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十三世紀蒙古帝國的征伐 影響整個世界

2016-11-14 08:59:0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在歐洲文藝復興以前,蒙古軍的征伐對全球的震動可謂是空前絕后的。自1206年鐵木真在哈拉和林組建他的“大蒙古國”之后,就對周邊國家與民族

在歐洲文藝復興以前,蒙古軍的征伐對全球的震動可謂是空前絕后的。自1206年鐵木真在哈拉和林組建他的“大蒙古國”之后,就對周邊國家與民族開展了曠日持久的一系列侵略戰(zhàn)爭,奠定了空前絕后的東起太平洋,西達波斯灣,西北一度進抵多瑙河,橫跨歐亞大陸,蕩平整個東部農(nóng)耕地區(qū)的蒙古人世界。這不僅在當時是一場空前的風暴,卷起漫天沙石塵土掩蓋了繁榮的文明,甚至使草木為之不生,亦給以后的世界發(fā)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就好像火山爆發(fā)在一瞬之間,但最后一縷煙塵的散去卻要待到數(shù)年之后。

蒙古人的興起與強盛在十三至十四世紀間,波斯文反映這段時期的史料有志費尼書、瓦薩甫書和拉施特書。其中,志費尼的《世界征服者史》具有突出的地位。它成書最早,所記述的史實大多為著者親見親聞的。由于著者本人在二十歲以前已開始為蒙古政府服務,不久成為蒙古人派駐烏滸水以西諸省長官阿爾渾的秘書,曾三次隨行赴蒙古首都哈拉和林。書中的許多材料均為其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體驗,具有較強之可信度?!妒澜缯鞣呤贰匪浭穼嵣纤蓁F木真西征,下止于旭烈兀平滅阿殺辛人的阿喇模忒諸堡,間敘坐鎮(zhèn)蒙古本土的歷任合罕(可汗)及地方諸侯之作為,詳實真切地描述了蒙古人世界征伐的一段風云血腥的歷史。從《世界征服者史》中的各類史料來看待蒙古人的世界征伐,我們是無法對其作出任何贊譽的。對于人類而言,這是西歐鼠疫大爆發(fā)之同時的又一場浩劫,且相比而言具有更加持久和惡劣的影響。從下文不難證實這一點:

首先,蒙古人的征伐,對于亞歐各民族來說意味著生靈的涂炭與原有燦爛文明的毀滅。從《世界征服者史》中,我們可以看到:蒙古大軍在征討過程中,僅要稍遇抵抗,抑或是當?shù)鼐用袼藕虿恢?,便會在被占領的城鄉(xiāng)大肆燒殺破壞。一旦繁華的都市被蒙古軍攻陷,隨即防御工事被拆毀,建筑被焚燒,珍寶被掠奪,居民被屠殺殆盡(僅少數(shù)工匠及婦孺可幸存)。享有盛譽的巴格達大學于1258年毀于西征的蒙古軍人之手,歷代收藏的數(shù)百萬冊藏書被拋入底格里斯河,河水為之變色。更有甚者,由于游牧民族的“得地不守”習慣和“駐夏”(夏季退回蒙古高原避暑)習俗,往往每隔一段時間這類慘劇便在同一地點重復上演。即使是納貢稱臣之地,蒙軍也要大肆勒索劫掠,造成當?shù)亟?jīng)濟生產(chǎn)的極大損失。繁榮的中原文明受到極大破壞,而盛極一時的東部儒家文明則更是遭到滅頂之災。撒馬爾罕、布哈拉都是當時中亞的商業(yè)、文化、宗教中心,人口稠密,商旅繁榮,而蒙古軍均使之片瓦不存;富庶的呼羅珊省在蒙軍經(jīng)過后幾乎千里無人煙。蒙軍在占據(jù)花拉子模首都后,燒毀了城池尚不罷休,又挖開河堤,淹沒周圍大片土地?!妒澜缯鞣呤贰酚涊d布哈拉遭到蒙古人的洗劫后一個幸存的逃生者,當他被問及布哈拉的情況時回答說:“他們到來,他們破壞,他們焚燒,他們殺戮,他們劫掠,然后他們離去?!焙喍痰膸拙湓?,真切反映出當時戰(zhàn)爭的殘酷和人們對蒙古軍隊的恐懼心理。西征的蒙古軍究竟殺戮了多少人現(xiàn)已無從計算,但無論如何是不會少于五千萬的,大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1/8—1/10。而作為重災區(qū)的中亞,人口喪失估計達到50%—60%,從此長期處在貧困蕭索之中,影響甚至直至今日。

其次,蒙古人的征伐直接制造了空前的人口大遷徙(或者可以說是民族大遷徙),對眾多民族的正常生活秩序與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帶來巨大劫難。在上文已提到,蒙古人在屠城之時,惟有手藝的工匠可豁免。蒙軍往往使之成為隨軍匠戶或移徙至蒙古本土或中國內(nèi)地進行奴役。這種人口遷徙規(guī)模之大,歷史上前所未有。據(jù)中國史書記載,當時從華北地區(qū)一次遷徙百萬漢人民戶充實漠北,同期有大量的色目人(回回人)以軍人或隨軍人員身份進入中國與漢族雜居,成為現(xiàn)今中國回族的來源。而在我看來,這種民族遷徙勢必對眾多民族的正常生活與經(jīng)濟發(fā)展造成巨大影響。眾所周知,文化植根于民族,而民族植根于一定的地域。當文化離開了原有的土地,自然會有兩類不同后果:一類是作適應新形勢的改變從而繼續(xù)流傳,如佛教在中國漢化后形成禪宗與凈土宗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另一類則是由于種種原因融入其他文化之中,久而消失得無影無蹤。不可否認有許多文化或工藝技術在其載體的毀滅或輾轉(zhuǎn)流離中逐漸趨于湮沒。在《世界征服者史》中我們可發(fā)現(xiàn),哈喇契丹(即中國史籍上的西遼)是一個佛教王朝,乃蠻部的屈出律信仰基督教,而花拉子模則是伊斯蘭教國家,這至少表明蒙古軍到來之前,中亞是三大宗教并存的地區(qū)。但自蒙古軍進入中亞后,佛教和基督教便在當?shù)仉y覓蹤跡了。這總不能說是蒙軍西征的功績吧?《合罕言行錄》表明蒙古君主對伊斯蘭教采取寬容政策,但其也未將過去繁榮的東部文明有所保留,使這一地區(qū)沉寂了二百余年之久。

