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封建社會的唐朝離婚率也很高

2017-02-28 15:46:1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離婚,想必只是現(xiàn)代人的專有名詞,但是可想在唐朝也有很多離婚的。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當時,無論是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抑或

離婚,想必只是現(xiàn)代人的專有名詞,但是可想在唐朝也有很多離婚的。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文化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當時,無論是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抑或是思想文化觀念,都走在世界的前列。與此同時,由于北方異族的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經(jīng)歷百年的交融,北方民族重視婦女地位、婚姻自由的傳統(tǒng)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唐代的婚姻觀念。因此,從唐朝初年開始,在社會輿論、官方立法、倫理道德等方面都對婦女再婚這一問題顯得非常寬容了。

在夫權彌漫的封建社會,女人離婚或再嫁是件極其艱難的事,可謂“離婚難,難于上青天!”。究其原因,是古代人近乎變態(tài)的貞操觀,按照孔老夫子等人的觀點,所謂貞節(jié)不只是單純的不失身,還包括不改嫁、喪偶的情況下堅持守寡等等。當時的廣大婦女同胞別說提出離婚,就是產(chǎn)生這種想法都是相當可恥的行為,但是男人卻可以隨時提出離婚,即所謂的“休妻”。所以婚姻對男人來說就如同臉上的青春痘,想擠隨時都可以擠,但對女人來說卻如同臉上的皺紋,想丟是不可能的?,F(xiàn)在人形容被房子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叫房奴,那么古代被婚姻壓迫的婦女們就是不折不扣的“婚奴”!這里舉個例子,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想要離婚,按照當時的法律她必須要入獄一年才能如愿以償。所以,在中國漫長的歷史歲月里根本沒有離婚這個詞,有的只是休妻。

但凡事都有例外,中國的歷史跨度漫長,也就有了比其他國家更多的例外機會,這個例外就是唐朝。唐朝是個思想特別開放的王朝,從誕生的那天起,就在不斷的顛覆,比如先前的女人以瘦為美,唐朝的女人就以胖為美;先前的后妃都住宮里,唐朝的后妃卻能在宮外自建府第;先前的大臣不敢對本朝皇帝說三道四,唐朝的大臣除了對本朝皇帝公開說三道四,像白居易這樣的文學泰斗還為皇帝編愛情故事。沒有顛覆,就沒有進步,所以顛覆本身就是一種美。唐朝的女性那叫一個幸福,《唐律》規(guī)定,結婚前可以自由戀愛、私訂終身,如果父母不同意那是父母的事,只要二人情投意合,法律會給與絕對的支持,只有未成年而不從尊長者算違律,真可謂我的愛情我做主。

兩漢以來,社會規(guī)范中關于婦女再婚的問題已經(jīng)趨向嚴格,到了南北朝時期,雖然受到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影響,但是貞節(jié)烈女的事跡還是被大力地提倡。而唐代時期,這種道德觀念已經(jīng)被慢慢淡化,處在被社會輿論所忽略的境地。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究其原因,還是要把它和中華文明的空前繁盛,全民族自信心的暴漲聯(lián)系起來。政治統(tǒng)治有了空前絕后的寬容,而在思想文化、倫理道德等等各方面的制約,要明顯地低于其后歷代王朝。盛唐時期,婦女地位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這是前朝及后世封建王朝都無法比擬的。唐代中前期,女主臨朝,參與政事的事情屢見不鮮。高宗后武氏、中宗后韋氏、肅宗后張氏,都是掌握實權、炙手可熱的政治女性。尤其是武氏,后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稱帝后,武則天公開設立“仙鶴閣”,實際和男性皇帝的“三宮六院”性質相同,育有面首三千。自此,女性的權利被大大地提升了。女性不再是被貶低、被奴役的角色,也不再是被丈夫淫欲的奴隸,單純生孩子的工具,而是在婚姻方面享有空前自由的女性。改嫁、再婚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據(jù)《新唐書·公主傳》的記載,唐代中前期的公主中,改嫁的有二十九人之多,其中五人甚至有三次改嫁的歷史。著名的襄城公主、太平公主,都曾改嫁過?;适胰绱耍_官貴人間的婚姻轉換更是家常便飯了。被世人熟知的韓愈的女兒都曾改嫁。可見當時,“女無再嫁之文”的古訓早已經(jīng)被人們淡忘了,即使是社會上的那些“主張道德文章”的正統(tǒng)知識分子們也對改嫁一事表默許態(tài)度。

