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魏忠賢和朱由校誰的政治水平高 明熹宗朱由校簡介

2016-11-26 12:08:0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魏忠賢和朱由校誰的政治水平高?在東林人眼里,魏忠賢弄權(quán)是大明最大禍害,所以他們與魏忠賢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儼然,在東林這

魏忠賢和朱由校誰的政治水平高?在東林人眼里,魏忠賢弄權(quán)是大明最大禍害,所以他們與魏忠賢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儼然,在東林這群讀書人眼里,一旦皇帝朱由校能親政,皇權(quán)的合法性有了保障,大明的政局就不一樣了。

合法的皇帝天然英明——不得不說,這種想法“耿直”得有些迂腐。

他們不了解領(lǐng)導朱由校是個怎樣人。從本質(zhì)上講,這是個沒什么文化的半大孩子。和社會上“有人養(yǎng)沒人教育”的小混混區(qū)別不大。

因為父親從小不招爺爺(萬歷皇帝)待見,所以,朱由校這個皇長孫自然也常在萬歷皇帝的視野以外。直到爺爺臨死,他才被冊立為皇太孫,有了受到正規(guī)帝師教習讀書的機會。但剛開始認識字,讀了沒一個月,就輪到他主持政局了。因為他的父親登基一個月就撒手西去,按照皇權(quán)的合法性,輪到他接班,這一年,朱由校已經(jīng)16歲。

16歲的朱由??瓷先ヒ呀?jīng)是一個少年了,但文化水平還比不上如今高小學生。稀里糊涂成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君主。整整7年中,他的心智似乎一直沒開化。他的最大愛好,不是政治,而是玩。

他在“從政”的七年間,不讀書,不看奏章,不批軍機,最愛干木工活,天天在木工房里揮汗如雨,日以繼夜做自己琢磨出的小擺設(shè),小玩具。這樣的人當皇帝,跟宋徽宗當皇帝的效果差不多,畫家當不好政治家,木匠的政治才華也幾乎為零。這等于是讓猴子去游泳、讓鴨子去爬樹。

“業(yè)余皇帝”必然需要一個“幫閑”,幫他處理他不感興趣的政務(wù)。所以,魏忠賢出場了。朱由校在將政權(quán)教給魏忠賢代管同時,將原名”魏進忠”的魏賜名“忠賢”,意在希望魏做個既忠心又能干的心腹??梢哉f,是朱由校的政治無能將魏忠賢推到政治前臺。

一個半文盲高踞于皇帝的寶座上,而另外一個純文盲當上了皇帝的秉筆太監(jiān),替皇帝擬寫朱批,怎么說起來都荒唐可笑,這卻是明代中國政壇的一個事實。

對于半文盲的朱由校來說,沒讀過書的魏忠賢比那些認死理、不知變通的迂腐東林大臣們,更值得信任,值得欣賞。東林人有文化,不代表有能力,魏忠賢沒文化,但這和沒水平是兩碼事。

說到魏忠賢不識字鬧出的笑話,歷史段子比比皆是。譬如相聲《連升三級》,說魏忠賢把人家罵他的對聯(lián)高懸壽堂之上。這些段子聽起來有趣,但未必是事實。段子里的魏忠賢過于被貶低了。魏忠賢是個文盲不假,但決不是個糊涂蛋。他替皇帝當了七年“主筆”,豈能是個糊涂蛋?其實在替皇帝處理政務(wù)時,魏忠賢還是有自己一套的。

那么,文盲魏忠賢是怎么處理文件、批閱奏折的呢?在他看來,最重要的不是識字,而是主見。他是個很有主意的、處事果決的宦海老手。至于文字,在他眼里那只不過是工具,讓別人當好了。魏忠賢讓別人替他講解奏折,把艱深的古文翻成淺顯的白話,然后,把他要說的話再讓人譯成文言,用朱筆書寫在奏折上。一道道自高無上的“圣旨”就這樣載入明帝國的史冊。

由此可以看出,政治流氓比起政治小混混,還是有著領(lǐng)先一截的特長。魏忠賢是有一定的政治能力的,至少政治水平高于小混混朱由校。由他代行皇權(quán),或許是讀書人東林大臣的政治噩夢,但于國于民,并不比低能的皇帝危害大多少。這也是很多被東林人排斥的大臣依附他,他打敗東林人后,閹黨在全國范圍內(nèi)掀起對他個人崇拜潮、為他興建廟宇、與孔圣人并列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些趨炎附勢之徒里,不能排除有的人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崇拜“九千歲”的政治能量。

