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暴斃之謎 或因花蕊夫人而引起的謀殺?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朔風(fēng)凜冽,大雪飛揚。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趕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宮女遠(yuǎn)遠(yuǎn)看見殿內(nèi)燭火搖晃不定,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么。不久,便聽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同時大聲喊道:“好為之,好為之?!毙值芏孙嬀浦辽钜?。趙光義告辭兄長出去后,宋太祖才解衣就寢。
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開創(chuàng)者太祖忽然離奇駕崩,年僅五十歲。這是歷史上稱為“斧聲燭影”的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出自宋代文瑩的山林老僧名為《湘山野錄》的書里。
事實上,在官修的宋史上,關(guān)于趙匡胤之死,都是語焉不詳?shù)??!端问?太祖本紀(jì)》中只有兩句簡單的記載。一句是“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傳位于太宗”。
官修宋史語焉不詳?shù)脑蛑挥幸粋€,那就是與自宋太宗趙光義以后的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一支人繼承有關(guān)。這些人既不愿說清事實,又不好胡編歷史,最妙的辦法就是繞過去。那么,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趙匡胤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首先,我們看《湘山野錄》里的第一句:“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這顯然就出現(xiàn)了一個疑問,為什么宋太祖突然召趙光義入宮?而且時間是深夜。有什么重要的秘事非要這時候談?再看后一句:“趙光義趕到后,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边@里也有兩個疑問,一是二人深夜見面,難道就僅僅是為了喝酒?二是,即便只是為了飲酒,為什么要屏退左右侍從?只有一個答案,就是有重要秘事要談,到底是什么事呢?
接著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什么是“柱斧”?并不是用來砍人的斧頭,而是一種可以把玩于手中的文具類用品,形狀似一支輕巧的如意,由玉或水晶制成。君主一般用這東西在圖紙上勾畫,拿在手中正合適。
宋太祖不是長臂猿,他要拿“柱斧”這玩意兒戳地,就得蹲下身來。這就更奇異了!兩個人喝著酒,怎么就忽然拿“柱斧”戳地呢,還發(fā)出清晰的“嚓嚓”聲?一邊戳還一邊喊“好為之,好為之”。關(guān)于這句話,有的解釋是“好做”,有的解釋是“好好干”。
做什么?干什么呢?
由于這些諸多疑點,便有了趙光義毒死兄長一說。尤其是“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么”。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這樣一幕——趙光義在酒里下了毒,趙匡胤喝下,毒性發(fā)作,他順手抓起“柱斧”戳向趙光義,但已經(jīng)沒有足夠的力氣,于是身子一軟蹲下,也可能是倒下或趴下,手里還拿著“柱斧”在地上痛苦地戳著,口中喊道:“好為之,好為之?!倍w光義驚慌離席起身,本能地躲避。
如果是這樣一種情形,趙匡胤在說“好為之”這句話的前面,篤定有一段趙氏兄弟間的談話。談話內(nèi)容會是什么呢?應(yīng)當(dāng)是趙光義請求趙匡胤死后將皇位傳給自己,當(dāng)然,這請求中帶著威逼。趙匡胤猶豫憤怒間,毒性發(fā)作,這一刻他感覺生命走到了盡頭,萬般悲憫無奈地說:你繼位吧,你好好做,好好干。
