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宋真宗趙恒簡介 守成可稱道 亦做過不少荒唐事

2016-06-24 12:15:3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宋真宗趙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繼位,1022年駕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

宋真宗趙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繼位,1022年駕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zhàn)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淵,局勢有利于宋,但因真宗懼于遼的聲勢,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進貢遼大量金銀為"歲幣"于澶淵定盟和解。歷史上稱澶淵之盟。此后,北宋進入經(jīng)濟繁榮期。真宗后期,以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內(nèi)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人物簡介

趙恒(公元968—公元1022)北宋第三代皇帝,史稱宋真宗,宋太宗趙光義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997年以太子繼位。最初并非皇位繼承人。宋太宗最初立長子趙元佐為太子,但因趙元佐后來患有精神病,而且因病傷人及在宮內(nèi)縱火,最后被廢。太宗再立次子趙元僖為太子,但趙元僖又早逝。趙元僖死后,太宗才立三子趙德昌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因之前受到的劍傷再次復(fù)發(fā)而駕崩,趙德昌繼位為帝,改名為趙恒,是為宋真宗。宗室譜名趙德昌,太宗繼位后改名趙元休、趙元侃。

繼位前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曾任開封府尹。曾用年號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在咸平年間,治理有方,統(tǒng)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jīng)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史稱“咸平之治”。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的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zhàn)于距首都汴[biàn]京(今河南開封)三百里外的澶淵(今河南濮陽縣西),宋勝,真宗決定就此罷兵,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向遼進貢白銀三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為“歲幣”,來換取與遼之間的和平,于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chán]淵之盟”。此后,宋遼均經(jīng)過一段較長時間的休養(yǎng)民生,北宋也逐漸進入經(jīng)濟繁榮期。后期以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蠱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公元1021年,宋真宗病。戊午日,命太子趙禎繼位,乾興元年(1022)二月二十日駕崩于汴京宮中的延慶殿,享年55歲,在位25年,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義市東南蔡家莊)。趙恒死后謚號章圣元孝帝,廟號真宗。

宋真宗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作者。

人物生平

宋真宗,名趙恒(公元968~1022年),原名趙德昌,后又改名元休、元侃。太宗第3子。太宗病死后繼位。在位25年,病死,終年55歲,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縣東南蔡家莊)。

趙恒,先后受封為韓王、襄王、壽王。太宗晚年迷信相術(shù),曾召一僧人入宮給子侄諸王看相。僧人看了幾個子侄,只有趙恒還在睡覺,沒有出來。僧人卻奏告說:“我遍觀諸王,命都不及壽王?!碧谡f:“你還沒有見過他,怎么知道他的命最好?”僧人說:“我剛才見站在壽王門前的3個仆人,他們都具有日后成為將相的器度。仆人尚且如此,他們的主人自然更高貴了?!庇谑?,太宗就立趙恒為太子。太宗于公元997年3月病死,他于同月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咸平”。趙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為宰相,也能注意節(jié)儉,政治較為安定。

公元1004年秋,遼國蕭太后。圣宗親自率領(lǐng)20萬大軍南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城下,威脅宋的都城。警報一夜五次傳到東京,趙恒問計于群臣。副宰相王欽若、陳堯叟主張?zhí)优?,任職才一月的宰相寇準則厲聲反對說:“出這種主意的人應(yīng)當斬首!”他說,如果放棄汴京南逃,勢必動搖人心,敵人會乘虛而入,國家就難以保全了;如果皇上親自出征,士氣定必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敵兵。

趙恒同意御駕親征,由寇準隨同指揮。到了韋城(今河南省滑縣東南),趙恒聽說遼兵勢大,又想退兵。寇準嚴肅地說:“如今敵軍逼近,情況危急,我們只能前進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軍正日夜盼望陛下駕到,進軍將使我河北諸軍的士氣百倍,后退則將使軍心渙散、百姓失望,敵人乘機進攻,陛下恐怕連金陵也保不住了?!壁w恒才勉強同意繼續(xù)進軍,渡河進入澶州城。遠近各路宋軍見到皇上的黃龍大旗,都歡呼跳躍,高呼“萬歲”,士氣大振??軠手笓]宋軍出擊,個個奮勇沖殺,消滅了遼軍數(shù)千,射死了遼軍主將蕭達蘭。蕭太后見遼軍陷入被動,要求議和。經(jīng)過寇準的堅持和使者曹利用到遼營一再討價還價,于12月正式議定由宋朝送給遼以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換得遼軍撤走。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從此,歲幣成為北宋人民長期的沉重負擔。

趙恒后又聽信王欽若的讒言,怨恨寇準迫使他親征,冒—了風險,撤掉了寇準的相位,信用王欽若、丁謂等奸人為相,偽造“天書”,封禪泰山,提倡佛、道、儒教,大搞迷信活動,廣建宮觀,勞民傷財,政治腐敗,社會矛盾趨于尖銳。

公元1021年,趙恒起病。第二年2月,病重,戊午日,命太子繼位,不久死于汴京宮中的延慶殿。趙恒死后的廟號為真宗。

歷史評價

縱觀中國歷史,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好與壞。真宗在的位25年,宋真宗統(tǒng)治時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統(tǒng)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jīng)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史稱“咸平之治”。但對外政策上卻有軟弱之心,遼國入侵,以宰相寇準為首的少數(shù)人極力主張抵抗,雖然他們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雙方在澶淵相交,宋勝,但真宗畏于遼軍氣勢而就此罷兵,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良、絹二十萬匹來收買與遼的和平,定澶淵之盟。使宋朝向番方納貢換取和平的惡例開始,導致此后的宋朝君主都一貫如此。

宋真宗統(tǒng)治后期善用人才,以王欽若和丁謂為宰相。同時又信奉道教和佛教,稱受天書,封泰山、祀汾陽,修建了許多寺廟。

真宗這樣說來還是一位明君。

宋真宗時,冶鐵工藝進步,鐵制農(nóng)具日益普及,土地耕作面積增至5.2億畝(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億多畝),又引進暹羅良種水稻,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yè)、商業(yè)蓬勃發(fā)展,景德年間,專門制作瓷器(原名白崖場)的昌南鎮(zhèn)遂改名為景德鎮(zhèn),貿(mào)易盛況空前。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