后來的史事也證明的這一點。朱由校死后,弟弟朱由檢繼位,是為崇禎皇帝。他干凈利索地干掉了魏忠賢及其閹黨群,但是并沒能挽救大明王朝。九泉之下的東林六君子,在得知政治死敵魏忠賢伏法后可能依然無法瞑目,因為亡國奴之痛接踵而至。此時的他們不知是否明白:決定一個國家命運的關(guān)鍵因素,不在最高領(lǐng)導人的合法性,而在高質(zhì)量。愚忠一個低能皇帝,打倒他們的奴才,都不如把國家最高權(quán)力交給能勝任的真正政治家為好。

朱由校為什么會被戲稱為木匠?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起,到公元1911年清宣統(tǒng)帝退位止,在兩千一百三十一年的時間里,共產(chǎn)生了三百三十一位皇帝。明代的皇帝們一共十七位,都很有個性。有要飯當和尚出身的開國者太祖;有為了爭奪皇帝位子,把自家晚輩拆分的成祖;有二十多年不上朝坐班的神宗;有開酒樓賣豬肉自封大將軍的武宗,還有,就是擅長木匠手藝的熹宗朱由校。

萬歷、泰昌兩朝,皇位的更迭,宮廷的譎變,對于朱由校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噩夢。特別是他的父親泰昌帝即位一月即崩,舉國上下,亂作一團。這年,他才十六歲。他的生母孝和王太后和光宗的正宮孝元皇后郭氏分別已于萬歷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和萬歷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死去。光宗朱常洛死后,朱由校已成孤兒,這在明代歷史上還是從未有過的。

這時的朱由校,還沒有被祖父萬歷帝立為皇太孫,也沒有被父親泰昌帝立為皇太子,更沒有出閣讀過書。萬歷帝在世時,始終不肯立這位長孫為太孫,也不肯讓長孫出閣讀書。直到臨死前才留下遺囑:皇長孫宜即時冊立、進學。幾天以后,泰昌帝即位,冊立朱由校的儀式自然應(yīng)該從皇太孫變?yōu)榛侍?。但是泰昌帝并不熱心冊封太子,后來在大臣的一再請求下,才下旨:“欽定冊立東宮,擇九月初九日。”但人算不如天算,九月初一,泰昌帝竟然駕崩。朱由?;侍珜O未做成,皇太子還沒來得及做,書本一天也沒正式讀,竟然要繼承皇帝大位。這樣的皇位繼承者,有明一代,也僅此一人。

由于沒有文化,熹宗發(fā)布命令指示,只能靠聽讀別人的擬稿來決斷。他又不愿意全聽別人擺布,往往不懂裝懂,一紙草詔、半張上諭,經(jīng)多次涂改,往往弄的文理不通,頒發(fā)出去,令朝野人士啼笑皆非。

有一次,江西撫軍剿平寇亂后上章報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句,原意為平息叛亂,四處奔走,很是辛苦。熹宗身邊的太監(jiān)將此念成了“逐奔追比”,并解釋為“追趕逃走,追求贓物”,熹宗聽了大發(fā)雷霆。江西撫軍不但未得到獎賞,反而受到“貶俸”的處罰。

還有一次,扶余、琉球、暹羅三國派使臣來進貢。扶余進的是紫金芙蓉冠、翡翠金絲裙,琉球進的是溫玉椅子、海馬、多羅木醒酒松,暹羅獻的是五色水晶圍屏、三眼鎏金烏槍等。邦國的進貢,而且進的是貴重禮物,熹宗原本應(yīng)隆重接待。在金殿上,盡管使臣遞上的是用漢文寫的奏章,但熹宗在裝模作樣看了半晌后,把進貢的奏章當成是交涉什么問題的奏疏,怒氣沖沖地將奏章擲于地,說“外邦小國好沒道理”,拂袖退朝。三國使臣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其中琉球使臣經(jīng)多方打聽,才知道大明皇帝竟然不識字,使臣們幾乎笑掉了大牙。第二天,熹宗弄清狀況再次召見使臣,而使臣們已沒有往日的恭敬了。從這年起,外邦各國大都停止了進貢。

