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三國良史 說了一句謊話讓殺父仇人諸葛亮含冤至今

2017-02-28 17:42:0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馬謖失街亭,被諸葛亮所殺,陳壽的父親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處以髠刑,郁郁而終。于是,陳壽在為諸葛亮作傳時,便說他無將才,軍事上不行,而

馬謖失街亭,被諸葛亮所殺,陳壽的父親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處以髠刑,郁郁而終。于是,陳壽在為諸葛亮作傳時,便說他無將才,軍事上不行,而且批評諸葛瞻死讀書,沒有真才實學,名不符實。

諸葛亮是他殺父仇人,

史家,最高的品格和精神境界,是秉筆直書,實錄真相。歷史上,這種直書和實錄的精神品格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歷史上,陳壽的“良史之才”也曾得到多數(shù)史家的認可,他撰寫的《三國志》,在一些人看來,直逼司馬遷的《史記》,超過了班固的《漢書》。

但是,有些做法似乎也讓這位“良史”蒙羞。有兩件不太“光彩”的事,都見于《晉書·陳壽傳》。一件是陳壽曾找到丁儀的兒子,對他說,你如果能帶著千斛米來見我,我可以作一篇贊美你父親的傳記。一斛等于一石,即十斗,一百二十斤,千斛就是十二萬斤,不是個小數(shù)目,丁子拒絕了他的要求,他居然真就沒有為丁氏兄弟立傳。

丁儀是曹魏時期的名士,有才學,詩也寫得好,曹操很想把女兒嫁給他,但由于曹丕的反對,這門親事最終未成,事后曹操還有些后悔。丁儀還有個兄弟丁廙,他們與曹植走得很近,常與楊修在曹操面前為曹植說好話,主張立曹植為太子。曹操死后,曹丕繼任為魏王,丁儀一家遂被滿門抄斬。但如果不作傳是因為不賄賂,這絕非“良史”應有的態(tài)度。

另一件事關系到諸葛亮。陳壽的父親在馬謖手下任參軍,馬謖失街亭,被諸葛亮所殺,陳壽的父親也因此受到牽連,被處以髠刑,即剃去頭發(fā),貌似對人是一種羞辱,使得陳壽心生芥蒂。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又不大看得起陳壽,于是,陳壽在為諸葛亮作傳時,便說他無將才,軍事上不行,而且批評諸葛瞻死讀書,沒有真才實學,名不符實。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引發(fā)諸葛亮才能高低之爭的始作俑者,其言一出,立刻就引起了爭論。與陳壽幾乎同時代的郭沖就曾駁斥了與陳壽類似的說法。

陳壽以曲筆書寫歷史的另一手段是“諱敗夸勝”,報喜不報憂,只講成績,不講問題。在魏晉與蜀漢的兵爭中,魏晉勝則直書,魏晉敗則不書,反過來,蜀漢敗則大書特書,蜀漢勝則不書或少書。倒是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近四百字,將諸葛亮如何尋找戰(zhàn)機,司馬懿如何臨陣避戰(zhàn),乃至諸將譏笑他“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他仍猶豫不決,終至大敗的詳情,翔實地記錄下來,成為正文絕妙的補充。

陳壽本蜀人,與其父兩代仕于蜀漢,但他撰寫《三國志》時,卻處處以曲筆回護曹氏與司馬氏“偉、光、正”的形象,甚至罔顧事實,不以“實錄直書”敘事著史。這對史家來說畢竟是不可原諒的,也是正直而有良知的史家不肯做的,不能為政治的淫威而丟棄史家的良知和責任。在這個意義上,《三國志》的寫作恰恰成了著史為政治服務的先例。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