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陶希圣是北大的大神 抗戰(zhàn)后為何主張對日言和?

2016-12-04 10:13:4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陶希圣是蔣介石的一支“御筆”,曾擔任《黨軍日報》社長、《中央日報》主筆。陳布雷評價陶希圣:“鋒芒太露。” 陶希圣名匯曾,字希圣,189

陶希圣是蔣介石的一支“御筆”,曾擔任《黨軍日報》社長、《中央日報》主筆。陳布雷評價陶希圣:“鋒芒太露?!?/p>

陶希圣名匯曾,字希圣,1899年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孔家埠陶勝六灣。9歲時,陶希圣就隨其兄入河南的旅汴中學就讀。當時正是“廢科舉、講新學”的社會運動之中,少年陶希圣所學學業(yè)可謂新舊參半,最優(yōu)秀的當屬歷史一課,“每值考課,常交頭卷,取高分”。

1915年,16歲的陶希圣,在國會議員湯貫如、北京大學總務長舒先生幫助下,投考北大預科。盡管歷經(jīng)磨難,但是陶希圣還是以優(yōu)秀的成績考取了北大預科班。在北大預科期間,陶希圣師從沈尹默、沈兼士等先生。1917年,陶父升任河南省汝陽道道尹,家境有所改觀,天資聰慧的陶希圣在北大預科“只是勤學而非苦學”,但每次考試均能名列前茅,1922年北大畢業(yè)。

在云霧疊障的中國現(xiàn)代史中,陶希圣無疑是一位備受爭議的人物。他曾經(jīng)創(chuàng)立著名的“食貨學派”,是研究社會經(jīng)濟史最早的大師級人物。1937年時任北大教授的陶希圣棄學從政,進入政壇,并與若干重大歷史事件出人意料地糾纏在一起,成為某些史學家眼中“首鼠兩端的投機文人”或“政治上的投機人物”,甚至是為人不齒的“漢奸”。

1927年1月,陶希圣忽接中央軍事學校武漢分校來電,聘為政治教官,兼任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政工人員訓練委員會常務委員,與國民黨有了實際接觸。1927年5月,北伐軍唐生智領軍北上,繼續(xù)討伐北洋軍閥殘部。駐扎宜昌和沙市的夏斗寅部隊,佯稱腹背受敵,遭楊森川軍攻擊,撤退東進,企圖乘虛而入武漢。夏斗寅的先頭部隊,是萬耀煌指揮的一個師,迅速進占了紙坊,距武漢不足二十公里。

武漢北伐軍政府下令,將武漢軍政學校師生與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師生,合并為中央獨立師,與葉挺率領的十一師會合,由武昌出發(fā),西往迎戰(zhàn)萬耀煌部。但是夏斗寅為保存實力,并不想真打仗,一見武漢出兵,就把武樵公(萬耀煌)的部隊撤走了。

之后陶希圣隨軍西進,沿途參加當?shù)馗锩\動,在咸寧縣,碰見開農(nóng)民大會,農(nóng)會書記報告會前槍斃五個農(nóng)會叛徒?!澳俏鍌€窮困鄉(xiāng)民不過是先參加農(nóng)會,后來不想干了,農(nóng)會就把他們捉起來,槍斃示眾?!碧障Jr為中央獨立師軍法處長、咸寧縣政府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司法科長,聞之大發(fā)雷霆,不準農(nóng)會書記隨便槍斃農(nóng)民,并警告那個書記,如果得知他還敢槍斃農(nóng)民,就把他抓起來槍斃。農(nóng)會書記大吃一驚,急奔武漢,指控陶希圣是“反動軍閥”。未出幾天,武漢政府就派人替換了陶希圣。幸而當時陳獨秀的主張仍然主控局面,陶希圣總算留下一條性命。陶希圣對陳獨秀終生感激。后來陳獨秀出獄,在武漢期間,陶希圣曾悉心照料。

不久,陶希圣被政治總教官惲代英召回軍校,被任命為政治部秘書,并在施存統(tǒng)未回武昌之前,代理主任。7月15日,汪精衛(wèi)政府在武漢宣布“分共”,并通過“取締共產(chǎn)黨案”。惲代英找到陶希圣,對他說:“今日時局在變化中。程潛主張東征,張發(fā)奎主張南下。我們決定將軍校改編為教導團,跟隨第二方面軍南下,回到廣州。第二方面軍政治部主任是郭沫若,請你擔任教導團政治指導員……”

隨著上海“四一二”及武漢“七一五”政變相繼發(fā)生,國民黨聯(lián)俄容共之政策,至此均告結束。陶希圣的革命激情亦被嚴峻的現(xiàn)實所澆滅,孱弱的書生性格再次畢露。

他對妻子坦承:“時局有大變化。我必須隱藏?!冗^兩三個月,我就可以出頭做事?!痹诟垅址肿獾囊婚g房子里,陶希圣“每日躺在竹床上,把僅余的一部鉛印資治通鑒,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偶爾寫一篇短文,由妻子萬冰如帶到糧道街投入郵箱,寄給漢口《中央日報》副刊。陶希圣之所以藏匿其身實際上是不愿隨軍校教導團南下,亦即不愿擔任教導團政治指導員。直至有一天《中央日報》副刊主編孫伏園在報上尋他,他才走出福壽庵寓所。

1928年春上,陶希圣再次來到上海,一度到南京任總政治部宣傳處編纂科長,后改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政治總教官,兼任政治部訓練科長,然而及至年底,又將所有職務辭去,以賣文為生。不久,陶希圣在滬加入“粵委”顧孟余、陳公博、王法勤等人的“中國國民黨海內外各省市黨務改組同志會”,創(chuàng)辦《食貨》半月刊。陶希圣為辦此刊,可謂耗盡心血。他在這個刊物上發(fā)表論文36篇,其他7篇,翻譯2篇,共計45篇,位居作者之首。在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書店還曾向海內外推出《食貨》半月刊影印本,可見其學術價值至今猶存。

1937年盧溝橋事變,對山河破碎的中國來說,是一個危急存亡的時刻。大多數(shù)人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陶希圣卻主張對日停戰(zhàn)言和。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