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三國無間道:那些罵人刀刀見血的三國英雄們

2016-05-30 11:23:1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君子動口不動手”。本來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與別人發(fā)生爭執(zhí)時,最好是動口擺事實,講道理,而不要動手爭斗廝打。然而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君子動口不動手”。本來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與別人發(fā)生爭執(zhí)時,最好是動口擺事實,講道理,而不要動手爭斗廝打。然而,古往今來,許多自認為君子的人竟把“動口”變成了罵人藝術,以至于有人發(fā)出“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會罵人的人的感嘆”。

把“動口”變成了罵人藝術的集大成者,應該非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莫屬。只要翻開這部書看一看,便隨處可見罵人的場景:武將們上陣打仗時大聲喝罵,可以提高士氣,激發(fā)斗志;文人們的“君子動口”既可以博采取樂,又可以搶占先機。因此,不論武將,還是文人,無不覺得張口罵人,其樂無窮。

在《三國演義》中,使用最多的罵人詞匯叫做“賊”,無論什么身份、多大年齡都能“適用”,農(nóng)民起義軍首領張角、張梁之流被官府罵為“黃巾賊”;貪官督郵被張飛罵作“害民賊”,而張飛因為一對大眼向外凸的很厲害而被呂布罵為“環(huán)眼賊”;投降曹操的文聘被劉備罵作“背主之賊”,而劉備本人,也曾被罵過“大耳賊”;即便是文人出身的諸葛亮也會罵人,他曾大罵王郎“蒼髯老賊”,一副文鄒鄒的腔調,融藝術性于痛罵之中,彰顯出南陽文人的高標。而“賊”中的高端者還是“國賊”,能夠有資格享受這樣“殊榮”的只有董卓、曹操二人。

其實,在《三國演義》中,許多人都會張口罵人,但也無不講究罵人藝術。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官府民間都重視門第出身,因此門第出身便成了罵人的一個絕佳素材。比如,小商販出身的劉備常被罵作“織席販履之徒”、“織席小兒”,而曾在鄉(xiāng)下住過的諸葛亮也常被人叫做“山野村夫”。鄧艾小時候是放牛娃,鐘會曾罵其“放犢小兒”,馬超領兵攻劉備時,張飛威風凜凜的殺上陣來,大吼一聲:“認得燕人張翼德否?”不料馬超一句罵人的話險些把張飛噎死:“吾家累世公侯,豈識村野匹夫?”馬超的這句話可謂罵出了精彩,罵出了水平。

被罵得最慘的是呂布。

這位被稱為“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三國第一名將因為投靠的主子太多,常被人罵作“家奴”,如袁術的大將李豐和呂布陣前相遇時曾罵:“呂布,背主家奴!”形容呂布最經(jīng)典的還是張飛那句“三姓家奴”,呂布本姓呂,后來認丁原作干爹,又認了董卓作老爸,可不就是“三姓”嗎?也難怪呂布一聽幾乎氣得吐血,拼命也要殺了張飛。

但是,縱觀一部《三國演義》,不難看到,最能罵人、也最會罵人的人無疑是被稱為一代梟雄的曹操?!度龂萘x》通過對曹操許多罵人情節(jié)的精彩描寫,刻畫了曹操的性格,豐富了曹操的形象,可謂傳神之至。曹操罵人既講究藝術,也講究策略,能抓住對方的弱點和要害,一針見血,一招制敵,讓對方?jīng)]有反駁和對罵的機會,可謂出口不凡,當之無愧是“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典范。

在《三國演義》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一章中,董卓被袁紹率領的天下十八路諸侯打敗后,無心戀戰(zhàn),從洛陽逃到了長安。曹操建議乘勝追擊,一舉滅掉董卓,卻遭到了袁紹等諸侯們的拒絕。看到大好機會將會錯失,曹操大怒罵道:“豎子不足與謀!”其實,“豎子”一詞,出自《史記·項羽本記》,原指男性勃起,后來演變?yōu)橥?、小子的代名詞,是對人的一種蔑稱。后來晉朝初年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登廣武山而嘆:“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边@里的“豎子”也是這個意思。曹操用“豎子”一詞來辱罵袁紹等天下諸侯,可謂是驚世駭俗!

在《三國演義》第十回“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一章中,曹操剿滅黃巾殘余勢力后,一時間威震山東,于是派人把父親曹嵩接過來享清福。徐州太守陶謙為了討好曹操,安排部將張闿一路護送。不想張闿起了歹心,搶了財物,殺了曹嵩。曹操得到消息后,率軍前來報仇,“身穿縞素”,“揚鞭大罵”陶謙:“老匹夫,殺吾父,尚敢亂言,誰當生擒老賊!”

