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明朝建造故宮時為何在天安門樹立華表?

2016-07-27 08:23:3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凡是到過天安門的,無不為門外門里的兩對華表所吸引。門外的那對華表上,龍盤于柱,橫云飄繞于端;華表頂端,雕刻著一尊蹲獸,面向?qū)m外,昂

凡是到過天安門的,無不為門外門里的兩對華表所吸引。門外的那對華表上,龍盤于柱,橫云飄繞于端;華表頂端,雕刻著一尊蹲獸,面向?qū)m外,昂首遠望。門里也有一對華表,所不同的是,其頂端的蹲獸,是面向?qū)m里注視。一里一外,在古代,這就是表示對君主的一種約束。華表到底蘊含著什么意義呢?這需要從華表的歷史說起。可以說,華表是一種傳統(tǒng)文化。

華表,是從上古時代謗木演化而來的。所謂謗木,亦稱誹謗木。據(jù)《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中說:“堯置敢諫之鼓,舜立誹謗之木?!币馑际钦f,唐堯時設(shè)置一種鼓,百姓如果看到堯有過失,就可擊鼓,使堯聽到后聽取百姓的“諫”(諫,是用語言糾正尊長的過失)。虞舜時在大街上樹立一根木頭,百姓如果見到舜有過失,可以在木上刻寫諫言。在古漢語中,誹謗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批評、指責(zé),是中性詞,無褒貶義;二是指說別人壞話,即所謂毀謗,在這個意義上是個貶義詞。謗木的“謗”,則是取其第一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誹謗”專指說別人壞話,應(yīng)用范圍縮小了。

這樣看來,華表最初不過是一種簡樸的樹立在地上的立木,其上端橫著一塊短木,名叫“桓(huan)木”,或稱為“和木” 、“表木”,或稱之為“和表”;用以納諫、裝飾、紀念,或起標志作用。它最早起源于堯舜時代,風(fēng)行于春秋。所謂“桓木”,《漢書》《尹賞傳》中云:“瘞(yi4)寺門桓東?!边@個“桓”,指的就是這種立木。所以又叫“和木”或“和表”者,據(jù)《漢書.注》曰:“陳、宋之俗言,桓聲如和,今猶謂之‘和表’”,由此,我們知道古時‘桓’與‘和’的地方話音相類。而且,我們知道在漢代之后,這種立木還仍延續(xù)著古音的名稱。

唐代為《漢書》作注解的顏師古說,“和表”,“即華表也”。其實,真正讓華表發(fā)生質(zhì)的演變,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它由木變石,從廣為民用到皇家獨享,由告示牌變成了帝王柱、皇權(quán)標。也就是說自秦始皇始,華表一般采用最堅硬的花崗石打造,頭上常盤踞雄獅,周身纏繞蟠龍,完全成了一種專制集權(quán)的象征。既然體現(xiàn)專制,人們怎敢非議?只能匍匐其下,三呼萬歲,惟命是從。

北京在明朝永樂年間成為京城之后,封建帝王在北京天安門樹立漢白玉的華表,主要是為了裝飾,當然也含有向古之賢君學(xué)習(xí)、聽取民意的意思。畢竟,從史料記載看,天安門里外的兩對華表上都雕有一只怪獸“犼”(hou)。天安門里華表上的犼朝北,叫“望君出”,意思是皇帝應(yīng)該經(jīng)常外出,體察民情。天安門外華表上的犼朝南,叫“望君歸”,是希望皇帝不要經(jīng)常在外游樂,以免延誤國事。不過,筆者想說,華表再美,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社會里,賦予它的內(nèi)在含義盡管大同小異,但實質(zhì)上能否真正得以實現(xiàn),就另當別論了。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