我要說的是,這一幕并非是空穴來風(fēng)的主觀臆想。從“斧聲燭影”事件前后,就可以得到一些依據(jù)。
首先說說趙光義,他在開封府擔(dān)任府尹,長達(dá)16年。在這期間,他培養(yǎng)了自己的大批黨羽。在他的旗下,有精通吏術(shù)的宋琪、有能言善辯的程羽、有文武雙全的賈琰,可以說是人才濟(jì)濟(jì)。而且趙光義本人禮賢下士,善于交友,情商和智商都很高。所以他的勢力不僅大,而且在朝中根深蒂固。
到了開寶九年(公元976年)三月的時候,朝中的群臣爆發(fā)了“遷都之爭”。趙匡胤認(rèn)為以開封作為國都,地理位置雖然不錯,然而地勢不險,不易防守,容易四面受敵。于是有意遷都洛陽。雖然兩地各有利弊,但在趙匡胤看來,遷都洛陽是利大于弊。
大臣們對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譬如鐵騎左右?guī)贾笓]使李懷忠就認(rèn)為:開封得運河漕運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從江淮運來百萬斛米供給京師數(shù)十萬軍隊。而且東京根基已固,不能動搖。
趙匡胤卻不聽從,他認(rèn)為開封城中所需物資全仗水路由外地運送,萬一開封被圍,后果難以想象。
看起來,趙匡胤已經(jīng)下了決心遷都。而這時候,也反對遷都的趙光義說了一句微言大義的話:“在德不在險。”
叫人意想不到的是,趙匡胤聽了這句以后,默然無語。等到趙光義出殿后,他居然對左右大臣說:“晉王的話不錯,然而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盡敝。”于是,遷都計劃沒有施行。趙光義一句話就能說動趙匡胤,是他在趙匡胤心目中的地位極重極高,還是這句話本身就含義深刻,合情合理呢?兩方面原因都有。
我們來看看“在德不在險”這句話的出處——此語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為戰(zhàn)國時著名軍事家吳起的重要觀點。
據(jù)《史記》載:有一次,魏武侯攜吳起乘船渡河。行至中流,魏武侯一邊欣賞著兩岸險峻山峰一邊說:“多么堅固美好的山河呀!這不正是魏國得以鞏固的根本嗎!”
吳起立即回答說:“國家政權(quán)鞏固與否,其根本原因在于施德政而不在于天險屏障。古代的三苗王國左洞庭(即洞庭湖)右彭蠡(即鄱陽湖),但因為他不修德義,而被夏禹所滅;夏桀的都城左河濟(jì)(河指黃河,濟(jì)指濟(jì)水),右泰華,伊闕(春秋時周的關(guān)塞,地勢險要,在今河南洛陽南)在其南,羊腸(即羊腸坂,在山西境內(nèi))在其北,可謂固若金湯,但由于他實行暴政,被商湯所取代;殷紂王所居的國都左孟門(即孟門山,在太行山東),右太行(即太行山),常山(即恒山,在山東境內(nèi))在其北,大河(即黃河)經(jīng)其南,但因為他為政殘暴,而被周武王所殺。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人們都會成為您的敵人?!蔽何浜盥犃藚瞧鸬囊环挘指袊@。
由此可見,趙光義的“在德不在險”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他說出這樣一句話,倒不是為趙匡胤著想,而是出于自己的憂慮。因為一旦遷都,他的勢力肯定就會被削弱。不管趙匡胤遷都是否有這個目的和深意,他都會對此憂慮。他要保持住自己的勢力,這說明他有繼位當(dāng)皇帝的野心。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事實上,在“遷都之爭”6個月后,這位趙光義就由晉王變成了皇帝。這就要說到“斧聲燭影”事件之后發(fā)生的事情——
據(jù)《續(xù)資治通鑒.卷八》記載: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趙光義告辭兄長回去后,到了凌晨,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趙德芳入宮,而王繼恩卻去了開封府請趙光義。到了地方,看見程德玄站在府門外。這又是一個疑點。注意時間,此時是凌晨,程德玄怎會站在開封府門外?他顯然是在等什么人的到來。有一點必須說明,程德玄是趙光義的心腹,他精通醫(yī)術(shù)。
王繼恩看到程德玄后,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接著二人對話——
王繼恩問:“你怎會在這里?”
