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為何能成為曹劉外第三級

2016-06-21 23:01:3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于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于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中打下了江東基業(yè)。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遭刺殺身亡,孫權繼而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聯(lián)合于赤壁打敗曹操軍隊,建立了孫劉聯(lián)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襲取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后,設置農(nóng)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并繼續(xù)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他派衛(wèi)溫到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wěn)。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于蔣陵。是三國時代統(tǒng)治者中最長壽的。

孫權在守成中進取,其性格特征是中性的——寬威并濟,和諧持重

孫策在臨終前對他時年19歲的弟弟孫權的評價是:“舉江東之眾,決機于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歷史證明,孫策的評價言之過早,無論是保江東也好,與天下爭衡也好,孫權都不在孫策之下。孫權承父兄之業(yè)而據(jù)有江東,雖是守成之君,但他的能力素質(zhì)乃至歷史功業(yè)與曹操、劉備相比,并不遜色,以至于比他大27歲的曹操無限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的能力素質(zhì)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能文能武。孫權比較好學,他說自己“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tǒng)事以來,省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他雖然沒有象曹操一樣“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佳句傳世,但諸多言談之中,無不顯露出其深厚的文史底蘊。他喜歡用兩漢歷史人物類比身邊諸大臣,還勸戒呂蒙、蔣飲等青年將領要抓緊時間讀書,提高綜合素質(zhì)。孫權帶兵打仗在歷代君王當中,也是比較強的?!度龂尽酚涊d孫權喜歡游獵,特別喜歡與虎為敵,在38歲時,他“親乘馬射虎于堎亭。馬為虎所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孫權騎射術非常好,史料對此沒有正面描寫,但《獻帝春秋》中記錄了這樣一件事:孫權征合肥的時候,被張遼襲擊,險象環(huán)生,差點被俘?!皬堖|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睂O權被久經(jīng)沙場的魏國大將稱贊“善射”,可見其箭術不差。

二是能統(tǒng)能分。孫權主政江東時的形勢是比較危急的,《三國志》介紹:“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猶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為意,未有君臣之固?!泵鎸碗s形勢,孫權一方面尊重和信用父兄時代的老臣,“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周瑜、程普、呂范等為將率”,另一方面不斷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年少才俊為其所用,“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魯肅、諸葛瑾等始為賓客”,很快穩(wěn)定局面。尤其是在八年之后取得赤壁大戰(zhàn)的勝利后,孫權在東吳一言九鼎的核心領導地位從未動搖過,甚至發(fā)展到后期的恣意妄為、果于殺戮。與此同時,孫權也能放手讓將帥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赤壁之戰(zhàn)中,他對周瑜充分授權,夷陵之戰(zhàn)時對后起之秀陸遜更是信任有加。史載:劉備死后,吳蜀關系緩和,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孫權專門刻了個自己的官印放在陸遜處,“權每與禪、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如此信任,如此放權,確屬難得。

三是能伸能屈??傮w上看,孫權是一個比較強硬的人,其個性張揚的一面俯拾皆是:比如,他在歡宴時親自給大家行酒,虞翻假醉不喝,他非常生氣,“手劍欲擊之”。孫權對張昭赤壁之戰(zhàn)前主降一直耿耿于懷,不但至死沒讓張昭當過丞相,在矛盾最激化的時候,孫權甚至拔刀相向,“土塞其門”,進而“燒其門”——對張昭這樣的兩朝元老尚且如此,其他人等更不待言。但在歷史上,孫權的忍術也很出名。陳壽評價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杰”,這主要是指他“不遑外御,卑詞魏氏”——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攻濡須不成,“引軍還”。孫權為了爭取和平的外部環(huán)境,主動“令都尉徐詳詣操請降”。尤其是在“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后,為了避免兩面受敵,孫權“上書稱臣于操,稱說天命”,勸曹操稱帝。夷陵之戰(zhàn)爆發(fā)前,孫權積極開展外交斡旋,向曹丕“遣使稱臣,卑辭奉章,并送于禁等還”;曹丕要求上貢明珠、象牙等寶物,孫權也有求必應。對于劉備,孫權先是“遣使求和于漢”,“先主盛怒不許”,之后,他任用陸遜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大勝之后,孫權又主動“遺使請和”——見好就收,給劉備一個臺階下,同時搞好與魏蜀兩國的關系。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