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行萬步真能帶來健康益處嗎 三種走路姿勢更傷害膝關節(jié)
經常散步或能產生很多健康益處,包括降低心臟病、2型糖尿病和抑郁癥的風險等,最重要的是,散步是免費的,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散步,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將其融入生活更加容易一些;我們經常會聽到,1萬步是人們每天需要散步的黃金數(shù)字,那么我們真的需要日行萬步嗎?和360常識網一起來看看吧。
日行萬步從何而來?
“萬步走”的概念最初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提出來的,并沒有真正的證據(jù)支持這一目標,相反,其卻成為了銷售計步器的一種營銷策略。直到進入21世紀,當2001年這一概念由澳大利亞健康促進的研究人員重新提出并審視時,研究人員才鼓勵人們更加活躍?;谝恍┮呀浄e累的研究證據(jù),包括澳大利亞指導方針在內的全球很多體育鍛煉指導方針都推薦人們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這相當于大多數(shù)日子里每天進行30分鐘多鍛煉,半小時的活動量相當于我們以適度的步數(shù)走3000-4000步。
在澳大利亞,平均每個成年人每天會走7400步,因此額外再走3000-4000步就能很快達到1萬步的目標。
并不能一刀切
當然了,有些人每天積累的步數(shù)要少得多,比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上班一族等,而有些人卻積累的更多,比如兒童、跑步者和一些藍領工人等,因此1萬步的目標或許并不適合所有人。設定一個較少步數(shù)的目標是可以的,只要每天嘗試增加3000-4000步,這意味著我們就能夠完成每天30分鐘的步行。
分析每日步數(shù)和健康效益的很多研究主要都是橫斷面的研究,這意味著其僅僅關注的是一個點/快照,并不是隨著時間推移來觀察步數(shù)的變化如何影響人群機體的健康;因此,我們所說的“反向因果關聯(lián)”(reverse causality)可能就會發(fā)生,因此相比每天更多步數(shù)來提高健康效益而言,更加健康也會讓我們步行更多。盡管如此,很多研究也發(fā)現(xiàn),更多步數(shù)與更好的健康后果直接相關。
多項研究表明,即使參與者步行不足1萬步,其健康狀況也會有所改善,比如一項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報告就指出,每天步行超過5000步的人群要比步行不足5000步的人群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低。另一項研究則表明,每天步行5000步的女性過重和高血壓的風險會明顯降低。
多多益善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走的越多越能改善機體的健康效益,2010年一項來自美國的研究報告指出,人群每天步行每增加1000步,其患代謝綜合征的風險就會降低10%。而2015年一項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表明,每天增加1000步會降低6%的全因過早死亡風險,每天步行至少1萬步的人群其過早死亡的風險會降低46%。
2017年一項來自澳大利亞的研究表明,步數(shù)越高的人群,其住院的時間越短;因此步數(shù)越多,其所帶來的健康效益似乎就越大。
更進一步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到,沒有任何公共衛(wèi)生指南是完全適合每個人的,公共衛(wèi)生的信息是針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盡管如此,我們也不應該低估簡單公共健康信息的力量,1萬步是一個很容易記住的目標,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衡量和評估其進展,我們可以使用活動跟蹤器等一些程序/工具來跟蹤每天走路的進度。
通過增加每天的步數(shù)來增加機體的活動水平是非常值得的,即使1萬步并不是正確的目標,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盡可能保持活躍,努力走1萬步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
三種走路姿勢更傷害膝關節(jié)
1. 駝背型
這類人不僅背部彎曲,連肩膀和脖子也習慣性地往前伸。現(xiàn)代人由于經常使用電腦,大部分時間身體都向前傾,時間長了,后背的肌肉就會變得僵硬,脊椎的S型隨之發(fā)生改變。為了支撐沉重的頭部重量,脖子及腰部便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久而久之容易導致肩膀酸痛、腰痛和大腿肌肉痛。
2. 反腰型
這種走姿乍看之下背脊挺得很直,顯得很有精神,但仔細觀察后就會發(fā)現(xiàn),這類人的腰部是朝后方反折的,這多是由于腹肌及背肌力量不平衡所致,常見于腹肌力量較為薄弱的女性。用這種方式走路,腰部容易產生沉重、疲勞感。
3. 螃蟹型
特點是走路時腿朝外彎,常見于腿部肌肉特別粗壯的男性及骨盆松弛的女性。這種走路方式一般與骨骼歪斜有關,時間長了容易導致膝蓋和髖關節(jié)疼痛。因此,這類人走路時應盡量讓腳尖朝前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