“匹夫”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左傳·昭公六年》,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后來多指有勇無謀的人,或者是家伙、東西、無知識人的詈詞,含輕蔑意味。曹操不分青紅皂白、撒潑無賴似的把陶謙罵作老匹夫、老賊,陶謙的自尊心、顏面和斗志都遭受到了沉重打擊,甚至一度想“自縛往操營,任其剖割”。

其實,在這部古典名著中,罵人“匹夫”的人比比皆是,比如,諸葛亮痛罵王郎作“皓首匹夫”;張飛城下討戰(zhàn)被嚴顏一箭射中頭盔時也曾跺腳大罵“老匹夫,我要生吃你的肉”;嚴顏也不示弱,罵張飛“賊匹夫”;而后來被稱之為“武圣人”的關羽一天到晚更是“匹夫”二字不離口,他在過五關斬六將之時幾乎每到一關都要把那里的守將罵為“匹夫”。

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一章中,劉備干掉夏侯淵占領漢中后,氣急敗壞的曹操率軍前來報仇。兩軍對陣,劉備派義子劉封出馬。曹操破口大罵劉備:“賣履小兒,常使假子據(jù)敵!”而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玄德進位漢中王,云長攻拔襄陽郡”一章中,劉備自封為漢中王后,曹操知曉,非常生氣,不禁“大怒”,又罵劉備:“織席小兒,安敢如此!”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劉備出身低微,年輕時因為家貧,曾干過“販屨織席”的低賤職業(yè),這是出道后自稱漢景帝后裔的劉備,感到最沒面子、最無奈的傷心往事。曹操可不管什么江湖道義,他抓住劉備出身低微這件“短處”,三番兩次的揭劉備不太光彩的老底,不但把劉備罵了個狗血噴頭,同時也讓劉備在部下將士面前顏面掃地。

然而,從古至今,哪一個人不罵人,而哪一個人又沒有被人罵呢?一代梟雄曹操也概莫能外。他既把別人罵得狗血噴頭,也被別人罵得狗血噴頭。在《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一章中,曹操因為軍事生涯中僅有的幾次敗績就被張松涮了一把,曹操吹噓自己無敵于天下,張松輕描淡寫的說:“……松亦素知。昔日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zhàn)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于潼關,奪船避箭于渭水。此皆無敵于天下也。”曹操在濮陽中了陳宮的火攻之計,險些被燒死;在宛城誘奸了張繡的嬸嬸,張嘴上不說暗地里偷襲,差點把曹操亂刀分尸;在赤壁先是被周瑜火燒戰(zhàn)船,又在華容差點被關羽活捉;在潼關戰(zhàn)馬超被追得到處跑,為了不讓馬超的士兵認出來,不但把袍子扔了,連胡子也剃了。這些不光彩的往事被張松一一道來,無怪曹操火冒三丈,要殺張松。

就連曹操自為得意之作“官渡大戰(zhàn)”之前,袁紹的主簿陳琳曾作了一首討曹檄文,結果本來正在頭痛的曹操看后居然“驚出一身冷汗”,從而不覺“頭瘋頓愈”。這篇檄文究竟為什么有如此神奇功效?后來曹操破袁紹后抓住了陳琳,就質問他說:“何乃辱及祖父也?”這一問便讓人看出了端倪,原來陳琳這一篇檄文,不但罵了曹操自己,還罵了他的祖宗三代。

敢罵曹操三代的還有馬超。馬超因殺父之仇起兵攻曹,打到潼關時,守將曹洪奉了曹操嚴令,只守關,不出去交戰(zhàn),于是馬超在關下把曹操“三代毀罵”,結果曹洪大怒,沖下關去廝殺,卻中了馬超之計,丟了潼關。

當然,有的人說《三國演義》中最能罵人的人是諸葛亮,他不但平時經(jīng)常罵人,而且還能罵死人,可謂是三國的最高水平。

這說的是魏國軍師王朗隨曹真大軍去征討蜀漢,王朗在陣前得意洋洋的奉勸諸葛亮放下武器投降,沒想到遭到了諸葛亮的一番痛罵:“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茍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shù)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直罵得王朗氣血沖心,大叫一聲,跌下馬來死了。其實,看起來諸葛亮這一段痛罵可謂是指天劃地,蕩氣回腸,雖然罵得夠藝術,但卻是一種漫無邊際地泛泛之罵,算不得經(jīng)典之作。王朗之死的原因,主要的還是他老邁年高,心理脆弱,受不了一時刺激。當然,也不能排除他身患心臟病、高血壓等老年性疾病。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創(chuàng)始人,具有很高的文化底蘊;同時曹操又是太監(jiān)養(yǎng)子的后代,深受不良家風的熏陶,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風氣交織融會在一起,形成了曹操別具一格的罵人藝術。曹操罵人直擊要害,刀刀見血,剝皮脫骨,撕肝裂肺,令人不寒而栗。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