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京師保衛(wèi)戰(zhàn) 明英宗被俘 蒙古瓦剌兵圍北京

2017-03-03 16:59:54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鐵騎大舉南下,年輕氣盛的明英宗,在王振等人的唆使下貿(mào)然出征。八月十五日,明軍被蒙古兵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族瓦剌部首領也先率鐵騎大舉南下,年輕氣盛的明英宗,在王振等人的唆使下貿(mào)然出征。八月十五日,明軍被蒙古兵團團包圍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沙城鎮(zhèn)),十幾萬明軍被殲,就連英宗也做了俘虜。這場形如兒戲的御駕親征和突如其來的變故,被后來的歷史學家稱為“土木之變”。

“土木之變”把明王朝推向生死存亡的邊緣。也先大軍挾新勝余威,欲乘勝追擊,拿下北京城,再現(xiàn)昔日元帝國的輝煌。而明朝一方,英宗親征時已將京畿大軍悉數(shù)帶出,導致京城防備空虛。

此時人心大亂,許多富家大戶收拾財物、攜帶家眷,紛紛南逃。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到皇宮,皇太后和皇后將宮內(nèi)的金銀珠寶搜羅一空,整整裝了八輛馬車,派人送到也先大營,希望能換回英宗;朝廷上,文武百官六神無主,束手無策。侍講徐跳出來說,據(jù)他觀察天象,只有放棄北京,遷都南京才能保全性命,一些官員也隨聲附和。

臨時聽政的皇太后和英宗弟弟王聽后都不知所措。這時,于謙厲聲喝道:“主張南遷的,該殺!京師是天下根本,遷都只能使人心和士氣渙散,國家也就徹底完了。

大家難道忘記南宋的教訓了嗎?”于謙縱論當時形勢,鼓勵大家同仇敵愾,擊退來犯之敵。于謙的建議得到皇太后和一批正義之士的支持,遂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組織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國難當頭,首要問題是安定人心。朝臣們平時受夠了宦官的窩囊氣,把土木堡慘敗的原因歸結(jié)到宦官王振身上,要求將王振誅滅九族。王振的黨羽馬順當朝呵斥官員,激起百官強烈不滿,他們一哄而上,將馬順活活打死。

隨后,百官又在宮內(nèi)尋找王振的黨徒,追打撕扯,一片混亂。監(jiān)國王生性軟弱,見此陣勢,驚惶失措。于謙一面阻止官員群毆,一面攔住王。

讓他宣布馬順等人死罪,赦免參與毆斗的官員,懲治禍國殃民的宦官。王一一答應,混亂才得以平息。于謙這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戰(zhàn)袍在混戰(zhàn)中已被扯破了。

也先企圖以英宗為籌碼要挾明廷。另立新君成了明朝的當務之急。但當時的太子年僅三歲,不能挑起救亡重擔。眾臣商議,讓監(jiān)國王繼任皇帝。然而,王卻死活不愿出面。

他認為,皇兄英宗在世,又立有太子,自己名不正言不順,也不愿意收拾這么個爛攤子。于謙找到王,嚴肅而誠懇地說:“眾大臣推舉您做皇帝。

都是為國家社稷著想,你也應當以國家安危為重!”在于謙的勸說下,王最終同意登基稱帝,年號景泰,史稱代宗。明王朝新的政治核心重新建立起來。

在新皇帝的全力支持下,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緊鑼密鼓地進行。在短短一個月里,于謙集結(jié)了20余萬大軍。他將大軍兵分九路,陣列于九大城門之外,主動迎接也先挑戰(zhàn)。也先原以為明軍不堪一擊,只能作困獸斗,北京城唾手可得。

但眼見明軍旌旗獵獵,嚴陣以待,便已經(jīng)心虛。雙方激戰(zhàn)五天,也先沒有討到任何好處,當?shù)弥谕醣R正陸續(xù)趕往北京時,他擔心腹背受敵,回去的老路被切斷,就決定連夜撤退。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取得勝利。

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成就了于謙一世英名。國難當頭,他力排眾議,挺身而出;為保京師,他披掛上陣,率軍抗敵。沒有于謙,大明的歷史有可能突然轉(zhuǎn)向;沒有于謙,明朝兩百余年的國祚延續(xù)也無從談起。于謙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