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包拯曾判糊涂案 被小吏聯(lián)手蒙騙至判罰失當

2017-03-05 19:58:3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一向被認為是科技著作,實則其里面的內(nèi)容十分龐雜,除了“高科技”之外,還有很多人文記載,譬如我們鼎鼎有名的包拯

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一向被認為是科技著作,實則其里面的內(nèi)容十分龐雜,除了“高科技”之外,還有很多人文記載,譬如我們鼎鼎有名的包拯包大人,也有幸入了大科學家沈括的法眼。

說的是一個平民,犯了法,將要被處以杖打脊背的“杖脊”重刑。恰好又是開封府尹包拯審理此案。包大人是“黑臉”,從不講情面的,此君要大受活罪了。但這位老兄不是坐以待斃的主,便買通了府衙內(nèi)一位負責杖責犯人的小吏。此小吏告訴罪犯:到時候包老爺?shù)呐袥Q書當庭發(fā)下來,一定是我去執(zhí)行杖責之刑,還沒有開打之前,你就必須第一時間拼命地喊冤。然后,小吏便大聲訓斥他說,老老實實接受懲罰吧,廢話怎么那么多。如此一來,馬上就會有轉(zhuǎn)機。罪犯當然言聽計從,在臨受杖責之前,便與那個小吏合作唱了這出戲。包大人一聽小吏口出狂言,有仗勢欺人的舉動,就氣不打一處來,把小吏打了七十大板。而對那位罪犯,包大人卻有了不忍之心,將其輕判,隨便打了幾下便收工。小吏雖然挨了板子,但也算拿人錢財,替人消災。只是包大人,活生生被小吏騙得好慘。

沈括寫《夢溪筆談》時,包拯才去世二十多年,他倆算是同時代人,沈括的記載應該不會太夸張,可信度很高。不知沈括到底是在告訴大家,包青天審案也有糊涂的時候,還是在揭露小吏這種人的陰壞。

中國專制時代的行政制度是“皇權不下縣”,即縣級以下的地方,根本沒有朝廷命官,基本由鄉(xiāng)間士紳自治,再委之以縣衙的小吏,縣太爺便可高枕無憂。而且,從縣衙開始,每一級政府機構里,都有很多不入流的小吏,來執(zhí)行官員的命令,如剛才那位玩弄包拯的高手。

古代實行流官制,官員干幾年就走了,對當?shù)厥聞毡揪筒皇?。而且本縣本府人士要避嫌,不能在原籍任職,可小吏都是本地人,對家鄉(xiāng)物事人情了如指掌。所以,地方上的事,縣太爺或許是個“昏官”,小吏卻異?!扒逍选?。

正是這種很不利于官員主政一方的狀況,才造成了小吏成為中國歷史上極為囂張貪瀆的一個整體形象。古代很多“公家事”,都壞在他們手上,而官員的名聲,也會一不小心,被他們搞臭?!读凝S》上有一篇《梅女》,講到一小偷,行竊于一戶姓梅的人家,卻被這家待字閨中的姑娘“梅女”抓了現(xiàn)行,并叫家人將小偷扭送縣衙??上?,縣衙里負責治安的某“典史”收了小偷的賄賂,便反誣梅家小姐與那小偷有私情,此乃風流案,并非盜竊案。接著,還要將梅小姐羈押審問。梅小姐恐受侮辱,便懸梁自盡,以示清白。聊齋上說的“典史”一職,本是不入流的小吏,到了清代,一度被提拔為級別最低的“朝廷命官”。蒲松齡筆下的這位典史,參加工作之前,乃當?shù)匾粋€潑皮無賴,是花錢買的這個典史之位,故此人與小吏亦無太大差異。

此典史作惡多端,在聊齋先生的如椽大筆之下,當然使其全家都得到了應有的報應。只可惜,中國漫長的專制時代,小吏們幾乎都是對上哄瞞“朝廷命官”,對下欺詐盤剝老百姓,又有幾個會得到所謂的“報應”。

我們敬愛的包大人,也是因小吏搗鬼,才留下了一個污點,大大有損其一貫高大上的形象。其實,《夢溪筆談》里的這位小吏,只是相當準確地抓住了包大人審案的第一邏輯與法則,即同情弱者。

所以他故意狐假虎威,在包拯眼皮子底下大聲呵斥罪犯,讓包拯認為他正在作威作福,欺壓弱者。于是包拯同情心大發(fā),寬恕了那名將要面臨重罰的罪犯,也上了小吏的道。

包拯的這種心態(tài),讓人會忍不住聯(lián)想到海瑞。比包拯晚個五百年的明代大清官海瑞,遇到疑難案子時有三大原則:長輩與晚輩,或者兄長與弟弟鬧矛盾,一般站在長輩與兄長這邊;貧民與富民之間的訴訟,一般站在貧民這邊;老實人與刁鉆者打官司,一般站在老實人這邊。這一套理念,完全是儒家不講技巧,只顧抽象道德訴求的一種體現(xiàn)??鬃铀^的“不患寡,患不均”,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海瑞不是在具體的案件中去死摳細節(jié),以事實真相作為第一準則,而總是一味地照顧弱勢者,想著強勢者即便受點委屈,也只是把某種“不均”的狀況,稍稍減弱了一些。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海瑞當然認為自己的理念無可厚非。

包拯與海瑞,是中國歷史上數(shù)一數(shù)二,且不分伯仲的兩個青天大老爺。沈括筆下的包拯,又讓這兩人為官辦案的理念如此接近,這恐怕不是一種巧合。

仔細一想,包拯是一個被后代小說和戲劇嚴重神話的人物,他殺陳世美、查明“貍貓換太子”真相的故事,本沒有史實做依據(jù),但其中隱約透出的還是同情弱小的那種套路。推而廣之,古代很多所謂的清官,很多都是只講道德,不顧事實真相的“昏官”。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