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揭秘除夕夜包餃子的民俗究竟是出自何處?

2017-07-12 10:13:04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春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年年過是自然的事,可為何餃子也要年年吃呢?去源遠流長的面食奇苑探究探究,看看史料和民間傳說對餃子的來歷是如何

春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年年過是自然的事,可為何餃子也要年年吃呢?去源遠流長的面食奇苑探究探究,看看史料和民間傳說對餃子的來歷是如何說的。餃子淵源流傳最廣的兩種說法為“張仲景說”和“李世民說”。

“水餃耳,即段成式食品,湯中牢丸,或謂粉角,北方人讀角為嬌,因呼餃餌,偽為餃兒?!憋溩釉谥袊糯泻芏嗝利惖拿?,比如它在唐代時被稱為“湯中牢丸”;元代稱為“時羅角兒”;明末稱為“粉角”;清朝為“扁食”。

實際是源于古代的角子,且早在三國時期時,魏國人張揖著《廣雅》就有提到,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偃月形餛飩”.和南宋時的“燥肉雙下角子”發(fā)展演變而來,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餃子淵源流傳最廣的兩種說法為“張仲景說”和“李世民說”。

“張仲景說”即餃子源自“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相傳東漢時期張仲景長沙任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yī)病。有一年當?shù)匚烈呤⑿?,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人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xiāng),走到家鄉(xiāng)白河岸邊那天正好是冬至,見不少百姓饑寒交迫,耳朵都凍得潰爛了。

當?shù)禺敃r還傷寒流行,病死的人甚多。于是在南陽東關,張仲景命弟子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一鍋同煮,熟后撈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制成“祛寒嬌耳湯”,人們服用兩只嬌耳一碗湯,一直從冬至吃到除夕,既抵御了傷寒,又治好了凍耳。

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并在每年的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李世民說”,相傳是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膩,令廚師在肉中加菜,結果炸、氽不能成型,廚師靈機一動用面皮包住水煮,唐太宗吃時問此為何物,廚師答曰用面皮包的丸子,這樣做牢固,叫“牢丸”,贏得唐太宗的連聲稱贊,從而“牢丸”也成為重大節(jié)慶的標志性食品。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