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揭秘:歷史上施瑯平定臺灣的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2016-05-28 23:20:57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施瑯收復臺灣:施瑯1621年出生在福建晉江衙口一個較為殷實的農民家庭。他自幼力氣驚人、見識出眾,家人對他寄予厚望,本想讓他謀取功名,光

施瑯收復臺灣:施瑯1621年出生在福建晉江衙口一個較為殷實的農民家庭。他自幼力氣驚人、見識出眾,家人對他寄予厚望,本想讓他謀取功名,光宗耀祖。無奈他好武不好文,對仕途興趣不大。后來隨著家道日漸敗落,施瑯棄文從武,拜師苦練武藝,精習兵法。

當時,正逢明末清初,遍地狼煙。施瑯有個叔叔叫施福,是明朝總兵鄭芝龍的親信。施瑯在17歲那年,離開家鄉(xiāng)投奔叔叔加入鄭芝龍的隊伍。因戰(zhàn)功突出,施瑯很快就晉升為游擊將軍。1646年11月,時任南明太師平國公的鄭芝龍眼見大勢已去,于是秘密派人聯(lián)絡降清。清平南大將軍博洛許諾鄭芝龍投降后讓他任閩粵總督。鄭芝龍不顧兒子鄭成功的苦勸和阻攔,率領包括瑯在內的部眾趕赴福州降清。然而,投降后的鄭芝龍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上了當,非但沒有當上閩粵總督,反而被博洛挾持進京軟禁起來。隨鄭芝龍來降的官兵被強行分配到清軍軍營,施瑯也被編入攻打南明政權的清軍中。1648年,施瑯獲悉鄭成功起兵抗清,于是率領弟弟施顯和一些部將投奔到鄭成功麾下。

比施瑯小三歲的鄭成功當時起兵不久,力量弱小,因此非常器重施瑯的軍事才華,任命他為左先鋒,視其為自己的左膀右臂,每遇大事都要和他商量。施瑯也一心一意為鄭成功效勞,還率軍隊攻下漳浦、揭陽等地,提高了鄭成功的威望和勢力。然而,時間一長,有些恃才傲物的施瑯與年輕氣盛的鄭成功之間不斷發(fā)生摩擦,二人的關系漸漸惡化。

1652年4月,“曾德事件”終于導致施瑯和鄭成功二人分道揚鑣。曾德是施瑯手下一名標兵,一次違背軍法犯了死罪,因害怕受到施瑯懲處,便投奔鄭成功尋求庇護,鄭成功把他提拔為自己的親隨。施瑯聽到消息后大為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斬首。鄭成功勃然大怒,下令逮捕施瑯及其父親施大宣和弟弟施顯。后來,施瑯用計逃脫,鄭成功盛怒之下處死了施瑯的父親和弟弟。施瑯遂對鄭成功恨入骨髓,決心投靠清朝,誓報鄭成功殺父誅弟之仇。聽說施瑯主動來降,清軍閩浙總督李率泰喜出望外,立即報奏朝廷,清廷很快批復,任命施瑯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把他提升為同安總兵。施瑯的舊部得知他降清后,不少也追隨而來。就這樣,施瑯由鄭成功的親密戰(zhàn)友變成強大的敵手。

1662年,鄭成功利用濃霧作掩護,率兵收復了被荷蘭侵略者侵占的臺灣。在臺島,鄭成功奉明朝為正統(tǒng),夢想有朝一日實現(xiàn)“反清復明”大業(yè)??上У氖?,這位民族英雄不久英年早逝,鄭氏集團發(fā)生分裂,為爭車鄭成功的延平郡王王位而大動干戈。在臺灣的鄭軍將領擁護鄭成功的弟弟鄭襲繼位,在廈門的將領推舉鄭成功的長子鄭經繼位,雙方各不相讓。最后,鄭經平息矛盾,掌握大權。但他公然背叛其父,竟然宣稱臺灣遠在海外,不屬中國的版圖,意圖割據一方,與清廷隔海對峙。鄭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世人的極大憤慨。當時已經升任福建水師提督的施瑯,建議乘機攻取金門和廈門。清廷采納了施瑯的建議,讓他同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合謀“剿賊”。一戰(zhàn)下來,清軍成功收復了金門和廈門,鄭經逃往東山島。1664年3月,施瑯又率軍攻占東山島,使鄭軍在福建沿海經營達20多年的據點全部喪失。緊接著,施瑯又提出進軍臺灣的主張,建議乘鄭經軍心不穩(wěn),發(fā)兵進攻澎湖,然后直搗臺灣,謀求實現(xiàn)四海歸一。躊躇滿志的少年康熙欣然接受了施瑯的建議,并任命他為靖海將軍,負責統(tǒng)領水師,尋機對臺用兵。