程德玄答:“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在我家大門口喚我出去,說是晉王召見,但我出門一看,沒人。反復(fù)三次,確實沒人。我擔(dān)心晉王生病,就來開封府探視,剛到門口,就瞅見您了?!?/p>
請?zhí)貏e注意這兩句對話,程德玄說:“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在我家大門口喚我出去?!比欢又终f,沒看到呼喚的人。那么,這個“人”是否存在,只有程德玄自己最清楚。二人這番對白,想表明的是,雙方只是偶遇,而非事先約定。欲蓋彌彰。這里有一種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趙光義早就收買了王繼恩。雖然宋朝沒有宦官干政的現(xiàn)象,但這并不能低估宦官的身份。趙光義素來與內(nèi)侍大臣關(guān)系密切,而王繼恩是個審時度勢的人,在儲君的候選人中,他知道趙光義的實力是超強的。如果他幫助趙光義,便有機會獲得擁立之功。所以,他違背宋皇后的懿旨,直奔開封府。
王繼恩和程德玄念完臺詞后,一同進(jìn)入開封府,去見趙光義。此時又出現(xiàn)一個極大的疑點——凌晨時分,趙光義居然還未就寢。這無疑說明他在等待大事的來臨。他聽說兄長趙匡胤暴亡,立刻作驚異狀,猶豫著不肯前往皇宮,提出要和家人商議。如此緊要的大事,又是危急關(guān)頭,和家人商量什么呢?家人又不能參與朝政。很明顯,趙光義在作秀,他邊說邊走進(jìn)內(nèi)室。
這時候王繼恩著急了,他說了一句話:“時間久了,恐怕被別人搶了?!边@句話完全暴露了實情。“時間久了”是指什么?宋皇后派他出宮,久不見他回,必定派其他人去召皇子趙德芳。其次,“恐怕被別人搶了”,這個“別人”是誰,“搶”什么?這個關(guān)頭,王繼恩口中的“別人”除了趙德芳還會有誰呢?除了“皇位”還有什么可以搶的呢?
再次,“搶”的意思就是奪,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表明,趙光義早有奪取皇位的野心和計劃。這句話,也可以進(jìn)一步推斷,王繼恩是趙光義在宮中的耳目,早已被收買。此刻他唯恐生米煮不成熟飯。
同時,王繼恩這句話也透露了另一個事實——據(jù)《宋史?程德玄傳》記載,王繼恩是帶著宋太祖的遺詔來找宋光義的。這顯然是個漏洞,如果是這樣,王繼恩就不會說出“時間久了,恐怕被別人搶了”的話了。關(guān)于這一點,在司馬光的《涑水紀(jì)聞》中,也只說是王繼恩自己決定去找晉王的,沒有提到遺詔一說。
在王繼恩的催促下,趙光義等三人冒著風(fēng)雪趕往宮中。到了皇宮殿門外,王繼恩請趙光義在外稍候,自己去通報。程德玄卻主張直接進(jìn)去,不用等候。說完就與趙光義一同闖入殿內(nèi)。
宋皇后得知王繼恩回來了,開口問:“德芳來了嗎?”
王繼恩回稟:“晉王到了?!?/p>
宋皇后暈眩。此刻,趙光義已出現(xiàn)在她跟前。25歲的宋皇后,雖然是個年輕的皇后,但出身名門,位主中宮,多少了解一些政事,心里知道,一切都完了。她哭著對趙光義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边@句哭訴中有一個頂要緊的詞——“官家”。這個詞取義于“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是五代到宋朝對皇帝的稱呼。“三皇”是指伏羲、女媧、炎帝,“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宋皇后這樣說,就是承認(rèn)趙光義做皇帝了。
趙光義什么反應(yīng)?他故作悲傷,淚流滿面地說:“共保富貴,不用擔(dān)心?!?/p>
至此,趙光義搶在侄子趙德芳之前登基為帝。而太祖之死,蹊蹺離奇。從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另外幾個疑點,和趙光義登基后的一系列舉措,都不能不讓人猜測和推斷,所謂“斧聲燭影”之謎,就是趙光義精心策劃毒死兄長趙匡胤的一樁謀殺案。
疑點一,既然趙光義已經(jīng)買通了宦官王繼恩,為何又要程德玄在府門外等候?是為了和王繼恩接頭嗎?不,他另有打算。我們知道,這個程德玄是精通醫(yī)術(shù)的,趙光義毒殺趙匡胤離開宮中時,趙匡胤即便毒性已發(fā)作,但還沒有咽氣。因此,趙光義必須保證萬無一失,一旦趙匡胤不死,他還可以帶上程德玄前去,以醫(yī)治為名再次下手。
疑點二,趙匡胤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并且屏退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