蒙古人的世界征伐,以建立數(shù)個大的汗國,實現(xiàn)所謂“韃靼人的和平”告一段落。蒙古人的世界體系亦自有其特點,如各汗國之間依靠“兄每弟每”的關系,連接起數(shù)條通暢的道路溝通商貿(mào),促進中國技術(火藥等)的西傳。但事實上,這樣的“和平”是建立在野蠻征服、嚴酷統(tǒng)治眾多民族的基礎上的,只會引起被壓迫民族的強烈反抗。短短百年之后,在風起云涌的民族起義中,這個“體系”被徹底摧毀,但不可否認,這一段歷史給被壓迫民族的心理上留下了難以抹去的陰影。俄羅斯近代一些落后野蠻的制度(農(nóng)奴制、夾鞭刑等)就留有蒙古習俗之殘跡。中西歐國家由于蒙軍的回撤(恰逢蒙古可汗的去世)免遭一劫,但他們亦如驚弓之鳥,“東方”給其的印象成為了野蠻落后的代名詞,直至近世西方國家亦常有人以此為借口鼓吹種族優(yōu)劣論。本人以為,中國人(漢人)強烈的排外情緒,亦始于蒙古軍的南侵。古代的中國人并無太多的懼外、避外、排外情緒,孔子在失意之時就曾打算遷居九夷。(見《論語·子罕》)直至唐宋,中國人對待外來文明,一向可謂兼容并蓄。唐代中國文化吸收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外來成分,唐人對“蕃客”和留學生持歡迎、接納的態(tài)度。當時在首都長安和全國各地,有大批的“蕃客”經(jīng)商定居,大批留學生慕名而來,甚至其中有出色者應考中第獲得官職。唐政府甚至允許外國人享有法律上的自決權(quán)。唐《永徽律》規(guī)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這一規(guī)定,是后來明清法律所不曾有的,體現(xiàn)了唐人尊重外國人的態(tài)度,也反映了當時中外交往的頻繁。宋代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特別是南宋時代,為了繁榮經(jīng)濟,在東南港口設法招攬外商,進而規(guī)定華商若能招徠一定數(shù)量的外商即授予相當官銜,這也是以后歷代所不曾有的。歷史上,唐宋的兼容并蓄與明清的閉國排外形成鮮明的對照。本人以為,這與蒙古人的南侵有不可分的關系。盡管在此之前中原也曾受到數(shù)次北方游牧民族(鮮卑人、契丹人、女直人等)的侵襲,但其規(guī)模相對而言尚不大(在蒙古之前尚無占據(jù)江淮以南者),其破壞性相對而言不算嚴重——遼金君主在南下時大都懷著欽慕中夏文明的心態(tài)和稱帝中原的野心,自然就要有所顧忌。而十三世紀前期蒙古人的南侵,均是兵分數(shù)路,使用重裝騎兵作戰(zhàn),殺傷力和破壞性極大。再者,蒙軍南侵初期意在劫掠,以后雖也占領州縣土地,但采取卻是將農(nóng)田改成牧場,將農(nóng)民驅(qū)逐或擄略的手段,而其屠城舊制也遲遲未廢。僅以四川一地為例,據(jù)史料記載,在蒙軍南下前四川原有人口超過1300萬,經(jīng)歷蒙軍大肆燒殺,僅存85萬人!當時著名的刻書中心眉山毀于戰(zhàn)火。漢族是一向以農(nóng)耕經(jīng)濟為主,重視傳統(tǒng)的民族。蒙軍的瞬間毀滅不僅僅是漢族人民生命財產(chǎn)上的滅頂之災,使?jié)h地經(jīng)濟在短期內(nèi)難以恢復,也給漢族民眾在思想上造成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傷,使?jié)h族人深切感受到外來力量的可怕,天長日久,這種恐懼感蔓延成為對整個外來文明動輒產(chǎn)生恐懼與排斥,現(xiàn)在看來是不足為怪的。雖然一統(tǒng)中夏的忽必烈汗死后僅數(shù)十年,蒙古皇帝就在如火如荼的民族起義中兵敗北逃,但漢族人心中的懼外、避外、排外的思想?yún)s延續(xù)下來,極大影響了以后幾百年的歷史進程。千年易過,蒙古人世界征服的罪孽難消!蒙古帝國終究成為了歷史,其建構(gòu)的世界體系也隨著各個汗國的陸續(xù)滅亡而不復存在。在帝國的遺址上新的民族國家紛紛誕生。但是,蒙古人留下的痕跡是如此深刻,如此使人難以忘懷。故而,當舊的一葉翻過去時,總有人致力于回過頭去探究,搜尋有意義的東西——歷史的魅力或許就在發(fā)掘與探究本身。這也是《世界征服者史》的意義所在,就像照相機一樣把那一段滄桑定了格,永遠展示在后人面前。當然,還有更多的史實遺落在那兒等待著有心人的采擷。歷史永遠等待著后人的開拓!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