1664年11月,施瑯選擇冬天偏北風的季節(jié),率領清軍水師首次出征臺灣。不料進軍途中,在臺灣海峽的清水洋突然遭遇臺風,風云翻滾,惡浪滔天。任憑施瑯航海經驗豐富,依當時的船舶制造水平,根本無法抵御那樣的狂風巨浪,只好下令返航。

從1665年3月到次年4月,施瑯又發(fā)動了兩次攻臺行動,但都因遭遇臺風而擱淺。

接連三次出兵都無功而返,引起了朝中許多滿族官員對施瑯的非議,有人甚至懷疑他對臺用兵不是真心。之后幾年間,清廷內部反對武力征臺的呼聲占了上風。年幼的康熙雖非常支持施瑯的主張,但無奈自己尚未掌權,只好聽從鰲拜等主撫派的意見。1668年,康熙下令撤銷福建水師,焚毀了全部戰(zhàn)船,朝廷不再商議武力征臺之事,還把施瑯調進京城改任內大臣。內大臣只是一個閑職,一心武力平定臺灣的施瑯因而感到十分苦悶。不過,他并沒有氣餒,而是繼續(xù)關注福建沿海動向,認真總結失敗教訓,慢慢等待東山再起的時機。誰知道,這一等就是整整13年。

1681年,主政臺灣的鄭經去世,鄭氏子孫為了爭奪王位,再次發(fā)生嚴重內訌。而此時清廷已經平息了“三藩叛亂”,康熙皇帝也穩(wěn)固了自己的寶座,于是下定決心以武力統(tǒng)一臺灣。這時已年屆花甲的施瑯終于等來了夢寐以求的機會。

在福建總督姚啟圣和施瑯的同鄉(xiāng)、大學士李光地的極力舉薦下,康熙力排眾議,重新任命施瑯為福建水師提督,并加太子少保銜,讓他立刻返回福建,準備出兵。臨行前,康熙專門賜宴施瑯。席間他語重心長地說:“在用武力平定臺灣問題上,只有朕贊同你的方案,希望你能盡心而為,不要辜負了朕的希望!”感激不盡的施瑯豪情萬丈地表示:“老臣今年雖然已經六十有二,但血氣尚未衰竭,還可以報效皇帝和朝廷。如果我此行再次失利,我甘愿領罪”。

施瑯一到廈門,便夜以繼日地進行出征前的準備,幾乎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他一面操練水師、制造軍械、選配將領,一面搜集鄭軍情報、策反鄭軍將領、制定攻臺方案。經過半年努力,終于萬事俱備,只等出兵。

臺灣本島地域狹窄,缺乏戰(zhàn)略縱深,澎湖是其外圍防御的唯一屏障。澎湖一旦攻陷,臺灣不攻自破。1683年6月14日,施瑯率領大型戰(zhàn)船300余艘、水兵2萬余人、230余艘中小戰(zhàn)船,從福建東山島揚帆啟程,進逼澎湖。16日晨,施瑯向澎湖鄭軍發(fā)動第一次進攻。18日,施瑯派戰(zhàn)船攻取了澎湖港外的虎井、桶盤二島,掃清了外圍。22日,清朝水師兵分三路再次發(fā)動進攻:施瑯親率56只大型戰(zhàn)船組成的主攻部隊,正面進攻鄭軍主陣地娘媽宮;總兵陳蟒等率領由50只戰(zhàn)船組成東線攻擊部隊,從澎湖港口東側突入雞籠嶼,作為奇兵,配合主攻部隊夾擊娘媽宮;總兵董義等率領另50只戰(zhàn)船組成的西線攻擊部隊,從港口西側進入牛心灣,進行佯攻登陸,牽制西面的鄭軍。此外,剩余80艘戰(zhàn)船作為預備隊,隨主攻部隊跟進。交戰(zhàn)雙方都知道這是決定命運的一戰(zhàn),于是一交手便展開了廝殺,激戰(zhàn)歷時七晝夜。施瑯巧妙利用有利的西南風向條件,采取“五點梅花陣”戰(zhàn)術,即用多艘戰(zhàn)船圍攻鄭軍一艘,集中兵力作戰(zhàn)。頓時,茫茫大海上朵朵“梅花”飛舞,清軍水師越戰(zhàn)越勇,一舉攻克澎湖列島,擊毀鄭軍大小戰(zhàn)船近200艘,殲滅其精銳部隊1.2萬余人,收降近5000人。鄭軍主帥劉國軒僥幸依靠熟悉的地形帶少數部下逃回臺灣。

