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古人打傘風(fēng)俗 傘在宋代已成談情說愛道具

2017-05-16 12:11:38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說到傘,有一個歇后語最為流行,叫“和尚打傘——無法(發(fā))無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除了僧人不蓄發(fā)和打傘會遮住天空的客觀事實外,就

說到傘,有一個歇后語最為流行,叫“和尚打傘——無法(發(fā))無天”。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說法,除了僧人不蓄發(fā)和打傘會遮住天空的客觀事實外,就是因為古代用傘有規(guī)制,包括和尚在內(nèi),是不能隨便打傘——稱為“華蓋”的傘曾是中國帝王和貴族的御用品。這個制度的出現(xiàn),與一個傳說有很大的關(guān)系。西晉崔豹《古今注·輿服》“華蓋”條中有這樣的說法:“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氣,金枝玉葉,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p>

《古今注》里所說的“華蓋”,實際上是一種傘狀的吉祥云。傘狀的五色祥云被認(rèn)為是上蒼顯靈,護(hù)佑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正因為這一傳說,后來作為天子的封建帝王,出行要乘華蓋車,撐華蓋,類似的“翠蓋”、“芝蓋”、“鳳蓋”、“鶴蓋”、“羅蓋”等,也都是高貴者的專用傘。但到先秦時還未出現(xiàn)“傘”這個字,傘具在當(dāng)時多稱為“蓋”?;实鄢鲂杏脗愠思橛靡夂蛽躏L(fēng)避雨、遮陽防曬外,還是皇權(quán)的象征,代表蔭庇天下黎民。帝王對傘的迷信,還與虞舜的傳說有關(guān)。《史記·五帝本紀(jì)》記載,虞舜是黃帝的八世孫,其父是個瞎子,人稱“瞽叟”。虞舜的母親死后,瞽叟再婚,生了兒子“象”。瞽叟偏愛象,想燒死虞舜,“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p>

虞舜借助“笠”逃出了火海。此笠系何物?有的譯為斗笠,其實不然。助虞舜逃生的笠應(yīng)該是一種叫“簦”(dēng)的雨具。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簦,笠蓋也。”意思是,簦是一種帶手柄的笠,不就是傘嗎?清文字訓(xùn)詁學(xué)家段玉裁就此注解:“笠而有柄如蓋也,即今之雨繖。”段注里又出現(xiàn)了一個古字“繖”,音讀sǎn。宋代官纂字書《類篇》稱,繖也寫作“傘”,傘即現(xiàn)代“傘”的繁體。

歷代用傘有何特殊規(guī)定?皇帝出行用“黃羅傘”“三公九卿”用黑傘“皂蓋”

皇帝所用“華蓋”,除了傳統(tǒng)的圓形外,還制作成方形,又稱“方傘”。帝王用傘在制作、用料上十分講究。《清會典圖錄·輿衛(wèi)·方傘》稱:“方繖,緞殊紅紫二色,皆方五尺,不施繡紋,四角出銅龍首,垂五彩流蘇,直柄,頂及柄尺寸,俱如九龍曲蓋之制?!睔v朝歷代對用傘都有嚴(yán)格規(guī)定,傘的質(zhì)料、色彩、尺寸等,就像頭上戴的烏紗、身上穿的朝服一樣,要區(qū)分官職大小和身份尊卑?!吨芏Y·春官》中“巾車”條規(guī)定,王及王后的車輦用“羽蓋”,即用漂亮的鳥羽裝飾的傘,罩在車上。漢代規(guī)定二千石以上的“三公九卿”可以用“皂蓋”,即用黑傘。

南北朝時,官儀用傘已有規(guī)定,帝王、貴族出行用“羅傘”;皇帝所用羅傘,都是黃色的,俗稱“黃羅傘”。在隋代,“紫蓋”是皇帝及三司以上官員專用傘,三品以上的官員可以用“青蓋”;官大的最多可撐8把,級別低的只能撐1把。宋代天子用傘是紅、黃二色,臣僚的傘是青色。宋真宗趙恒在位時曾禁民間用布帛傘。據(jù)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錄》記載,當(dāng)時京城汴梁有點身份的人都使用青涼繖,難分上下尊卑。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九月,趙恒規(guī)定:“惟許親王用之,余并禁止。”

