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我國古代帝王身上的“龍袍”是怎么演變的?

2016-12-26 16:17:5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龍袍是指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是帝王專用的禮服?;实蹖S玫呐?,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

龍袍是指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是帝王專用的禮服?;实蹖S玫呐?,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lǐng)、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 。龍數(shù)一般為9條 :前后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里藏1條,于是正背各顯5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龍袍還繡“水腳”( 下擺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圖案),隱喻山河統(tǒng)一。據(jù)《蘇州府志》卷147記載,在明代萬歷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孫隆到蘇州充當(dāng)稅監(jiān),督造龍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發(fā)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緙絲制成的龍袍。因龍袍上繡紋以龍為主,故此得名。

活躍在電視劇上的各種皇帝形象穿得基本都是黃色的龍袍,其實一開始中國古代帝王龍袍并不是黃色的,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并十分嚴(yán)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并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時又作為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biāo)志。據(jù)《禮記》記載,西周、東周時期“天子著青衣”。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紛爭,袍服更是五花八門。進(jìn)入封建社會后,皇帝所穿的“龍袍”也并非都是黃色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穿的就是黑色袍服。因為秦始皇對陰陽五行學(xué)說的理論深信不疑,認(rèn)為夏是木德,殷是金德,周是火德,殷取代夏是金克木,周取代殷商為火克金,而秦取代周王朝,理所當(dāng)然是水克火了。根據(jù)陰陽五行學(xué)說,東方為木,色青;南方為火,色赤;西方為金,色白;北方為水,色黑;中央為土,色黃。因此,秦代的“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尚黑?!?/p>

到了西漢龍袍主要還是沿襲秦朝龍袍的特點:“以水德居,服黑色?!钡綕h文帝劉恒時,開始棄用黑色,“漢文帝十五年,服黃色;十六年,服紅色?!睋?jù)《史記·孝文帝本紀(jì)》記載,這是緣于劉恒認(rèn)為大漢王朝應(yīng)“協(xié)于火德”。晉代時,轉(zhuǎn)而崇尚金德,以赤色為貴,所以晉代的皇袍采用的都是大紅色。

到了隋唐時期,開始真正流行黃色的“龍袍”,由于當(dāng)時崇尚“以黃為貴”,“黃袍”成為帝王的專用衣著。據(jù)《唐六典》記載:“隋文帝著柘黃袍,巾帶聽朝?!辫宵S,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黃色,也就是杏黃色,但在當(dāng)時還未禁民間穿著黃色服飾。唐承隋制,《舊唐書·輿服志》記載,此后的天子穿赤黃色的袍衫,而臣民“仍許通著黃”。真正在民間禁用黃色是在唐高祖武德年間,皇帝不愿意和一般人同著黃袍,于是下詔“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據(jù)宋代王楙所撰的《野客叢書·禁用黃》記載:“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止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據(jù)《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志》記載:“至唐高祖,以赭黃袍、中帶為常服……禁臣民服?!辈⒁?guī)定了其他官員袍子的顏色:三品以上為紫,四品五品為朱,六品七品為綠,八品九品為青。唐高宗李治更于總章年間頒詔強調(diào)“一切不許著黃”。同時在隋唐時期,因南北統(tǒng)一,疆域遼闊,經(jīng)濟發(fā)達(dá)中外交流頻繁,體現(xiàn)出唐朝政權(quán)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dá)到空前繁盛時期。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lǐng)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dāng)時的常服。此圖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

黃色的“龍袍”正式成為皇權(quán)的象征,開始于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崩,8歲的周恭帝柴宗訓(xùn)即位。殿前都點檢、歸德節(jié)度使趙匡胤等掌握了軍權(quán)。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傳聞契丹兵將南下攻周,趙匡胤統(tǒng)率諸軍北上御敵。行至陳橋驛,趙匡胤手下眾將便將事先準(zhǔn)備好的黃袍披在他的身上,跪拜在地山呼萬歲,擁立他為皇帝。到宋仁宗趙禎時,還規(guī)定一般人士衣著不許以黃袍為底或配制花樣。自此,不僅黃袍為皇帝所獨有,黃色亦為皇帝專用。宋代皇帝朝服——本圖為絳紗袍、蔽膝、方心曲領(lǐng)穿戴展示圖及通天冠、黑舄圖。這種服裝是皇帝在大朝會、大冊命等重大典禮時穿著的服飾,相當(dāng)于群臣百官的朝服?;侍釉诖蟮涠Y時也穿這種服裝,冠用十八梁(名“遠(yuǎn)游冠”),與此稍有區(qū)別。

到了元朝,按《圓史輿服志》記載有:“服白粉皮則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銀鼠則冠銀鼠暖帽”。此像為白金答子暖帽穿錦袍的皇帝。

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為主,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gòu)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tǒng)的行龍、云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清代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清朝皇帝的龍袍,據(jù)文獻(xiàn)記載,繡有九條龍。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tǒng)山河”和“萬世升平”的寓意。清代皇帝的服飾基本上分為三大類,即禮服、吉服和便服。禮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袞服、補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龍袍、龍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規(guī)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龍袍,是上下連屬的通身袍,比禮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慶宴會、朝見臣屬的時候穿用的常見禮服,也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帝王服飾。帝王們穿著的龍袍,在現(xiàn)代人的心中很容易產(chǎn)生敬畏與神秘的感覺。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