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劉備贏得赤壁之戰(zhàn)的關鍵之處 借到了荊州

2017-03-06 14:08:21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赤壁之戰(zhàn)之后,孫劉兩家開始了暗中的較量,最終以劉備謀奪荊州而告終,在整個過程中,各方又進行了哪些博弈?孫權為何答應給劉備荊州呢?

赤壁之戰(zhàn)之后,孫劉兩家開始了暗中的較量,最終以劉備謀奪荊州而告終,在整個過程中,各方又進行了哪些博弈?孫權為何答應給劉備荊州呢?

赤壁之戰(zhàn)期間,孫、劉聯軍以弱勝強,大敗曹軍水師于長江中游地區(qū),迫使本已控制南郡的曹操勢力不得不放棄南下及東進之戰(zhàn)略意圖,據守襄陽。當曹操北歸之后,圍繞著當時荊州南郡所在地江陵城的歸屬問題,孫劉兩家隨即展開了一系列的角逐,由此使得劉備關于向孫權“借荊州”的舉措,成為這一階段直接影響到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焦點所在。所以,在曹操自北面虎視耽耽地注視著這一紛爭走勢新動向的條件下,孫、劉兩家依此而在政治、軍事、外交上所進行的博弈,實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有著極為敏感且關乎全局的重大作用。

赤壁之戰(zhàn)結束后,曹操率大軍北歸,留在南郡的部屬僅有三支人馬,即分別為守江陵的行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屯當陽的行奮威將軍滿寵,屯襄陽的折沖將軍樂進等;另外,還有江夏太守文聘在當地行使其地方政權的職能。

劉備和周瑜追到到南郡,二人巡視完戰(zhàn)場態(tài)勢,劉備對周瑜說:“(曹)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人截仁后,仁聞吾入必走?!敝荑ぢ爮牧怂倪@個建議,便以二千兵馬隨著劉備去截斷南郡與襄陽之間的通道。(《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劉備建議中所提到的夏水,其古河道位于江陵城東南面(今荊州市沙市區(qū)),經豫章口注入長江,再東北行連通漢水。期間,劉備“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蜀書》)事實上,他這種向東漢朝廷呈表建言、說是請求由劉琦出任荊州刺史的做法,只不過是在形式上走一走過場罷了。試想,在那種群雄逐鹿、刀兵相向之際,這類由誰來做刺史之事,根本就勿須讓朝廷批準,再說這個朝廷還正在曹操的控制之下,所以也用不著誰來批準。顯而易見,劉備這個所謂的“表”,也就是據此而昭告天下,為其仗著前荊州牧劉表長子劉琦的名義,南征原歸荊州所屬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而獲取合法權。

劉備耍了一招金蟬脫殼之計,“南征”去了,可南郡還在曹仁與徐晃手中呀!這時,東吳方面派出的聯軍前敵總指揮周瑜正率領三萬精兵,在南郡的郡治江陵與曹仁隔江相對呢。所以此番真正領兵北上,去截斷南郡與襄陽之間曹軍后勤補給通道的是關羽?!皠渑c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李通傳》)應當說,曹軍此間留在南郡境內的兵力依然不弱,要不周瑜與其副手程普怎么也不會跟他們針鋒相對將近一年,居然還不能攻下江陵呢?正是有了這個空檔,才給劉備留下了可乘之機。

為了打破對峙的僵局,周瑜派遣東吳大將甘寧前往攻打夷陵(今宜昌)。曹仁也是曹操帳前一位能征慣戰(zhàn)的主將,他見夷陵告警,當即分出一支騎兵西出江陵,搶在面前去圍攻甘寧。甘寧勢弱,招架不住,向周瑜求援。周瑜用呂蒙之計,留淩統(tǒng)在江陵與曹仁對峙,自己親自領兵前往援救甘寧。在戰(zhàn)斗中,周瑜的右胸為流矢所傷,傷勢嚴重,于是不得不倉皇退兵。坐鎮(zhèn)江陵的曹仁聽說周瑜受傷臥床不起,趕緊領兵出城,麾軍布陣,要來攻打東吳營壘。周瑜見軍情危急,只好帶傷忍痛披掛齊整,在手下一班將領的護衛(wèi)下巡行軍營,以激揚士氣……后來,由于關羽率領的部隊出沒于襄陽至江陵區(qū)間的漢水流域一帶,給曹軍的后勤補給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曹仁見當面之敵無機可乘,而自己一方又窮于應付,無計可施,最后只有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棄守江陵,退據襄陽。

