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西漢憑什么能喊出“犯我強漢者 雖遠必誅?”

2017-06-02 04:52:5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在中國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均是一代杰出帝王,但是這幾個朝代在歷史上的評價確各不相同。人們常以“暴秦”闡述秦朝的統(tǒng)治,以“

在中國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均是一代杰出帝王,但是這幾個朝代在歷史上的評價確各不相同。人們常以“暴秦”闡述秦朝的統(tǒng)治,以“強漢”概括兩漢的特點,以“盛唐”來盛贊唐朝的興盛。今天我們來看看他們之所以被這樣稱呼的原因,以及深層次的邏輯內(nèi)涵。

經(jīng)歷過商鞅變法的秦國,一躍變成軍事強國,尤其是軍功授爵制度的實施,整個國民經(jīng)濟圍繞軍事運轉,是最早期的軍國帝國主義的雛形。軍功授爵制度將軍功分為二十等,每一等軍功等于不同爵位,每個爵位跟土地、房子、女人、奴仆掛鉤,立下軍功獲得爵位,就能擁有這些,從而導致秦人勇于外戰(zhàn),由于秦國是以頭顱計軍功,所以史書上描寫的秦軍以腰系頭顱,迅猛殺敵的人形野獸的形象出現(xiàn)也就不足為怪了,畢竟,一個首級,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仆人一個。對于秦國軍人而言,敵人的首級等于真金白銀,小康生活。依靠強大的軍事和經(jīng)濟實力,才有了,秦始皇一統(tǒng)六合,并吞八荒,書同文,車同軌的歷史功績。秦朝的攻城和滅國戰(zhàn)爭,以殺對方的有生力量為主,即以殲滅和毀滅為核心要義。在史書上經(jīng)常會看到秦軍攻城,多為“破”和“屠”。其實破和屠在意思上差不太多,即攻入城池,自由行動,燒殺搶掠不禁止,跟后來的成吉思汗西征一路屠城差別不大。這或許也是秦朝被稱為“暴秦”的原因之一。

統(tǒng)一后,軍功授爵制度及法家的其他嚴刑酷法被完全的落實到被征服的東方六國。秦始皇不顧人民的承受能力,大量征發(fā)農(nóng)民服兵役、服徭役。修阿房宮、建驪山墓,工程極為巨大,據(jù)史書記載,僅此兩項就征發(fā)農(nóng)民70萬人。還有筑長城、開靈渠、修馳道、戍邊塞等,都是動則幾十萬人。秦朝全國人口2000萬人,每年服兵役、徭役者不下500萬人。“丁男被甲,丁女轉輸,苦不聊生”這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大亂之后,必要與民休息,才能天下大治。這是道家簡樸的治國理念。秦始皇并沒有明白這一點,最終在他死后,秦帝國毀在了秦二世胡亥的手中。之后,群雄并起,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進行了多年的爭奪戰(zhàn),劉邦最終勝利,建立漢朝。

劉邦及后代建立起來的兩漢,均被稱為“強漢”。西漢建立后,從劉邦到漢武帝早期,在治國理念上一直奉行的是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休養(yǎng)生息,積攢實力。文景之治后,國庫豐盈的程度甚至需要發(fā)明一個成語來形容:貫朽粟陳。意思是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吃不下的糧食都爛掉了。府庫里的銅錢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錢的繩子都爛了。

在軍事上,漢承秦制,繼承和發(fā)揚了軍功授爵制度,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設置中央軍和地方部隊兩種,中央軍以北軍和南軍為主,中尉為統(tǒng)帥,地方以郡兵為主,每年郡兵輪流進京宿衛(wèi),或去邊地打仗。中央和地方每年都有考核,并且郡兵每年在農(nóng)閑的時候必須集訓。應該說,漢軍也是軍國一體的典型表現(xiàn)。

在兩漢時期,依托漢軍的強大攻擊力,曾經(jīng)橫行歐洲,大敗十三國聯(lián)軍,滅亡西羅馬帝國的匈奴人,就是被漢軍打過去的。漢軍是一支將游牧民族的野蠻精神與漢朝人的戰(zhàn)術紀律發(fā)揮到極致的一支軍隊。嚴酷的訓練和優(yōu)秀的將領造就了這支軍隊強大的戰(zhàn)斗力。在漢朝四百年的歷程中,即使是其處于統(tǒng)治末期,其軍隊依然保持著強大的戰(zhàn)斗力。追亡逐北,封狼居胥是漢朝的真實外交寫照。西漢名將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東漢班超帶36人平定西域,漢宣定胡碑所書“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無不昭示著烈烈漢風。此所以被稱為強漢也。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