誠然,以今天的眼光來審視,熹宗愚而誤國,明太祖首先應(yīng)該負責。中國的政治制度,一向君權(quán)與相權(quán)對立,互為制衡,洪武十三年罷相,并嚴厲告誡后世“永罷不設(shè)”,從此君權(quán)成為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絕對權(quán)力。即使不以現(xiàn)代政治文明為標準,只以傳統(tǒng)文化的立場來衡量,這也是違反孔孟學說的“不道”之行。秦始皇尚且知道尊重“廷議”,而明太祖大權(quán)獨攬,專制程度超越前代。在如此絕對的權(quán)力之下,發(fā)生偏差,很難糾正。沒有制衡的寶座,像一個長滿毒牙的巨大蛇口,任何人坐下去,毒牙都會插進他的身體,射出巨毒。很少有專制帝王能夠逃脫此難。

廢相之后,皇帝因助手空缺,不得不事事總攬,以致自顧不暇,難以應(yīng)付。為保證皇權(quán)的集中,就要求皇帝本人具有治國治民的素質(zhì)和本領(lǐng),皇帝能勤政。縱觀明代,除明初二祖外,有作為的皇帝鳳毛麟角,大多是沉溺于貪樂的無能之輩,特別是自英宗以降,差之千里,不可同日而語。萬歷帝中年以后,則萬事不理,不親郊廟,不御朝講,不批奏章,不見朝臣,不補缺官,使得國家機構(gòu)難以運作,衙門無人,政事荒蕪。這樣的榜樣,會給熹宗帶來怎樣的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

熹宗在萬歷末年雖貴為皇長孫,卻與貧家子弟失學無異。據(jù)當時朝臣的奏疏,可知熹宗九歲“尚未出就外傳”。光宗在東宮時,暗弱昏庸,自己都有朝不保夕之憂,寄情酒色以自慰,哪里顧得上長子的教育?而熹宗所親近的魏忠賢,又是個文盲,所以可以斷言,熹宗幼時的光陰必是等閑拋卻。

萬歷年間,三大殿以及乾清、坤寧、慈寧三宮都曾遭火災(zāi)而重建,此外興建較小的宮殿,以及修繕工程,終年不斷。熹宗不上書房,四處游蕩,耳濡目染,學得了一手木匠的好手藝。學成木匠,卻做了皇帝,不免令人覺得滑天下之大稽。

在當上了皇帝之后,朱由校成天忙著做些什么呢?就現(xiàn)有的史料來看,他資質(zhì)聰明,秉性也并不暴虐,比起南朝齊廢帝東昏侯等人來,是好得太多了。跟他父親不同,朱由校不好女色。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他實在太醉心于當他的木匠;二是怕后妃煩絮。傳說中他顯得比較奢侈的做法,是派人從云南飛馬傳送他最愛吃的云南名產(chǎn)“雞土從”。每年雨季一到,皇上的親信大臣專門到云南做好安排。每天將現(xiàn)采集的鮮雞土從收在一起,有專人通過各地的驛站,飛馬向京中傳送。大有楊貴妃吃鮮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不知跑死多少馬的意味。

但最有意思的是,如果生在現(xiàn)代,他很可能成為一位科學家。在木匠技藝方面,熹宗有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頗符合今日科技創(chuàng)新之要求。當時,匠人制造的床具極其笨重,需要十幾人才能搬動,用料費,樣式也極其普通。熹宗便自己琢磨,設(shè)計圖樣,親自鋸木釘板,用一年多工夫造出一張床,床板可以折疊,攜帶移動都很方便,床架上還雕鏤著各種花紋,美觀大方,為當時的工匠所嘆服。

熹宗善用木材做小玩具,漆工活也很在行。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神態(tài)各異,五官四肢,無不備具,動作惟妙惟肖。熹宗派內(nèi)監(jiān)拿到市面上去出售,老百姓都愿意以重價購買,可見其精致靈動。

熹宗還自己做水傀儡的木人與戲臺。他做的木人約高二尺,有雙臂但無腿足,均涂上五色油漆,彩畫如生,每個小木人下面的平底處安一拘卯,用長三尺多的竹板支撐著。另外,有一個用大木頭鑿訂成的長寬各一丈的方木池,上面添水七分滿,水內(nèi)放有活魚、蟹蝦、萍藻之類的海貨,使之浮于水面。再用凳子支起小方木池,周圍用紗圍成屏幕,竹板在圍屏下,游移拽動,這樣就形成了水傀儡的戲臺。在屏幕的后面,有一藝人隨劇情將小木人用竹片托浮水上,游斗玩耍,鼓聲喧嘩。當時宮中常演的劇目有《東方朔偷桃》、《三保太監(jiān)下西洋》、《八仙過海》、《孫行者大鬧龍宮》等,裝束新奇,扮演巧妙,活靈活現(xiàn)。熹宗做得是如醉如癡,看得也是如醉如癡。

