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唐代元宵節(jié)不是吃湯圓 而是吃面繭玩逐鼠游戲

2016-07-09 09:18:47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唐代流行的吃面繭風俗 吃湯圓,是現(xiàn)代元宵節(jié)的飲食主題。其實,在唐宋以前,湯圓并不是元宵節(jié)的必食之物,與中秋食月餅一樣,只是元代以后

唐代流行的吃面繭風俗

吃湯圓,是現(xiàn)代元宵節(jié)的飲食主題。其實,在唐宋以前,湯圓并不是元宵節(jié)的必食之物,與中秋食月餅一樣,只是元代以后才漸漸流行。

南朝時,元宵節(jié)流行吃粥,但這不是普通的白粥,而是放了油脂的膏粥。據(jù)南朝梁吳均《續(xù)齊諧記》所記吳縣張成遇蠶神的故事里,可以知道此俗源于祈蠶活動:吳縣張成,夜起,忽見一婦人,立于宅上南角,舉手招成。成即就之。婦人曰:此地是君家蠶室,我即是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祭我也,必當令君蠶桑百倍。言絕,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蠶。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

稍晚于吳均的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所記稍有不同,是吃豆粥(糜)。不論是膏粥,還是豆粥,可以肯定如今流行的吃湯圓食俗,在南北朝甚至到唐代都未流行。

唐代元宵節(jié)流行的是吃面繭,京城官宦之家最喜歡。這種食俗引入了盛行的占卜概念?!堕_元天寶遺事》探官條稱,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繭,以官位帖子,卜官位高下。或賭筵宴以為戲笑。

面繭里包入寫上官職的竹木簽,看誰能吃到,以測官場運氣。此俗一直到宋代都很流行,但又有新吃法。據(jù)宋呂原明《歲時雜記》稱,北宋都城汴京上元有吃面繭之俗,面繭做法是將肉餡或素餡塞進面團里,做成有餡的饅頭。南宋詩人萬里有一詩句反映了時人的繭占愿望: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

北宋年間,元宵節(jié)流行的食品中還有用糯米做的圓子,里面包糖,下沸水煮熟食用,這與今湯圓已無區(qū)別。

元宵節(jié)習俗之逐鼠

逐鼠是一項元宵活動,這項活動始于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yǎng)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基本概況

中國古俗中,正月十五還是個逐鼠的日子,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yǎng)蠶人家所說的。因此正月十五逐老鼠,這一習俗也主要盛行于古代南方盛產(chǎn)桑蠶的廣大地區(qū)。正月十五,冬日剛過,立春不久,此時老鼠開始活動,但行動遲緩,正是除鼠的好時機。然而古人迷信,認為老鼠是五谷神,不敢輕易得罪,但又擔憂老鼠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于是只能討好它。中國古俗中,正月十五還是個逐鼠的日子。

南朝梁吳均《續(xù)齊諧記》載:世人正月半做粥糜禱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則是為蠶逐鼠矣!正月十五,冬日剛過,立春不久,此時老鼠開始活動,但行動遲緩,正是除鼠的好時機。然而古人迷信,認為老鼠是五谷神,不敢輕易得罪,就在元宵節(jié)這天煮一鍋肉粥,放在老鼠時常出沒的地方,一邊放一邊嘴里還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吃了肉粥后再禍害莊稼就不得好死。

正月十五逐老鼠,這一習俗盛行于古代南方盛產(chǎn)桑蠶的廣大地區(qū)。這項活動始于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yǎng)蠶人家所說的。

具體做法

逐鼠在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舉行(元宵節(jié))。養(yǎng)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說這樣做,當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有些地方還有元宵節(jié)照鼠耗的逐鼠風俗,于逐老鼠的目的一樣。在湖南寧鄉(xiāng),元宵節(jié)晚上人們以香蘸茶油,點燃后插于屋內(nèi)各個角落,使老鼠不敢出洞耗糧毀物;有的地方還邊插香邊念咒語,把客蟲(老鼠)驅(qū)逐出屋?!肚G楚歲時記》則云: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先以楊柳插門,隨楊柳所指,仍以酒脯飲食乃至粥插箸而祭之。其用意亦是以之逐鼠護蠶。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