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明朝鄭和下西洋時為何要載一船老婆婆出海?

2017-07-12 08:57:44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明成祖朱隸以靖難起家,為了確立自己即位的正統(tǒng)性,自永樂三年起,派三寶太監(jiān)鄭和率領船隊六次出使西洋(第七次乃在明宣宗宣德年間),所歷三

明成祖朱隸以靖難起家,為了確立自己即位的正統(tǒng)性,自永樂三年起,派三寶太監(jiān)鄭和率領船隊六次出使西洋(第七次乃在明宣宗宣德年間),所歷三十余國,成為明代初期,與編纂《永樂大典》同樣成為永樂年間的盛事。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一般有27000人)、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他們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編成,狀態(tài)有如現(xiàn)代航空母艦編隊,當中主要有寶船(即是旗艦)、馬船、糧船、坐船、戰(zhàn)船、水船。船隊間會配有交通艇、音響信號、旗幟等裝備用以聯(lián)系:「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務在前后相繼,左右相挽,不致疏虞。」另外當時船隊已懂得「牽星術」,將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精確測定船位和航向。

在古代,人類地理知識有限,大航海一向是冒險行為,尤其指揮龐大數(shù)目的航程,海上風險也極多,所以鄭和每次下西洋準備相當充足,甚至不理會「有女同行,航行不利」的忌諱,鄭和特別造艘小船,載著幾十個老婆婆。

在古時航海,除了客船之外,運兵運貨的船只,都不允許女性上船的,認為會對航海不利。但鄭和卻不理會,反其道而行,皆因這班婆婆,專門做針線工作,為官兵補衣服。

所謂「小數(shù)怕長計」,一個龐大船隊航行需要龐大物資。鄭和計過數(shù),在當時,官員等一般所穿的是布襪、布鞋,一雙鞋穿不到一個月就需縫補。要是航行期間,沒有婦女為他們制作和縫補,那么出海時,準備一船二十萬對鞋及襪,載滿幾只船,也不夠穿用。所以,鄭和特別請來「慈母手中線」。至于懂得修補的女性當中,為什么會選擇婆婆,皆因要減低「男女之事」出事的風險。

另外,除了縫補婆婆,船上還帶了兩名穩(wěn)婆(接生婆)。據了解,鄭和每到一處,總要設帳施診給藥,教一些土著如何接生,因為當時落后地區(qū)婦女,生孩子要割臍帶,總會用銳利碎石,碎石帶有不明物質,很多時都令婦女破傷風,容易致死。

另外,鄭和還請了幾名農夫。他們確實與航行有莫大關系。因為古時農民總要觀察氣候的變化來保障生產,他們都較其他人,能夠掌握天氣云霧風雨變化,預測到何時刮風,何時下雨,準確十有八九。鄭和對農夫的觀察氣象的能力相當敬佩。事實上,他們航行的沿海常有颶風,只要被農夫們觀察到預兆,鄭和就能帶領船隊率先駛到避風港避險。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