每到冬季,西苑冰池封凍,冰堅且滑。熹宗便命令一群太監(jiān)隨他一起玩冰戲。他親自為自己設(shè)計了一個小拖床,床面小巧玲攏,僅容一人,涂上紅漆,上有一頂篷,周圍用紅綢緞為欄,前后都設(shè)有掛繩的小鉤,熹宗坐在拖床上,讓太監(jiān)們拉引繩子,一部分人在上用繩牽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導,一部分人在床后推行。兩面用力,拖床行進速度極快,瞬息之間就可往返數(shù)里。

熹宗發(fā)明了中國最早的噴泉。宮中的人都叫這種噴泉為銅缸水戲,這在當時可是天下一絕。那時宮中都用銅缸或是木桶盛水飲用,他就在這些盛水的容器下方鑿一個孔,在里面設(shè)置機關(guān),用機關(guān)操作,缸中的水就飛散出來,有時瀉如瀑布,有時又散若飛雪,最后變成一根玉柱,打擊放在缸外面的許多小木球,木球就浮在水尖上,隨著水的噴吐而跳躍不已,久久不息。每回玩這個游戲時,熏宗都和他的嬪妃們一起在旁邊觀賞;隨侍的紀子和宮女都拍手贊嘆,對皇帝欽佩不已。這肯定是熹宗最高興最得意的時候吧?

熹宗還想做一個出色的建筑師。做皇長孫的時候,因為西李得寵,他是個“小可憐”,自然不可能給他一座不相干的宮殿拆了重造。一登九五,富有四海,始得大顯身手??此巫尾痪?,“膳飲亦忘”,可見其創(chuàng)造欲的旺盛;同時對他來說,也是“學以致用”。凡是他看過一眼的木器用具、亭臺樓閣,都能照原樣制作出來。他曾經(jīng)在宮中仿照乾清官的樣式,做了一座微縮模型宮殿,高不過三四尺,但曲折微妙,巧奪天工。

后來他終于在現(xiàn)實中過了一把建筑師的癮。天啟五六年間,朝廷對紫禁城的三座主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重建工程。熹宗在工程中大顯身手,從起柱到上梁。再到外部裝飾,他都親臨現(xiàn)場,仔細指導,高興了還會當場脫掉外衣,卷起袖子,和工匠們一起大干一場。有時他心血來潮,在宮中興建一些小巧別致的房屋,內(nèi)設(shè)精密的機關(guān)。建成后他總是高興得手舞足蹈,對自己的作品很是得意,找來身邊所有的人一起欣賞。時間一長,他的興趣過去了,就派人立刻毀掉,再重新建造別的花樣,總是在建了拆、拆了建中玩得樂此不疲。

熹宗喜歡雕刻。他擅長雕琢玉石,頗為精巧。他曾經(jīng)賜給客、魏二人金印,各重三百兩。魏忠賢的印中,刻有“欽賜顧命元臣”數(shù)字,客氏的印中,刻有“欽賜奉圣夫人”數(shù)字,都是他自己刻的。他經(jīng)常刻制玉石,隨刻隨賜給身邊的宮女太監(jiān),不計其數(shù)。

熹宗另外一個愛好是看戲。他曾經(jīng)在懋勤殿中設(shè)置了一個四周封閉的隧道,讓戲班子在大殿中的隧道里面演戲。有一次演《金牌記》(即皇帝十二道金牌召岳飛的故事),到《瘋僧罵秦檜》一出時,魏忠賢面子上已經(jīng)有些掛不住,起身離開。熹宗心中明白,因為外面的百姓都將魏忠賢比作秦檜。他故意命戲子先停下來,派人去找魏忠賢,一定要讓他到場再演,還是客氏求情才作罷??磥硭@人也不是真糊涂,只要魏忠賢不危及到他的皇位,他也就睜只眼閉只眼。到了看戲不能盡興的時候,熹宗還帶著太監(jiān)們親自登臺演出宋太祖雪夜訪趙普的故事。他親自扮演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是夏天,也模仿戲中人物穿著皮裘,以此為戲。

熹宗挑選了三百名宦官,手持龍旗,列隊在左,令宮女三百人,手持鳳旗,列隊在右,大搞內(nèi)操。從此紫禁城內(nèi)鑼鼓喧天,皇帝如同將軍指揮打斗,玩得不亦樂乎。廷臣上疏諫止,都被拒絕。大明王朝的皇帝竟是這等模樣,這真讓人哭笑不得!作為皇帝,每天都會有許多軍國大事需要處理,天啟皇帝整天這樣不務(wù)正業(yè),只圖自己快活,不顧江山社稷,那么,要保證大明王朝的統(tǒng)治得以延續(xù)下去,天啟皇帝將依靠些什么人來管理朝政呢?