為什么宋朝皇室強(qiáng)調(diào)用紅黃兩種傘?宋高承《事物紀(jì)原》是這樣解釋的:“今天子用紅黃二等,而庶僚通用青。其天子之以黃,蓋自秦漢黃屋左纛之制也?!薄包S屋左纛”是秦漢時天子專用車的款式,傘蓋用黃繒做里子。在明代,知府級別官員才有資格使用“青涼傘”。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出身貧寒,稱帝后卻極講等級,曾下旨禁民間使用上好絹帛做的“羅絹傘”。青涼傘曾是明代官場中人的追求。明《解慍編·諷諫》“青涼傘”條記載了當(dāng)時發(fā)生的一則冷笑話:有個叫劉子儀的人,因得不到提拔重用,稱病不出。有同僚前來看望他,他自稱是“虛熱上攻”。一名叫石文定的在座者戲稱:“只消一服清涼散即愈矣?!鼻鍥錾⒅C音“青涼傘”,一語雙關(guān)。

傘是何時走入尋常百姓家的?北宋時期傘已成為談情道具“把青涼傘兒,皆兩人同行”

傘在先秦時期是一種貴重用具,孔子當(dāng)年就為沒傘而尷尬。據(jù)《孔子家語·致思》,“孔子將行,雨,無蓋?!弊鳛楫?dāng)時有名的大學(xué)者,連把雨傘也沒有,門人建議孔子去向其弟子卜商(子夏)借把傘,但孔子擔(dān)心弟子不借,拒絕了,因為子夏太吝嗇。在傘沒有普及的年代,古人擋風(fēng)避雨使用什么物件?更多是蓑衣、斗笠(斗篷)一類雨具?!对娊?jīng)·小雅》中的《無羊》詩即稱:“爾牧來思,何蓑何笠。”從中可以看出,先秦時,人們外出放牧,防止下雨,是帶著蓑衣和斗笠的。

一直到唐宋時,蓑衣和斗笠仍是古人防風(fēng)避雨的主要用品。唐柳宗元《江雪》一詩中的名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的就是柳宗元當(dāng)年被貶到永州后,看到漁民穿蓑戴笠于下雪天在江邊釣魚的情景。宋蘇軾《漁父》詩中也稱:“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隨到處綠蓑衣?!睆奶K軾的詩中來看,做斗笠的材料不只是竹子,還有用蒲草編的,即所謂“蒻笠”。唐宋時期民間用傘逐漸放開,但只能使用紙傘。制作紙傘成為民間一種新興的手工業(yè),傘的一個別稱“高密侯”,就是因制傘發(fā)家而來。

據(jù)宋陶穀《清異錄》記載,南唐時,有個叫周則的人,以制造雨傘為業(yè)。他早年貧賤,后來卻大富大貴起來,南唐后主李煜戲問他怎么發(fā)達(dá)起來的,周則說,當(dāng)年為了有口飯吃,每天制兩把傘來賣,即所謂“臣急于米鹽,日造二傘貨之”。當(dāng)時正遇連月陰天,傘特別好賣,慢慢地日子就好過了。李煜聽罷說:“非我用卿而富貴,乃高密侯提攜而起家也?!币馑际?,原來不是我提拔你才富貴的,是傘讓你發(fā)家的。民間制傘所用紙,可不是普通的紙,而是一種“油紙”,就是涂抹上防水油脂的厚紙,“油蓋”、“油傘”等別稱皆因使用油紙而來。宋代陳師道在其《馬上口占呈立之》詩中即提到這種傘:“轉(zhuǎn)就鄰家借油蓋,始知公是最閑人?!?/p>

宋代民間制傘水平已很高,到明代更形成一門獨特的手藝。明代紙傘多使用“小皮紙”,明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造紙皮”條曾專門提到了這種紙:“芙蓉等皮造者,稱小皮紙,在江西則曰中夾紙?!埠陚闩c油扇,皆用小皮紙?!碑?dāng)時,民間最時尚的紙傘是一種用綠油紙制作的傘,亦稱“青涼傘”。這種傘曾是婚嫁風(fēng)俗中的一道風(fēng)景。

在現(xiàn)代,傘是談情說愛的極佳道具,在古代亦然。北宋時,有身份的媒婆都會打青涼傘。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條是這樣說的:“把青涼傘兒,皆兩人同行!”這是不是大有現(xiàn)代流行歌曲“我們倆一起拿著一把小雨傘”的意境?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