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揭開歷史謊言 還原真實(shí)的程咬金三板斧

2017-03-03 14:57:26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程咬金是小說《隋唐演義》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眾所周知,這個性格直爽、威風(fēng)凜凜的猛將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斧頭,他三斧子定瓦崗的故事被后人津

程咬金是小說《隋唐演義》中赫赫有名的人物。眾所周知,這個性格直爽、威風(fēng)凜凜的猛將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斧頭,他三斧子定瓦崗的故事被后人津津樂道,“程咬金三板斧”更是成了掛在人們嘴邊的俗話,被用來比喻做事起初只要聲勢大,用招絕,就會效果好。

然而,演義畢竟不是正史,很多情節(jié)都是虛構(gòu)或夸張的,正史中真實(shí)的程咬金半路殺出來時,手里拿的兵器其實(shí)根本不是什么板斧,而是十八般兵器中的另一種。

人們知道程咬金這個人多是從演義小說中認(rèn)知的,俗話“程咬金三板斧”也同樣出自小說。他成人后販過私鹽,蹲過監(jiān)獄,賣過柴扒,會友樓義結(jié)響馬尤俊達(dá),后夢中高人傳授了“三板斧”,他醒來演練時,被尤俊達(dá)喝破,因程咬金是一個健忘癥患者,所以他只記住三招,這就是“程咬金三板斧”來由。

演義小說中的程咬金,只學(xué)會了三板斧,面對一切對手也都是用這三板斧,第一斧:劈腦袋,用板斧從上往下猛砍。第二斧:小鬼剔牙,對方招架時,收斧頭,獻(xiàn)斧纂,攻擊對方的臉。第三斧:掏耳朵,二馬錯蹬,回身橫掃,因?yàn)閷Ψ角罢械蔫F板橋剛起身,很難躲閃,所以到用第三板斧時,一般就能將對方斬殺。這三斧子一用完,馬上收家伙,功夫簡潔,回回奏效,屢建奇功。

程咬金(593-665),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濟(jì)州東阿人,原名咬金,后更名知節(jié),唐朝大將,封盧國公,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生于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卒于唐麟德二年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二歲。從演義中說他活了一百多歲看,其中就有很多臆造之嫌,他的板斧更是讓人不敢相信。真實(shí)的程咬金打仗時究竟使用的是什么兵器,只能從新舊《唐書》中尋找答案,這才是最可信的。

后晉·劉昫《舊唐書》卷七十二程知節(jié)列傳記載:“程知節(jié),本名咬金,濟(jì)州東阿人也。少驍勇,善用馬槊。”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卷一〇三程知節(jié)列傳記載:“善馬槊”。至于程咬金是如何使用馬槊這種兵器的,史料中沒有什么細(xì)節(jié),倒是記載了他在戰(zhàn)斗中受傷掛彩、“刺槊洞過”、折斷其槊、救人危難的過程。不過,《舊唐書》和《新唐書》均對程咬金使用斧子一事,只字未提。新舊《唐書》寥寥數(shù)語足以證明,程咬金戰(zhàn)場上得心應(yīng)手的兵器其實(shí)是馬槊,而不是斧頭。

那么,馬槊到底是古代的一種什么樣的兵器呢?漢代劉熙《釋名·釋兵》稱:“矛長丈八尺曰槊,馬上所持,言其俏俏便殺也”。漢代的馬槊一丈八尺,這就是后來所說的“丈八蛇矛”。南朝梁簡文帝《馬槊譜序》:“馬槊為用,雖非古法,近代相傳,稍以成藝。”

從歷史資料看,古代的冷兵器槊是由矛和棒演變而來的,它種類很多,結(jié)構(gòu)復(fù)雜,較為笨重,多為大力士所使用。它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頭兩部分。槊柄一般長六尺。槊頭呈圓錘狀,有的頭上裝有鐵釘,有的槊柄尾端裝有鐏。其主要技法有劈、蓋、截、攔、撩、沖、帶、挑等。

古代小說演義中,為什么非讓使用馬槊的程咬金使用斧子呢?這與小說作者刻劃人物特點(diǎn)的意圖和需要分不開。俗話說,人是衣服馬是鞍。要突出人物個性,不但要注重內(nèi)在的氣質(zhì),還要注意外部的形象。程咬金在小說中是一個性格直爽、粗中有細(xì)、好惹事端、占山為王的混世魔王形象,要突出這樣的人物特點(diǎn),必須讓他手中的兵器相響應(yīng),馬槊有點(diǎn)溫柔,只有斧子才能襯托出程咬金粗獷豪壯的魯莽形象。

在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槊和斧雖然同屬重兵器,但斧子更重更大更具殺傷力,舞動時更有劈山開嶺、氣吞山河的威武雄姿?;厥赘鞣N演義小說,其中使用斧頭的人物大多是滿臉亂須、坦露胸毛、眼睛暴出、粗獷豪放、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威風(fēng)凜凜的殺場猛將,這是留下在中國人腦海中的大眾印象。古代演義小說的作者把程咬金手中的蛇矛拿掉換成斧子,這不但能表現(xiàn)他粗暴驍勇的形象,而且也容易被廣大民眾所接受。

演義小說的作者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把歷史人物塑造得面目全非,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兒,程咬金也不例外。他本來是一個世家大族,在小說中卻變成了一個逃荒搶劫的窮光蛋,這種翻天覆地的顛覆式改編都能做出來,何況一柄不足掛齒的斧頭呢?不過,對這一人物的虛構(gòu),著實(shí)忽悠了不少人,因?yàn)槿藗冇涀〕桃Ы鸬?,還是斧頭,而不是馬槊。由此看,演義小說的發(fā)展史,有時也是一部對民間大眾的忽悠史。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