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兼職的人不可靠?清軍弱小因士兵有第二職業(yè)

2016-11-12 12:31:26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曾國藩曾經說,清軍是一支沒有靈魂的軍隊。 晚清軍營的一大怪現(xiàn)狀是士兵普遍都有自己的第二職業(yè),或者經商做買賣,或者種地,或者操持什么

曾國藩曾經說,清軍是一支沒有靈魂的軍隊。

晚清軍營的一大怪現(xiàn)狀是士兵普遍都有自己的第二職業(yè),或者經商做買賣,或者種地,或者操持什么手藝。對許多綠營兵來說,做小生意或者手藝活兒是他們的主業(yè),而當兵才是“第二職業(yè)”。他們的主要時間都用來開店擺攤,或者做木匠、裁縫等等,只有輪到自己值班時,才到營里去呆上一天。

據(jù)鴉片戰(zhàn)爭期間當過定??h令姚懷祥幕友的王慶莊透露,定海鎮(zhèn)的綠營兵,有一半的真正身份是理發(fā)匠、修腳工、仆人等,“額兵逾萬,后減至二千馀,承平日久,隸兵籍者,半系櫛工修腳賤傭,以番銀三四十圓,買充行伍,操防巡緝,視為具文”。

綠營兵還有開雜貨鋪的,開茶館的,販魚的,賣肉的??幾乎無所不有。

原本以打仗為職業(yè)的軍人,怎么會出現(xiàn)“小販化”、“工匠化”呢?

這是清代“薄俸制”惹的禍。清代綠營兵平均每月收入白銀一兩三錢六分,米三斗。清代綠營還有另一項讓人啼笑皆非的規(guī)定,就是士兵的主要武器裝備甚至軍裝馬匹都要軍人自己負擔。

清初物價很低,一個綠營士兵的月餉可勉強維持一家生活。但隨著清中期后物價漸漲,這點軍餉就不夠用了。但清政府卻以“遵守祖制,永不加賦”為名,拒絕對軍餉標準進行調整。和士兵一樣,綠營軍官的收入同樣過低。最高武官,年收入尚不足千兩。這怎么能滿足他們的日常生活費用?何況許多軍官的官職是花錢買來的。軍官的搜刮對象遠不如地方官那樣廣泛,無處不可拔毛。他們能對下剝削的,只有屬下的兵丁。

經過層層盤剝,最后能夠落到士兵手里的軍餉實在是非??蓱z。

當“皇糧”填不飽肚子時,士兵們別尋生計,也就自然而然。由此才出現(xiàn)在晚清軍營中廣泛的經商潮。士兵混跡市肆, 做小買賣、干手藝活, 掙錢糊口。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地方軍官干脆主動鼓勵士兵個人外出經商,自己侵吞一半兵餉,只把一半兵餉發(fā)放給士兵。這種情形在有些地方漸漸成為一種半公開的制度。因此,士兵們的主要精神都放到謀生上,對日常操演能躲就躲。營中每逢會操,大都是雇人頂替。

與此同時,由于綠營士兵的武器用品都要自己購買,所以大部分兵士能不買就不買,損壞后能不添補者就不添補。再加上撥下來的軍馬草料從來都不夠用,“兵馬關支草料, 多有克扣短少”,士兵們都不愿認真操練,怕累著戰(zhàn)馬,出個三長兩短,自己還要承擔賠款。因此軍中“馬皆骨立,鞭策不前。又器械如弓箭刀槍盔甲火器等件,俱鈍敝朽壞, 至于帳房窩鋪雨衣弓箭罩,從未見備”。

這樣一支軍隊,談什么戰(zhàn)斗力呢?

道光三十年太平軍初起之際,朝廷命周天爵署廣西巡撫領兵鎮(zhèn)壓。周天爵在致親友的信中這樣描述清軍在太平軍前面的表現(xiàn):

出征之際,士兵居然如同徘徊在屠宰場門口的豬羊,說什么也不愿上路:“于是二月初一日出省,帶兵一百名,如駐馬嵬坡,皆不愿走也;路上募一百名,又如石壕吏,未走先哭?!?p>兩年過去了,太平軍這些“烏合之眾”沒如清廷想象那樣官軍一到,立成齏粉,反而越戰(zhàn)越強。朝廷開始不斷換帥,還特別抽調廣州火器專家烏蘭泰以副都統(tǒng)身份到前線助戰(zhàn)。烏蘭泰到了前線,驚訝地發(fā)現(xiàn)撥歸其麾下的貴州綠營各軍竟全無訓練,毫無軍事常識。咸豐元年五月中坪獨鰲山一戰(zhàn),這些貴州兵臨敵竟不知挖壕筑壘,面對七名沖殺過來的太平軍,一千官兵不戰(zhàn)而潰。

(張宏杰:渤海大學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副所長,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