據(jù)《舊唐書·列女傳》記載:“楚王靈龜妃上官氏,王死,服終,諸兄謂曰:‘妃年尚少,又無所生,改醮異門,禮儀常范。’”這說明當時年輕又無子嗣的孀婦改嫁,是社會的常例,是受到社會道德的寬容的。而“守節(jié)”說沒準兒才是不正常的。

以上皆是從“皇親貴族”的角度分析,那么,民間普通百姓是否在婚姻上也可以“享有皇親貴族般的自由呢”?

其實,唐代婦女再婚的現(xiàn)象并不能代表唐代社會的全部,“改嫁、再婚”只是在一部分貴族、皇室間流行的普遍現(xiàn)象。當時社會的主導輿論還是遵行理智的精神,提倡合乎綱常的男女觀念,鼓勵貞節(jié)、守節(jié)。

據(jù)張國剛博士對唐代出土墓志的考證,當時相當多的婦女在丈夫死后都選擇了寡居而不是再婚

在《唐代墓志匯編》、《續(xù)編》收錄的3000多個墓志中,有混合改嫁史的婦女只占10例,而明確記載婦女堅守貞潔者就達264例之多,其中守寡時間最長的婦女甚至守寡達80年之久。而這些寡婦的命運也不像我們想的那樣清閑自在。相反的,大多數(shù)的寡居婦女要承擔起撫育子女、侍奉公婆、安排生計、主持家務等等繁重的責任;也有一部分婦女在喪夫后回到娘家,與父母、兄弟相扶相知地度過余生;沒有公婆、子女需要侍奉照料的寡婦,日子也沒有好到哪里去,貧窮的她們可能要依靠兄弟的施舍才能生活。

從史料中,我們可以得出“民間的婦女在喪夫后,選擇改嫁的很少”。完全自由的婚姻選擇只是貴族的游戲,大部分的民間婦女還是受著封建倫理道德的影響很大。即使民間有少數(shù)寡居婦女改嫁,也確有其迫不得已的原因。從這些寡居婦女的生活經(jīng)歷來看,孩子年幼,本人尚且年輕,不具備擔當?shù)哪芰Γ圆胚x擇改嫁,也是無奈之舉。與此同時,寡婦再嫁也有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因素,比如說有的寡婦無法忍受喪夫后的孤獨而選擇再嫁,不過,一般的寡居婦女即使再婚,能夠允許她們選擇的余地也是比較小的。

為什么要這么說呢?

我們通過對《太平廣記》里的一個故事的閱讀,就可見一斑了。

一個天生生理就有缺陷的58歲老頭兒,因為聽得江湖醫(yī)生的勸解,服用了某種藥物。由于此藥藥效驚人,老頭兒“忽思人道,累旬力輕健,欲不制,遂娶寡婦曾氏”。只一“遂”字,便向我們透漏出,老頭要想結束光棍兒的生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娶一位寡婦,這從另外一方面反映出一般的寡婦若是選擇再婚,其選擇余地已經(jīng)沒有多大了的現(xiàn)實。

歷史的車輪是不斷向前轉的,安史之亂后,唐王朝元氣大傷,開始由盛轉衰,皇帝相繼走馬般上任,思想控制反而更甚于從前。公主改嫁、母后臨朝等情況都趨于絕跡了。因此,盛唐時期對于女子再婚問題的寬容,是中國法制史和社會習慣史中的特例,并不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