第一個困難,諸葛亮實際上已經(jīng)基本解決了。他采取了三個辦法:一是發(fā)明了木牛流馬,節(jié)省了人力,提高了運輸效率,緩解了運力不足的問題;二是采取取之于敵的辦法,赴隴西割麥,補充糧草;三是在長期對壘中,實行軍隊屯田,進一步減少了運糧壓力。

但對魏軍堅守不戰(zhàn)的問題似乎一直沒有解決,以至于蜀軍長期駐屯于魏蜀邊界地區(qū),直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把一場北伐打成了持久戰(zhàn)。

陳壽把北伐不成的主要原因歸結于諸葛亮的能力,認為安邦治國是諸葛亮的長處,而用兵打仗的軍事才能不足。并且指出,諸葛亮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統(tǒng)一天下,所以用兵不止,不客氣地說叫窮兵黷武。而后人對六出祁山乃至諸葛亮的評價方面大約都沒有超出陳壽的窠臼。

如果諸葛亮真像陳壽所說那樣,那么當年劉備的“三顧茅廬”又怎樣解釋呢?

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的年代里,所謂的人才首先就是軍事人才,其類型可能各不相同,或野戰(zhàn)型,或參謀型,但其價值是一樣的。諸葛亮與關張趙黃馬相對照,肯定是參謀型軍事人才。對于當年胸有大志卻沒有地盤的劉備來說,諸葛亮不但給他提交了一份東聯(lián)孫權,北抗曹操,西距荊益的遠景規(guī)劃,而且也是這個規(guī)劃的具體實施者,所以諸葛亮必定暢曉軍事。并且在規(guī)劃的實施過程中,諸葛亮也得到了劉備的認可,被拜為軍師將軍,劉備曾對關羽、張飛說,我的諸葛亮,如魚得水。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應該與小說和民間傳說基本相符。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諸葛亮也把司馬懿打得焦頭爛額。五丈原退兵后,司馬懿見到諸葛亮一路上的營壘,也稱贊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那么為什么蜀漢擁有優(yōu)秀的軍事人才,但卻不能戰(zhàn)勝曹魏呢?

當然,曹魏占據(jù)中原,擁有政治、文化、人口方面的優(yōu)勢,從綜合國力上講魏國強于蜀國。但戰(zhàn)爭的勝負往往并不取決于綜合國力,影響戰(zhàn)爭的因素其實很多。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