到此,赤壁之戰(zhàn)總算取得了一個圓滿的成果。這一仗之所以能夠大獲全勝,首先應當歸功于周瑜的正確指揮,以及東吳全軍上下的同仇敵愾,力戰(zhàn)退敵。尤其是到了后期,周瑜帶傷臨陣,表現出臨危不俱的大將風度,故戰(zhàn)后孫權以取南郡之功,“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同時,孫權又以程普為江夏太守,鎮(zhèn)守沙羨(今湖北武昌西金口),于是基本上算是控制住了長江中游地區(qū),為此使江東政權的西部屏障更加鞏固。

鑒于武陵(治今湖南常德)太守金旋、長沙(治今湖南長沙南)太守韓玄、桂陽(治今湖南郴縣)太守趙范、零陵(治今湖南零陵北)太守劉度等原先便歸屬于劉表,而此間的劉表長子、荊州刺史劉琦正歸附于劉備,所以這四個人只需向劉琦表示歸順之后,那么武陵、長沙、趙范、零陵四郡,便在名義上臣服于了劉備。換句話說,劉備的所謂“南征四郡”,實際上只是依靠著重兵壓境,并沒有費多大的力,兵不血刃便順理成章地接受了四郡之地,算得上撿了個大便宜。

不久,“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大半生顛沛流離、苦于沒有立足之所的劉備,那一陣猛地變成一個政治暴發(fā)戶,這可真是叫人喜出望外了!

江南四郡平定之后,劉備占有了賴以立足、發(fā)展的根據地,于是便自說自話地以荊州牧的名義,論功行賞,封拜元勛,在公安組建了荊州牧名副其實的行政機構。他以關羽為襄陽太守,張飛為宜都太守,以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而督領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的這種布置格局實可謂用心良苦:此間,襄陽尚在曹操的掌控之中,劉備讓關羽為襄陽太守,其任職形式看是形同虛設,但由于關羽實際控制區(qū)域也在襄陽至江陵的漢水流域一帶,所以也算與襄陽沾上邊了。與此同時,劉備再分割控制于自己手中南郡以西的數縣之地,另置宜都郡,定治所夷陵(今宜昌),派張飛為宜都太守,于是從南郡地面上又生生地切下一塊來,讓自己與東吳駐軍形成犬牙交錯的態(tài)勢。

宜都郡的設置,充分體現出劉備悉心保障荊州將來作為攻取益州之戰(zhàn)后方基地的戰(zhàn)略眼光。換句話說,即使是當劉備取得益州之地后,位于南郡西側的宜都便成為他橫跨荊、益的機樞要地,一旦荊州有何風吹草動,他馬上就得火速率主力沿長江順流而下,以確保自己據以立足的根基。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此間正式意義上的南郡太守,便是東吳大將周瑜--如此一來,這位僅僅只“屯據江陵”的東吳軍統(tǒng)帥一下子便被置之于極為尷尬的境地之中:南面受制于公安的劉備,西面受制于宜都的張飛,北面受制于荊襄之間的關羽……三面受扼的艱危處境,使得周瑜駐扎在江陵周圍的全部人馬,就只留下東邊的一條通道了。

成了個大贏家的劉備,當然知道江陵地位和作用。對于這一點,《三國志·魏書·賈詡傳》早就通過曹操的謀臣賈詡之口,對其作了充分的描述。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領荊州后,打算順江東下,一舉蕩平東吳政權。賈詡勸諫說:“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yè),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依照賈詡的說法,曹操根本就勿須對東吳用兵,只需利用江陵這一帶廣袤的土地、豐富的物產,一門心思地搞好地方政權,就是以使孫權“稽服”了。可惜,曹操聽不進賈詡的這番話,一味地企圖炫耀武力,結果弄得赤壁一戰(zhàn)大敗而歸。反過來,這也證實了江陵在當時對東吳政權的極端重要性。劉備占了上風,基本上具有了與東吳孫權平起平坐地盤和實力的,由此就難免再生得隴望蜀之心。孫、劉兩家的關系,已經完全因赤壁之戰(zhàn)后各自勢力范圍出現的新動向,而再度變得樸朔迷離起來。

之后事情就發(fā)展到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老套劇情了,在整個事件中,劉備雖然成為了最大贏家,但是卻喪失了和東吳能夠再度結盟的機會。雖擁有了領土又能如何呢?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