為什么突然召趙光義,這一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果可以推測,那么有一種可能——不是趙匡胤夜里召趙光義入宮,而是趙光義主動求見,才應(yīng)召前去。這時候,他剛從洛陽回來,便開始實施他的謀殺計劃。他攜帶準(zhǔn)備好的毒藥到了宮中,在對飲中趁機將毒藥投到趙匡胤的酒中。趙匡胤之所以屏退左右侍從,并非是要和趙光義獨飲,而是有重大秘事要和趙光義交談,這個秘事,最大的可能就是誰來繼承自己的皇位。
再看趙匡胤死后,趙光義的一系列舉措。
舉措一:是我們熟悉的“金匱之盟”。太宗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趙光義為了顯示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便拋出其母杜太后的遺命——在杜太后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自己的遺命。據(jù)說當(dāng)時太祖也在場,杜太后問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和福蔭。杜太后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dāng)汲取教訓(xùn),他日帝位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于德詔,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
太祖聽完這番話,哭泣叩拜。杜太后便讓趙普將自己的遺命寫為誓書,藏于金匱之中。
這個“金匱之盟”,年代久遠(yuǎn),充滿迷霧。兄死弟及皇位并沒有先例,趙光義當(dāng)皇帝名不正,言不順。然而,他既然當(dāng)了皇帝,也就掌握了纂寫歷史和引導(dǎo)輿論的權(quán)利。因此,所謂的“金匱之盟”,很有可能是趙光義的杜撰。
再看后面的舉措,更加深了關(guān)于這一點的推測。
舉措二:趙光義一即位,立即詔趙普入朝,任命趙普為太子太保,在京師供職。
舉措三:趙光義即位為宋太宗后,先是大赦天下,以弟弟趙廷美(即趙光美,為避諱改名為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宋太祖和趙廷美的子女,均與趙光義的子女并稱為皇子皇女。宋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也都加官晉爵。顯然,這是在剛剛登基、根基還不穩(wěn)的情況下,所做出的安撫人心、消除動蕩之舉。
舉措四:一即位就迫不及待地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而根據(jù)慣例,新皇帝即位,都是次年才改用新年號紀(jì)年。為什么宋太宗打破常規(guī),將只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興國元年呢?這越發(fā)說明他心懷鬼胎,要搶先為自己“正名”,以期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既成事實。
此外,關(guān)于“斧聲燭影”中,趙光義毒殺兄長趙匡胤的動機問題,有一種觀點,認(rèn)為趙光義并不是因為奪取皇位而殺死趙匡胤的,而是另有原因——為了花蕊夫人費氏。這位花蕊夫人是后蜀后主孟昶寵妃,精通詩詞,才貌兼?zhèn)?。后蜀被宋滅后,孟昶與花蕊夫人都被俘虜,押送到開封拜見宋太祖。七天后,孟昶暴斃,有些史家認(rèn)為是被宋太祖毒死。宋太祖趁機將孤苦無依的花蕊夫人收入宮中。因為久聞花蕊夫人才名,宋太祖要她即席吟詩?;ㄈ锓蛉顺了计蹋鞯溃骸熬醭巧蠘浣灯?,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鳖H有骨氣。反而讓宋太祖大為傾倒,封花蕊夫人做了妃子。
花蕊夫人入宋宮但不忘故主,繪孟昶畫像私掛奉祀。每當(dāng)夜深人靜的時候,就拿出孟后主的畫像流淚訴說思念之情。此事被宋太祖入宮看見追問,花蕊夫人急中生智說:“所掛張仙,送子之神,蜀人皆知?!彼翁孢@才未追究。不久,這張仙送子的畫像從禁中傳出,連民間婦女要想生兒抱子的,也畫一軸張仙,香花頂禮,至今不衰。
趙匡胤迷戀花蕊夫人費氏,從而懈怠政務(wù)。趙光義多次向趙匡胤進(jìn)諫,而趙匡胤置若罔聞。于是,趙光義在隨趙匡胤到后苑騎獵,花蕊夫人侍駕隨行時,趙光義引矢瞄準(zhǔn)走獸,突然回弓引滿而射,花蕊夫人一聲慘叫,當(dāng)場斃命。
所以,趙光義在宮中調(diào)戲花蕊夫人,被哥哥趙匡胤發(fā)現(xiàn),于是提起斧頭將之砍死的說法不可信。
因此,如果撲朔迷離的“斧聲燭影”的事件,就是趙光義毒殺趙匡胤,那么,就只存在一個動機——趙光義要奪取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