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太平天國后“揚州重建第一人”最早萬福橋修繕者

2016-09-21 14:15:04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清同治年間,因太平天國起義,揚州歷經13年的戰(zhàn)爭摧殘,使千年古城從世界級的繁華,迅速變?yōu)槠茢〉男〕恰?869年三月初六,方浚頤公臨危受命

清同治年間,因太平天國起義,揚州歷經13年的戰(zhàn)爭摧殘,使千年古城從世界級的繁華,迅速變?yōu)槠茢〉男〕恰?869年三月初六,方浚頤公臨危受命,來揚州任兩淮鹽運使。方大榮告訴記者:“當時揚州到處百孔千瘡、百廢待興;浚頤公以敏銳的洞察力、堅韌不拔的精神和滿腔的熱忱,全身心投入到揚州戰(zhàn)后重建中去……因清朝歷經20多年的內憂外患,財政非常困難。當時身為大學士、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的曾國藩,跟浚頤公商議提高鹽價來解決軍餉;從體恤百姓最基本生活的立場上,旗幟鮮明反對提價,有力保護了民生。另外,他通過實際調查獲悉,湘、鄂、贛、皖四省因戰(zhàn)亂,原食用的粵、川鹽,運輸成本高,百姓負擔重,立即申報朝廷改用淮鹽,從而大大降低了四岸百姓用鹽開支??nU公親民務實、敢于向上直言之舉,為遭受戰(zhàn)亂之苦的百姓休生養(yǎng)息,奠定了重要基礎?!?/p>

與此同時,方浚頤大刀闊斧裁革陋規(guī)、改革鹽務、制定“兩淮鹽法”,使鹽稅大增,繁榮了揚州經濟。據《清宮御檔》記述,同治九年,方浚頤因公出差廣東,兩淮鹽運使暫御事。朝廷指派戶部尚書寶銎、吏部尚書董恂和兩江總督查勘方浚頤9個月來的實績,發(fā)現浚頤公在任上出入銀錢無差錯,收支相抵除應存庫銀外,還多上交2萬多兩白銀再加其它收入的庫存。方浚頤在揚州任上功勛卓著,當他離任赴京述職時,江蘇巡撫張之萬特向朝廷遞奏折,挽留浚頤公:“查方浚頤自粵東結案回任,正值淮綱極疲之際,銷數寥寥,場灶交困,全賴運司、場員設法撫循……合無仰懇天恩,俯準再行展緩,俟鹽務辦有端倪,即由臣并案給咨赴部,不敢再任展延”。王振世《揚州覽勝錄》中也記載:浚頤公“官兩淮十年,尤多善政”,褒彰其在揚州的功德。

據史料記載,方浚頤一到揚州,便以“莫使前賢遺址逸”的宗旨,從捉襟見肘的經費中,有計劃、有步驟整修被戰(zhàn)火破壞的古城建筑及民生設施;除大明寺、觀音山、天寧寺、大王廟、題襟館、鹽義倉、安定書院、梅花書院、淮南書局、鹽宗廟外,他還修建了史公祠和江都的頭道橋、二道橋、萬福橋;重建了育嬰堂、創(chuàng)辦了儀董軒等;又興修水利保百姓平安。同時,他還在揚州西北郊置地辦課桑局,栽桑數千棵,又購回桑苗十萬株,勸民領種,為恢復揚州農村經濟起了重要作用。每到冬日,方浚頤還在蕃厘觀設粥場向災民施粥、發(fā)放寒衣等賑濟百姓(今瓊花觀還保存著記事石碑)。更難能可貴的是,方浚頤在修建大明寺、觀音山時,還在蜀岡四周廣泛植樹造林,有力保障了生態(tài)環(huán)境。

同治年間,江都的廖家溝、董家溝和石洋溝道路橋梁等設施(即后來的頭道橋、二道橋、萬福橋),因遭到戰(zhàn)火和洪水破壞,嚴重影響了四方百姓的正常生活。方浚頤來揚后急群眾之所急,親自起草募修公告并撥應急款,分別于1870年、1873年和1874年修善了三橋和道路,開通了繁榮地方經濟之路。揚州處于低平原地帶,當時百姓常受江河決堤、洪水泛濫之痛苦。方浚頤在任上,特對通淮水道鹽河、通江水道儀河下功夫治理。他親自到治水工地,向有經驗的老河工虛心請教,從而制定出有效的治水方案并成功繪制出淮揚水利圖;治水時,他總是戰(zhàn)斗在工地第一線,百姓特褒他個雅號“浚頤鹽河”、“浚頤儀河”,以感激這位為民辦實事的好官。

方大榮研究發(fā)現,浚頤公到揚州伊始,見育嬰堂也毀于戰(zhàn)火,便在赴任的當年,在城內造房60間、恢復育嬰堂。與此同時,責令江都、甘泉兩地縣令為棄嬰廣找乳娘、統歸育嬰堂管理;6月便開始收養(yǎng)棄嬰,第二年4月又增建房屋28間,同時還在北鄉(xiāng)黃玨橋設分部收養(yǎng)棄嬰;育嬰堂經費由鹽運司撥款,并由鹽運司派專人協助地方管理。由于監(jiān)管到位,“數年以來既免溺女之風”,收養(yǎng)的棄嬰“全數成活”。在任上,他首先創(chuàng)辦淮南書局,大量出版曾被太平軍燒毀的書籍,讓當時無書可讀、無學可上的大批學子們如魚得水。

方浚頤花大力氣重修并擴大了曾被戰(zhàn)火破壞的揚州安定書院和梅花書院,還特別增加入校生的數量,而且辦學經費、學生獎學金,全部由兩淮鹽運中開支;還不定期掏出自己的俸祿獎勵優(yōu)等生。每月初二,方浚頤親自到書院給秀才、監(jiān)生講課;退出政界后他還堅持在安定書院主講多年。同時,他還重建了毀于戰(zhàn)火的題襟館(相當于現今文化教育中心機構),并定期聘請文化大家在這里講學,還從安定、梅花兩書院,選拔高材生到題襟館來聽課。與此同時,在題襟館東、董子祠北圈地,花三年時間(1869-1871)建造了儀董軒,以傳播西漢大儒、江都相董仲舒文化精髓。

1876年,方浚頤調任四川按察使后,揚州百姓為感恩他的功德,特在天寧寺設立了“欽加布政使銜總理兩淮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方大人官印浚頤長生祿位”牌位。方浚頤通過發(fā)展經濟、注重民生、狠抓科教、保護古文化等措施,全身心投入到各地建設中去。他曾在廣州和成都做官多年,特別是在廣州比在揚州時間還長,但他為感恩揚州百姓的厚愛,退休后特在揚州灣子街修建“夢園”定居住下,直至終老。從浚頤公移居揚州開始,到他的嫡傳后裔,一直在揚州工作、學習和生活,至今已長達140余年。

方大榮感慨萬千地說:“今天我們紀念浚頤公誕辰200周年,就是要緬懷他當年敢于臨危受命、銳意改革、勤政興業(yè)、廉潔奉公、周恤貧困、親民務實、裁革陋規(guī)、秉公執(zhí)法和生命不息、學習不止的精神。浚頤公曾有詩云:清白家風六代傳,渡江卜筑慶綿延。泮芹化出科名草,瑞兆佳城十里邊。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