在帝王史上,朱由校這類的皇帝并不鮮見,廟號相似的唐僖宗李儇被稱作“蹴鞠皇帝”,嗜好騎馬、斗雞和蹴鞠。他曾得意地說:“朕若應(yīng)擊球進士舉,須為狀元?!庇袝r一玩就是二三個時辰,連飯都忘了吃,急得身邊的太監(jiān)侍女們團團轉(zhuǎn)。他還多次勒令地方官員舉薦球技高超的青年入宮陪他擊球,有不少人因善蹴鞠而被封為封疆大吏。

不過,這樣的胡作非為,身體自然不大好。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五月十八日,熹宗從安定門外祭方澤壇回來,隨即攜皇后來西苑游樂。到下午四時左右,皇后疲乏困倦,先自回宮。熹宗游興末盡,便由客、魏陪同在湖中乘船游蕩。熹宗好動,船行一程,竟改換小船,由兩個小宦官陪伴,自己劃蕩起來。不料大風突起,把小船吹翻,熹宗與兩個小太監(jiān)都落入水中。隨從人等頓然失色,喧呼救駕。管事太監(jiān)談敬率先入水,其它人也紛紛跳入水中,熹宗被眾人救上岸來,而兩個小宦官卻溺死水中。對此,明末曾有詩記述道:

琉璃波面浴輕鳧,艇子飛來芳畫圖,

認著君王親蕩漿,滿堤紅粉笑相呼。

風掠輕舟霧不開,錦鱗吹裂采帆摧。

須臾一片歡聲動,捧出真龍水面來。

熹宗遭此一嚇,染病數(shù)日,雖經(jīng)太醫(yī)及時醫(yī)治總算痊愈,但病根由此種下。

到了天啟七年,年僅二十三歲的皇帝突然得了重病,開始腰疼,發(fā)燒,以后又渾身浮腫,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大限將至的跡象。從癥狀上判斷,他得的大概是急性腎炎。有人給朱由校進獻了一種仙方,說是久服可以長生,叫作靈露飲。仙方的做法是;用銀鍋一口,內(nèi)放桶狀木甌,既甌有蓖,蓖中安長頸大口空銀瓶一個。用淘凈的米按程序添水甌中,熱氣透一層,添一層,圍在瓶外。銀鍋之上,扣一尖底銀鍋,其尖處正對銀瓶之口。用水蒸氣,尖底銀鍋外灑冷水,使鍋內(nèi)的蒸氣迅速化為水,滴入銀瓶。最后取出滴滿的一瓶“靈露”,其實就是米的精華。熹宗日日飲“靈露”,卻不見病情好轉(zhuǎn)。三個月后,天啟帝去世,這時,他還不到“三十而立”之年,故不能說是“短命”,只能算是“夭亡”。由于無子,由弟弟朱由檢繼承帝位。

不務(wù)政事而縱容魏忠賢紊亂朝綱的熹宗,病危時召皇太弟朱由檢(即崇禎帝)到榻前,諭令他嗣位,并囑咐道:“當為堯舜之君”。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與此同時,臨終之前,這位糊涂的皇帝還在乾清宮召見閣部科道諸臣時,誠心誠意地說:“魏忠賢、王體乾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當時有一位名叫黃立極的官員回答說:“陛下任賢勿貳,諸臣敢不仰體?!边@樣的回答,足以讓天啟帝放心而去了。是啊,有魏忠賢、王體乾這樣的“忠臣”在支撐著朝廷大局,天啟帝還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他哪里知道,正是這些“忠臣”,已乘他在宮中做木匠之際,把他的大明朝攪得天翻地覆。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的兩位少年天子正德皇帝和天啟皇帝,一個喜歡打仗,一個喜歡木工,均不問朝政,都是落水得病而死,都沒有子嗣,都培養(yǎng)出了明朝最壞的太監(jiān)——劉瑾、魏忠賢。歷史一再地上演著同樣的劇情。馬克思說,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第一次總是以悲劇出現(xiàn),第二次則是以喜劇的方式出現(xiàn)。但對于正德和天啟,更像是兩場鬧劇,遺憾的是,他們的舞臺是大明的江山。如果沒有這兩個皇帝,大明江山也許還能多堅持幾年。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