澎湖失手,鄭氏集團一下子亂成一鍋粥:有主張降的,有主張守的,還有主張撤往呂宋的,一時沒個結果??墒牵钏麄円庀氩坏降氖牵┈槻]有即刻發(fā)兵攻臺,而是在澎湖安頓下來,一面安撫當地百姓,一面派人撈救跳水未死的鄭軍官兵。對被俘的臺灣兵將,施瑯下令釋放回臺灣,臨釋放前他還專門聲明:“我絕對不會報私仇!當年殺害我父親的人已經死去,與其他人毫不相干?!彼€許諾說:“不僅兵士不殺,就連鄭家人只要肯降,我也絕對不會殺?!笔┈樕磉叺娜嗽鴨柕溃骸皩④娕c鄭家具有血海深仇,如今鄭氏子孫已經成為釜中魚、籠中鳥,您為何不快點發(fā)兵剿滅,為親人報仇雪恨呢?”施瑯說:“我?guī)ПM攻臺灣,這是國家大事,怎么能趁機公報私仇呢?只要鄭家人真心歸順,我不會傷害他們,否則會引起人們的不滿,連累臺灣的百姓?!?/p>

與此同時,施瑯上疏朝廷,建議對鄭氏集團實行招撫政策,爭取和平統(tǒng)一臺灣,使臺灣百姓免去刀兵之災。對于施瑯的做法,康熙十分贊賞,并傳旨同意了他的建議。年幼的延平王鄭克和劉國軒等人,原本害怕施瑯復仇,不敢投降,如今看到施瑯的確沒有殺害自己的意思,于是連忙派人到澎湖施瑯軍前請降。8月13日,施瑯率軍抵達臺灣,由鹿耳門登陸上岸。劉國軒等人到軍前迎接,臺灣各族百姓夾道歡迎。8月18日,鄭克率領鄭氏集團文武官員,及明朝宗室在臺的魯王世子朱恒、樂安王朱凌等削發(fā)剃頭。隨風飄落的一縷縷頭發(fā),標志鄭氏集團正式歸順和南明小朝廷壽終正寢。

施瑯收復臺灣的捷報傳到京城的時候,正值1683年的中秋佳節(jié)??滴趼動嵪膊蛔詣?,脫下龍袍派人賞賜給施瑯,又親制褒章嘉許,封施瑯為靖海侯,世襲罔替,令其永鎮(zhèn)福建水師。

功成名就,卻留爭議三百年

施瑯平定臺灣后,在清廷內部產生了一場對臺灣的棄留之爭。許多大臣對臺灣的戰(zhàn)略地位缺乏認識,主張將臺灣人口遷往大陸,放棄臺灣的土地。康熙也一度表示贊同此議,認為“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失之無所損”??吹匠吧舷聴壥刂暩邼q,施瑯心急如焚,連忙上奏了彪炳史冊的《恭陳臺灣棄留疏》,堅決主張駐守臺灣。在奏疏中,施瑯指出,臺灣事關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防護重任,萬萬不能丟棄。他用自己的親眼所見,進一步論證說,臺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可為東南沿海地區(qū)提供重要物質保障。另外,他還告誡說,對臺灣這個地方,荷蘭等外國侵略者無時不想侵占,我們如若不守住,他們一定會卷土重來。臺灣一旦再被外國侵略者侵占,那時再出兵遠征,將會難于登天。施瑯的上疏雄辯有力,一些大臣贊同他的建議,這促使康熙改變了主意,下決心守住臺灣。

1696年3月,施瑯在福建任上病逝,享年76歲??滴趸实勐動嵑?,痛心不已,下令厚葬,加贈太子太傅,謚號襄壯,并在泉州府學前建祠紀念。至今閩南各地紀念施瑯的牌坊、祠堂、碑文仍隨處可見。

然而,三百年來,施瑯也一直是位爭議人物。關于他的歷史定位問題,歷來存在不同的聲音。施瑯的一生,就史載的情況看,不外乎兩件事:一是反鄭降清;一是統(tǒng)一臺灣。也正是這兩點,構成了后人對其評價褒貶揚抑不一的根本原因。關于施瑯統(tǒng)一臺灣的歷史功績,史學界已有充分肯定。但對于其“叛主投敵”的氣節(jié)問題,人們至今爭議較大。

如果說施瑯降清是出于“報私仇”,那么其后來的所作所為已經遠遠超出了個人的狹隘視野。無論是在征討、棄留臺灣問題上,還是在善后、治理臺灣問題上,施瑯都高瞻遠矚,為維護國家和民族利益做出了不可抹煞的功績,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和愛國主義將領。

如果從“民族英雄”和“民族敗類”的角度來評判施瑯,則不免又有“狹隘民族主義”的嫌疑。因為,無論是統(tǒng)治元朝的蒙古族,還是統(tǒng)治清朝的滿族,他們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謀求中華民族的“大一統(tǒng)”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責任。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