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三只手”為何成為了小偷的代名詞

2017-03-05 08:10:2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我想很多人都有過被偷的經(jīng)歷,每當(dāng)這個時候恨不得把小偷的親戚都問候一遍也不解恨。小偷的存在由來已久,歷史是對于小偷得別稱也有很多。“

我想很多人都有過被偷的經(jīng)歷,每當(dāng)這個時候恨不得把小偷的親戚都問候一遍也不解恨。小偷的存在由來已久,歷史是對于小偷得別稱也有很多?!叭皇帧本褪侨藗冏钍煜さ囊粋€,可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難道最早的小偷是三只手?

人們習(xí)慣上稱小偷為“三只手”

一般觀點認(rèn)為,“三只手”說法最早見于古羅馬劇作家普勞圖斯的著名喜劇《一壇黃金》。在該劇中,吝嗇鬼尤克里奧丟失了一壇金子,他要求奴才們伸出手來,讓他察查。但是仍沒有查到小偷,最后鬼尤克里氣急敗壞,竟要奴才伸出莫須有的“第三只手”來給他看。從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或有偷竊行為者的一個代名詞。

實際上,中國最早就存在“三只手”的說法了。傳說北宋年間,在東京有一個赫赫有名的神偷。他偷盜技法特別獨特,行竊從不用任何工具,只要他一挨你身,銀子就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了他的腰包。有一次,他為“同行”獻(xiàn)藝,為了顯示他技藝的高超,只見他雙手高舉,在眾目睽睽之下,挨近一人的身,就將他兜里的銀子掏了出來,好像身上還有一只手似的。在場的“同行”們驚嘆不已,佩服得五體投地,于是送他綽號“三只手”。“三只手”說法由此而來。

罵人為何用“狗腿子”

從前,有一個惡霸地主,他養(yǎng)了一個家奴,很壞。家奴又養(yǎng)了一條狗,也很壞。他們?nèi)齻€真是人仗狗勢又狗仗人勢,人們都很憤怒,背后叫他們惡主、惡奴、惡狗。

這天,他們又去辦壞事——偷爬人家小寡婦的墻頭,不小心惡霸地主摔斷了一條腿,疼得哇哇直叫。奴才一見更是心痛,就溜須說:“主子,截下我這條腿來給您老安上吧?!钡刂饕宦犘睦锖苁菢芬?,但還是說:“那你呢?”家奴回頭瞅見了那條惡狗,心中立時有了主意,回說:“我不會安一條狗腿嗎?”“那狗呢?”惡霸還記著惡狗對自己的功勞,還是疼愛地問。惡奴倒挺有辦法,眼皮一眨就說道:“咱給它安上條泥腿。”惡霸地主覺得這法子雖欠妥,但為了自己,也難得奴才一片孝心,就同意了。這樣,奴才將自己的一條腿截下給了主子,又截了條狗后腿安到自己身上,后用泥巴做了條后腿給狗安了上去。

從那往后,人們就管專愛吹拍主子的人叫“狗腿子”。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那些充當(dāng)狗腿子的角色,走路總是一踮一踮的,那可不是故意的,據(jù)說是那條狗腿和他本身那條腿不匹配而引起的后遺癥。

“走后門”從何說起呢?

現(xiàn)在,人們把不通過正當(dāng)手段,求人或行賄賂辦事的做法,叫做“走后門”。其實,走前門和走后門本沒有正當(dāng)與不正當(dāng)?shù)姆謩e,這里涉及的是一個引申義的問題。

那么,“走后門”這詞是怎么來的呢?

北宋的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繼位。在宋徽宗繼位的過程中,蔡京出了很大力氣。所以,徽宗一上臺便十分寵信蔡京,并任命他為相。蔡京辦事尚可,但是為人太苛刻,眼底下不能容人。比如說與自己政見不和的人,蔡京便想方設(shè)法打壓。蔡京當(dāng)政一段時間之后便引起朝野上下諸多不滿。滿朝文武更是牢騷滿腹,民間也有關(guān)于蔡京的一些丑聞,但是蔡京靠得是皇帝這棵大樹,旁人是撼動不得的。

告不倒歸告不倒,人們還是通過各種渠道表現(xiàn)蔡京這個人的賣官鬻爵、收受賄賂種種劣行。有一天,宋徽宗大宴群臣,一個在京城很有名的戲班便在宴會中上演了一出諷刺喜劇。其劇情大致情況是這樣的:一個大官坐在堂上審理各種案件。這時候來了一個和尚,他想離京出游。本來這事沒有什么不好辦的,蓋個官印就行了。但是當(dāng)大官見他的戒牒是元佑年間印發(fā)的,就當(dāng)場不允許其出城。(原來,蔡京在元佑年間很受當(dāng)時政敵的敵視,所以他對元佑年間的東西總是特別反感)。恰好這個時候來了報告事情的屬官:“今天國庫發(fā)下俸錢一千貫,都是元佑期間鑄造的銅錢,我們應(yīng)該怎么處理呢?”這個大官立即吩咐屬下:“那就從后門搬進來吧!”

從此,“走后門”就成了戲謔之語,意思是私底下徇私舞弊,通融辦理。

“眼中釘”

人們常用“眼中釘”來形容極為仇視的人。提起這個詞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故事。相傳在北宋真宗年間,當(dāng)朝宰相是奸佞小人丁謂,此人不學(xué)無術(shù),只知玩弄權(quán)術(shù),貪贓枉法,整日與太監(jiān)狼狽為奸,把持朝政。他的行為引起了當(dāng)朝老宰相寇準(zhǔn)的注意,但是寇準(zhǔn)并沒有抓住丁謂的把柄,只好在暗中一直調(diào)查他。丁謂自己也知道寇準(zhǔn)為官公正、剛正不阿,也怕自己所做的壞事被他發(fā)現(xiàn)。于是他就千方百計在皇上面前說寇準(zhǔn)的壞話,最終還是把寇準(zhǔn)排擠出了京城汴京。

丁謂的所作所為,不僅引起了當(dāng)朝許多正直大臣的嚴(yán)厲抨擊,就連民間的老百姓也十分痛恨這個贓官。人們所創(chuàng)的民謠中便有:“欲得天下寧,須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民謠中的“丁”當(dāng)然就是指丁謂。

于是,用來形容仇人的“眼中丁”逐漸流傳開來。后來,“丁”逐漸演變成“釘子”的“釘”。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