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大曝光 秦朝橫掃六國的軍隊武器裝備

2017-02-28 17:43:4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秦朝橫掃六國的軍隊武器是什么呢?值得一提的是秦軍隊中弓的裝備量很少,在部隊中幾乎可以認為是沒有,而只裝備了生產(chǎn)比弓復雜的各種弩機!

秦朝橫掃六國的軍隊武器是什么呢?值得一提的是秦軍隊中弓的裝備量很少,在部隊中幾乎可以認為是沒有,而只裝備了生產(chǎn)比弓復雜的各種弩機!這點足以說明了秦軍的戰(zhàn)備充足,生產(chǎn)力強大,更能說明秦軍在戰(zhàn)術上高度重視團體配合和遠程打擊!

秦軍的鐵兵器則遠不如關東各國發(fā)達。統(tǒng)一之后,既繳獲丁關東大量鐵兵器,又接收了中原冶鐵技術,因而加快了向鐵兵器的過渡。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就在完成統(tǒng)一六國的當年,秦始里下了一道銷毀兵器的命令,“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金人十二,重各干石”。這是我國歷史上大規(guī)模銷毀武器的空前記錄。這次銷毀的都是銅兵器。為什么要把這么多的青銅兵器銷毀呢?其直接目的就是禁止民間私藏武器,防止人民和六國殘余勢力起來造反,同時也表明,已有較多的鐵制武器裝備部隊,所以才有可能把多余的銅制兵器銷毀。但是,從青銅武器向鐵兵器過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在秦代僅僅是加速,而不是完成。因此,秦軍武器裝備顯示了新舊結合、新舊交替的歷史持點,并表現(xiàn)在下述三個方面:

1、裝備有大量先進的遠射武器。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出土情況表明,不論步兵、騎兵或車兵,都裝備有大量的弓、弩、箭。規(guī)模宏大的一號俑坑,每個步兵都“背負矢箙,手持弓努”;二號俑坑還專門有一個弩兵隊列。騎兵的武器不是刀、劍、矛,而是“一手牽馬疆,一手作提弓狀”,“配備的都是弓箭”。戰(zhàn)車上的甲士,既持子、戈,同時“亦備有弓箭”。這些情況說明,弓、弩、箭是秦軍最主要的武器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出土的弓弩分大小兩種,小者射程為150米,大者可達900米,比戰(zhàn)國時著名的韓弩六百步抑或過之。

大等的弓干長176.1厘米,徑4.5厘米,弦長140厘米,比《考工記》中的有關規(guī)定(上、中、下三種弓,弓干長分別合今152.5、145,5、138.6厘米)有很大突破和發(fā)展,比戰(zhàn)國末楚弓的弓干長(160厘米)也有提高。出土的秦弩機與戰(zhàn)國中期的楚弩機相比,弩臂由51.8厘米增至肋厘米,懸刀有所增長,望山與弦牙距也有所加寬。出土的數(shù)以萬計的銅鏃,除有一支雙翼鏃外,其余都是三棱鏃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演化的三出刃鏃。這是戰(zhàn)國末最盛行的類型,其特點是飛行中穩(wěn)定,方向性和瞄準性較好。還有一種特大的鏃,長達4l厘米,重約100克,是專門用于強弩的。經(jīng)過化驗分析,秦骸的含鉛量高達7.71%,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有毒“彈頭”。由此可知,秦軍所裝備的弓、管、箭都是當時最先進的遠射武器,是構成秦軍強大戰(zhàn)斗力的重要因素。

2、裝備有大量銅制的近戰(zhàn)武器。

從秦誦坑的出土情況看,秦軍的近戰(zhàn)武器有長柄的戈、矛、戟、短柄的彎刀和劍,還有某些過了時的鏢、鉞等等。其中戈、矛、戟、劍是當時流行的武器,鈹,彎刀是歷史上新近發(fā)現(xiàn)。鈹?shù)氖缀蛣ο嗨?,長約30厘米,裝有長約3米的柄,是一種銳利的刺殺兵器。彎刀形如彎月,齊頭無鋒,兩面有刃,是一種砍、鉤兩用的兵器。上述兵器雖然都是銅制的,但在形制上有很大創(chuàng)新,表現(xiàn)了青銅武器的高度發(fā)展。

如,殷周以來的矛頭多為柳葉形或長三角形,有較長的簡形附以環(huán)紐,而出土的秦矛則刃體趨向寬而直,變短并附孔以固膠,通體長度穩(wěn)定在15厘米左右。據(jù)《考工記》所載,最長的夷矛不過三尋,約合今5.54米,而出土的步兵秦矛有的長達6.3米,這是因為步兵用矛遠比車兵便利,所以出現(xiàn)了特殊的長矛。春秋時代的劍,一般長30厘米左右,戰(zhàn)國時發(fā)展到六七十厘米,而出土的三把秦劍,分別為81、89、91.3厘米,可見劍己由衛(wèi)體武器和表示身份的象征物發(fā)展為近戰(zhàn)格斗的重要武器之一。

3、裝備有堅實精密的金屬盔甲。

在春秋以前戰(zhàn)士的護體設備主要是皮甲,戰(zhàn)國時雖然出現(xiàn)了鐵甲,但皮甲仍是重要的裝備?!盾髯印ぷh兵》中就有“楚人鮫革,犀皮以為甲”的說法,表明戰(zhàn)國末朗楚軍仍以皮甲為主。

相比之下,秦軍的裝備則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從秦捅坑出土的陶質模擬品看,全部都是金屬札葉制成的合甲,品類完備,制作精密。甲衣由前甲(護胸腹)、后甲(護背腰)、披膊(肩甲)、盆領(護頸項)、臂甲(護臂)和手甲(護手)等部分組成,并因兵種、身份、戰(zhàn)斗需要的不同而各有不同。步兵的前胸、后背和肩部易受傷害,其甲衣多由前甲、后甲和披膊等三部分合成。騎兵必須便于騎射,其甲衣比較短小,長僅及腹,沒有披膊。車御的臂、手、頸易受攻擊,其甲衣不僅有前甲、后甲,還有臂甲、手甲甚至盆領。將、佐的甲衣則十分講究,是革、札結合的花甲,其胸、背、肩部分為皮革;腹及后腰的中心部分是金屬小札葉;前甲呈倒三角形,長垂膝間;后甲平直齊腰。秦捅坑沒有出土盔、盾,但據(jù)古文獻的記載,秦軍早就有盔、盾裝備。

修復后的石胄、石鎧甲。一領鎧甲由600余片甲片制成,石鎧甲為冥器,但可見當時金屬鎧甲形狀

秦朝統(tǒng)一后的武器裝備,最主要的是由原來的以銅兵器為主的時代,加速了向以鐵兵器為主的時代過渡。早在戰(zhàn)國后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鐵兵器已經(jīng)登上歷史的舞臺,在中原各主要諸侯國的部隊已較多地使用鐵戟、鐵矛、鐵刀、鐵劍、鐵杖、鐵甲、鐵匕首等新式武器裝備,開始漸漸取代青銅武器。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